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雪
摘要: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不可抛却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孔子的人性思想是一种道德人性思想,马克思的人性思想是实践人性思想,两者都以社会关系作为人性思想研究的起点。本文将从马克思与孔子人性思想的共通之处,研究其重要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孔子;人性
一、孔子与马克思人性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孔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者,人也。”仁是孔子提倡的人的最高价值。但孔子对人性的直接谈论较少,唯一一次直接谈到“人性”是在《论语》中,“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即每一个人都有善的本质,都具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但是每一个人能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最终取决于人们不同的习行。孔子在《公冶长》所说: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由此可知孔子对人性探究的重点不在于人性之善恶,而在于“以习成性”的人性观。“习”是后天学习的知识和能力。人性发展的目标是形成一种君子人格,君子人格的形成并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习”后天形成的。
(二)马克思人性思想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的人性思想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其人性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在自然属性方面,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马克思在这里直接指出了人是自然存在物的本性。在社会属性方面:第一,劳动实践塑造人。“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猿的脑髓逐渐变成人的脑髓。”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实现了手的解放,也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互相合作、分工、交流,并逐渐衍生出语言、文字。第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现实中的人,只有生活在社会关系中,才表现为人的自我发展、自我确证的过程之中。第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性思想的最高目标。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劳动实践,实践性就是马克思人性思想的核心内容。
二、马克思与孔子人性思想的共通之处
(一)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重视
孔子的道德人性观强调,君子人格的形成,主要在于人自身的努力与实践。孔子认为,对于道德、“仁”的追求,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是可以实现的。在这里,孔子强调了人的道德主体性,也是强调了人的尊严、价值、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孔子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不仅对于人自身,也体现在对他人。
马克思人性思想中人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人的主体性在根本上,是在实践活动中体现的。人有多大的实践劳动能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马克思的人性思想注重人的实践、人的解放,为人的主体性奠定了科学基础。
孔子与马克思对于人的主体性的重视,是内在相通的,既体现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又表达了人本主义的关怀。
(二)肯定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与孔子肯定了自然属性是人的合理属性,同时肯定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通过论述劳动实践在人类手的进化、人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中的必要性作用,阐述人的社会性对人的重要影响。
孔子的道德人性论强调“习”,即人的学习、实践在人性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道德是人性中的根本,道德本身同样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孔子认为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在于人有道德,因此,道德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马克思与孔子都是在社会这个前提下研究人。孔子将还未接受教化的族群称为人蛮夷,马克思不将脱离社会的人称为人。因此,马克思与孔子都肯定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三、马克思与孔子人性思想在当代中国融合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与孔子对人性发展的孜孜追求,对于当下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引意义。马克思的人性思想是我们当下理解生命意义的重要思想武器。孔子的人性思想对于引导人们注重经济发展中的道德约束具有重要意义。两者的融合既有利于克服现代性危机,也有利于我们增强对道德和精神生活的关注。
共同体建设应该注重道德精神。马克思实践人性思想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真正的共同体”,不管生产力如何进步,道德也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就是不可想象的。孔子的道德思想,是一种由个人扩展到家庭、社会、国家最后到天下的道德思想,根本上乃是一种共同体道德人论。孔子与马克思的人性思想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把提倡法治与崇尚道德相结合,既符合中国传统,也适应中国国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