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燕�オ�
初中语文课堂一向被视为较为沉闷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巧妙提问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本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值得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思考的是,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才能称之为“巧妙”?笔者在此将巧妙提问的相关技巧进行阐述。
一、 课前提问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很多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还能顺势将课题导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但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问题的设置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提问效果。一方面,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心从课间游戏中收回;另一方面,问题应该与课堂主题紧密相连,才方便教师将教学内容适时导入。只有遵循这两个原则,课前的提问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以鲁迅先生的《社戏》一课为例,教师在进行讲课之前,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将主题导入。师:“同學们,在你们的记忆中,什么事情是最难忘的呢?”生:“过年的时候跟爸爸妈妈回爷爷家玩,堂哥带我去河边钓鱼。”“和小伙伴一起去摘野果,最后迷了路。”“和姐姐去姑妈家玩,没有跟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急坏了,找了我们很久才知道我们在姑妈家。”当学生纷纷作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两三名学生让他们分享最难忘的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可将课题引入:“同学们,看来你们小时候还挺调皮的呀。其实有一个小朋友,小时候和你们一样调皮,他妈妈不同意他和小伙伴去看戏,他便不开心,最终妈妈才答应了让他和小伙伴一起去,看戏回来的时候他还跟小伙伴去偷别人家的豆子……”学生哈哈哈大笑,教师继续说道:“同学们,偷别人豆子可是不好的哦,你们千万不要学他们。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个小朋友是谁呢?他就是后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今天一起来看鲁迅先生写的《社戏》,看看他的童年都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 课中适时提问,让学生全神贯注
课中是整个课堂最适合提问的时机。首先,学生在经过十多分钟的听课之后,开始产生疲倦之感,注意力慢慢分散,这时候进行提问能够有效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上来;其次,课堂持续了十几分钟之后,教师的讲解已经到了最精彩的部分,这时候的提问可以将所讲解的内容作为依托,对问题进行创设。教师的提问应该从课堂主题出发,并以学生个人兴趣为依据,提问对象应该以注意力分散的学生为主,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整节课都能全神贯注。
例如,教师在讲解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课堂上发现有些学生思想开小差,便可以适时地点名提问:“小聪,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那些大官明明没看到皇帝的新衣服,却还要假装已经看到了,还要作出赞叹呢?”这时,学生急忙回答:“因为大臣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所以看不见皇帝的新衣服。并且如果他们坦然自己看不到衣服,可能还会被皇帝砍头。”教师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那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然后学生们活跃起来,纷纷说起发生在身边类似于《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教师的提问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对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也能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让学生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三、 课末进行提问,为学生巩固知识
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的提问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画龙点睛之笔。适时地提问能够让学生对于所讲内容进行回忆,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还能达到深化记忆、巩固知识的效果。除了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问题也很重要。问题应该紧扣主题,从而能够让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巩固;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够通过问题对整个内容进行总结。
以黄传会的《三个太阳》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完之后,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们认为文中所说的‘南极精神是什么意思?女画家画三个太阳的用意何在?文中加入‘父亲这个内容对于整篇文章起到怎样的效果?文中女画家自费去到南极,最终还将自己的画捐献出去,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细细品读文中的重点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用意与中心思想。先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再进行充分的诠释,从而起到点题的作用,使教学效果更佳。
总之,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气氛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课堂问题的研究,进行适当地巧妙提问,引发学生进行深思,改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初级中学(22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