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力
古时旧秤,缘何十六两为一斤,原是孩提时便知晓的。时值六十年代初饥荒岁月,家中食粮日少,偶听父母低语,皆与明日温饱相关。一日,却闻父母议起秤来。原来,家中兄妹多人,供给口粮实难果腹。父母上班在外,为免我等争食,只得令以秤分之。而司秤之职竟交付于我。盖因彼时我仅六岁,虽已有识物之智,尚无欺人之心。是夜,父亲取出家中老秤,说起古秤原是十三两为一斤,以对应天上十三星宿。后不良商贩短斤少两,古人遂一斤改加三两,意为福禄寿三星。奸商若有克扣,即会缺福短寿,自有天谴。时我年幼,朦胧中认定长者寿胖者福,而禄为何物,不得其解,然无妨受父母重托,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不想次日却横生祸端。
父亲上班前已备妥午饭。红薯干按每人定量煮熟,在七印大锅中,仅略略遮住锅底。三姐二哥午间放学,早已饥不可耐。遂先为兄姐称秤。平日兄姐凡有同学赠其食物,多带予弟妹分享。故称秤时秤杆高高挑起,理所当然。小妹仅三岁,此刻捧着斑驳搪瓷大碗,立于灶前,两眼只垂视碗底,却不言语。遂亦以足秤待之。及为自己称秤,更是秤杆高挑,直触眉发。未几,三姐二哥匆匆返校,我却不舍远离灶台,只缘锅中尚有两片红薯。首日当值,便有余粮。正窃喜间,忽听门外连声叫道:好香!好香!我心骤如秤砣墜地。不好!忘却了三哥。
三哥读小学二年,是日下午无课,故中午扫除迟归。此刻三哥早抄起饭碗,及至灶前,笑容顿失。继而愤然坐于门前,直言待父母归来评理。终因饥饿难忍,遂折返屋内,从粮缸底抓出一把生薯干,按定量秤妥,下锅煮起。而早前两片熟红薯,另置碗中,留作物证。
红薯难熟,薯干尤然。三哥正拉着风箱,早班的母亲返回家中。见此情景,只问起几句,母亲已是怒不可遏,一把拉起三哥,只说到全家口粮竟敢如此糟蹋,便一记耳光打去。三哥泪水顿如雨注,双手掩面于一侧,肥大衣袖落于肘间,露出瘦长双臂。然三哥并无嘶喊,只在喉咙深处隐隐发出嘶哑细声。只道是有声无泪为嚎,有泪无声为泣。三哥此刻却绝非泣,而在强抑满腹委屈,尤恐哭喊加深罪过。
母亲转身坐于矮凳,低头只顾拉着风箱。忽而见母亲双手掩面伏靠于风箱,两肩微微颤抖,久而不起。自古慈母护幼,虽虎狼在前犹不畏惧,此刻若非家有断炊之虞,又何忍如此责子?
此刻我无奈无助,急出躲于院落一隅。邻居李爷最喜在此处晒日,每当老人除却上衣,我便趋前细数其肋骨,时与老人争辩。然不足一年,院中老人幼婴已离世数人,李老未能幸免。我蜷缩一团,茫茫然渴望进入童话世界。即使做不得孙行者二郎神,随意一个山洞小妖,亦能变生出些许食物。然环顾世间,却是家家炊烟不济,人人面有菜色。偶有盗抢之徒,多为一口之粮。人间仙境,缘何如此之遥?
一九八六年二月,母亲病危。我急从香港返乡探视。时改革开放仅寥寥数年,却是举国活力迸发,百姓衣食有余,养生健身悄然已成坊间话资。然而母亲终不敌长年辛劳,未及颐养天年,便最后一次住进医院。
病榻上,母亲面苍白唇暗紫,一首白发酷似春蚕丝。见我到来,挣扎坐起。喘息良久,却只说道:那日不该打你三哥,我有罪。说罢便不再言语,只闭目仰首,眼窝中两颗老泪,滚动不下。夕阳斜照,窗楞投影在母亲背后白墙,拖出长长十字。
自记事起,母亲即已驼背。若非见过旧时照片,断不知母亲腰身原是板直的。数十年间,母亲负重远行而从无奢求。值夜班可得两角补助,足令母亲开心不已;在外餐食不足果腹,却每每带回几口干粮。其辛其苦,岂言语所可尽述。而今大去已近,母亲犹自责亏欠儿女,内心之苦,更百倍于肤痛。世间之秤,但求斤两公平,唯独父母心中之秤,皆以儿女安好为定盘之星,凡有举秤之需,必欣然克扣自己。而世间憾事,莫过于儿女成人,却只落得一声长叹:子欲养而亲不待。
愿上天确有福寿诸星,从此长照人间父母!
责任编辑 杨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