浅谈标准化病人在卫生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23 08:39王磊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6期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高职

王磊

摘 要 标准化病人的应用对卫生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培养和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医患关系紧张,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高职生实践能力偏弱的背景下,标准化病人的应用值得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标准化病人;高职;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144-02

1 前言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又被称作模拟病人,主要在医学教育、研究等领域应用,尤其多用于卫生类专业学生的培训和考核,如客观结构化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标准化病人一般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是轻症患者,他们通过表演准确表现出一些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同时,他们通过统一的评分标准对检查者的操作或诊断做出评估。所以,他们扮演了被检查者、评估者等角色。当然,为了能合格完成角色工作,标准化病人在正式工作前必须经过标准化、系统化的培训。

目前,学生在校期间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教学课时少;学生人数多,每个人获得实践操作的机会少,与临床患者的交流就更少。学生在临床学习时,由于医疗环境复杂,医患矛盾突出,实践操作很难取得患者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好标准化病人显得十分重要。

2 SP的优势

SP在欧美等国较早应用,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后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SP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同时,SP作为直观感受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一人,能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有帮助。此外,SP的优势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培养沟通能力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离不开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只有通过沟通、交流,医务工作者才能更加全面地掌握患者的情况,取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支持、配合自己开展相关治疗。通过SP,学生可以在反复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培养临床思维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高职学生学习理解能力差,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有时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以,最多只是强行记忆,学习往往停留在书本上。当实际工作遇到具体案例时,只能是照本宣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做到融会贯通。SP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各种临床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再僵化、固化、局限,训练和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提前适应临床学习和工作搭建一条快捷通道。

提高操作能力 卫生类专业的学习中,实践操作一直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实践操作多依赖于简易人体模型、仿真人等教具。但这些教具存在多个问题,比如:人体模型不是真人,不能对学生的操作做出反应,也不能对学生的操作做出评判,而且模型的使用寿命也不长;仿真人成本高昂,数量少,一次实践课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而且后期维护费用也是不小的开支。SP的使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给予学生反馈,告知学生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促进全面考核 目前,临床实践操作的考核多受到场地、人员等的限制,考核内容被拆分成多个部分,或是将实践考核改为笔试,如问诊和触诊与操作的分开,这和临床实际是不符合的。此外,在以往的考核中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忽略了也很难做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考核。而且,之前学生考试时面对的是模型,不担心操作错误所造成的伤害,容易养成麻痹大意的坏习惯。为此,在考核中引入SP能更加全面、规范地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能增加对学生受伤意识的考核。另外,SP的考核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主观因素,增加考核的可信度。

3 SP的局限性

虽然SP的出现对于实践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但它并没有在高职院校中被广泛使用,毕竟它也并不是万能的钥匙,也有一些不足,制约了SP的推广和发展。

人员的情况 要应用SP,需要招募大量志愿者,但并不是所有有意愿的人员都可以成为标准化病人。

首先,人员的基本要求高,比如:有一定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对突发情况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记住剧本,能较为准确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评估。

其次,人员的年龄层次集中。由于大部分志愿者的年龄集中在中青年,因此,这个年龄段的疾病可以模拟,但婴幼儿、老人或是孕妇等特殊人群则几乎没有人员参与。

再次,人员的情绪变化有影响。在人员不足时,高强度、长时间的重复工作,容易出现倦怠、烦躁等消极情绪,不利于考核和培训。

最后,人员变动大,有的志愿者可能只做了一两次就离开了。

培训的情况 人员确定后,需要对人员展开培训,这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

首先,培训费用和时间。为了保证培训效果,SP的培训需要教师在前期投入精力设计好案例、剧本,需要与SP反复沟通、协商表现出的各体征,并进行指导和演练,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其次,培訓剧本典型化。SP的培训剧本都是对某个疾病做出来的典型性表现,如扮演阑尾炎患者的SP,在脐与右髂前上棘的连线处麦氏点暨阑尾炎的体表投影必然有压痛、反跳痛,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有这种典型表现。这也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不是典型症状的就不是这个疾病。

再次,剧本范围有限,SP并不能模拟所有学科和病种,比如癌症。

最后,培训的差距。培训时SP的表现和病人不同。

4 SP的改进

在实际工作中,针对SP的这些不足之处,大家也对SP进行了一些改进和调整,从而进一步加强了SP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SSP的应用 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SP)是SP的延伸。针对SP的人员情况,考虑使用学生作为SP的培训对象。特别是在高校中,学生积极性高,有意愿参与、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为了提高人员质量、减少培训时间,可以在基础课成绩优秀、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稍强的学生中挑选。当然,能担任SP的学生也能在工作中对于自身专业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对今后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说,这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举措。

不过,SSP也有一定的弊端。首先,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在进行表演时对某些人物的把握不准,不能准确反映案例内容;对于应试者的评估也有一些偏差。其次,学生的流动周期短,培训后能使用的时间不长。但SSP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SP人员的充足,适用于大型培训和考核,不至于无人可作。

TSP的应用 对于SSP中学生能力和考核不足的问题,也有研究由教师担任SP,这就是教师标准化病人(Teacher Standardized Patients,TSP)。教师人员固定,不易变动,能在培训和考核学生时做到更加全面和细致,也能在表演时做到更加逼真。不足之处在于教师人员有限,需要多次重复使用,时间过长、效率下降,所以TSP多适用于小范圍的培训和考核。

5 结语

总之,对于卫生类专业来说,学生的实践学习需要投入SP,虽然成本较高,但对于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把SP的优势发挥得更好,推动卫生类专业更好发展,取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勤,杨德全,李勇华,等.学生标准化病人(SSP)在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93-94.

[2]杨勤,杨德全,李勇华,等.在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学生标准化病人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10):97-98.

[3]张虹,孙晓琪,刘洋.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在高职医学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41-43.

[4]杨杰.教师标准化病人在高职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264.

[5]朱前进,曹姣玲.教师标准化病人、学生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7):70-72.

[6]向泉.探讨护理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P)对护生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16(7):66-68.

猜你喜欢
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理本科《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应用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护理本科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实践与探讨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临床医学专业OSCE考试的效果评价及满意度调查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