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名称的汉译中看译者的忠实与创新

2017-05-22 15:40李丽超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李丽超

摘要:电影名称是观众对一部电影的第一印象。本文将结合好莱坞电影中文片名,分析译者在电影名称汉译中的主动性,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忠实翻译与创新翻译之间的平衡,旨在探讨电影名称汉译可采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译者的主体性;电影名称汉译;翻译策略

近年来,随着大量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上映,人们对好莱坞影片有所了解,逐渐关注到影片名的中文翻译及其背后的译者。本文首先阐述关于译者主体地位的相关翻译理论,随后分析好莱坞电影汉译片名的意图与标准,并结合具体实例,探究译者在片名翻译中的忠实与创新以及相应翻译技巧。

一、理论基础

翻译是人类文明交流的主要手段,译者是原作与读者或观众之间交流的桥梁,是文化构建与传播中重要的传播者。然而,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经常被忽视,在传统观念中,译者的定位为“舌人”、“翻译机器”和“带着镣铐的舞者”。主体性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的概念被提出,随着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的潮流,“转向译者”的思想逐渐被接受。译者主体性在解构主义和翻译功能学派的研究中都能找到理论支撑。

解构主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籍意大利翻译学者劳伦斯·韦努蒂,他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到翻译只强调原作者和读者的重要性,遮蔽译者的作用,是对主流目的语文化的一种妥协和趋同,译者要摆脱“隐身”的地位变得“显身”。此时韦努蒂已注意到译者的主体地位,并鼓励译者不要只亦步亦趋地忠于原作者和原文,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造性。

20世纪8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 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也为译者地位的改变做出了贡献。他认为翻译是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要以译文的功能为导向,译文的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同时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译者要根据翻译的目的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该理论进一步肯定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对原文的处理是主观的选择,并在一定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译者必然会对原文进行改变与创新。

近年来,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在中国也有所发展,查明建和田雨给出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 、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这些理论都为了译者主体地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译者的身份逐渐得到认同,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得到肯定。然而,译者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如何做到翻译的忠实与创新,并寻找到平衡点。

二、电影名称汉译的意图与标准

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交流增多,好莱坞电影出口到世界各地。自1994年中国引进第一步好莱坞影片起,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传入中国。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存在障碍,中国观众口味难以把握。其中影片名称尤为重要,片名是电影的第一张面孔,它传递着影片信息,影响着观众对电影的第一印象,同时与商业利益有密切联系。

翻译片名时,除了符合翻译“信、达、雅”的标准,电影汉译片名还要满足更高的要求。仅忠实地表达影片内容是不够的,影片名称的汉译也要符合传递源语的文化内涵的标准;符合翻译美学的标准,达到传递美感的层次;符合目的语观众的接受习惯和语言标准。最重要的是,影片名称要符合商业标准,片名是一种特殊的广告,简洁有力有吸引性是首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些标准,译者仅忠实原名称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创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兼顾二者。

三、译者的忠实与创新

下文中,笔者将以近年来好莱坞影片汉译片名为例,探讨电影名称汉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并对其中译者权衡忠实翻译与创新翻译的策略进行总结。

(一)译者的忠实

电影名称汉译中的忠实翻译是为了准确地传达电影信息,译者常用的翻译策略为直译和音译。如The Godfather直译为《教父》;Brave Heart直译为《勇敢的心》;Titanic音译为《泰坦尼克号》,这样翻译是因为好莱坞电影大多是以人物事物名称为题,选择直译和音译的手法忠于原文,简洁凝练。但更多时候,为了观众理解,译者要进行加注,如Patton并没有直接音译,而是将主人公的身份添入其中,译为《巴顿将军》,传达出更多信息,增强了片名表现力。此外Shrek和Bambi分别译为《怪物史莱克》和《小鹿斑比》,译者根据观众定位选择加注,让单调的片名有了温度,吸引喜爱动画和童话的观众。同样的例子还有:Nanny McPhee 《魔法保姆麦克菲》和 Hulk《绿巨人浩克》添加的“魔法”和“绿巨人”二字,丰富了观众对主人公的想象;Brown Sugar《黑糖情缘》没有简单处理为黑糖,而是结合剧情和影片类型进行加注,“情缘”巧妙地带出感情色彩;Night At The Museum字面是博物馆的夜晚,但译者在忠于原片名的基础上选择加注,译为 《博物馆奇妙夜》更能引起观众走进影院一探究竟。

(二)译者的创新

关于译者的创新,本文提到的翻译理论中都能找到支持译者主体地位,发挥创造性的观点。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给予了译者更多权力,根据翻译的目的选择策略;阐释学派中韦努蒂也鼓励译者“显身”,译者发挥主动创造性的译者“显身”的具体体现。

译者翻译片名时不只要忠实原作,还要有所创新。根据观众的口味或商业目的适当地发挥主动性,常用的翻译策略为意译,这里意译是指译者舍弃原有名称,根据影片内容再创造。这需要译者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感觉,以及目的语观众的接受习惯创造出准确且雅致的译文,其中,译者选择意译进行內容创新的同时,在形式上也有所改变,通常采取中国常见的四字格形式。家喻户晓的Gone with the wind的中文片名为《乱世佳人》,“乱世”交代了历史背景,与“佳人”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形象地将郝思嘉与白瑞德乱世中爱情故事概括出来,富有创意和文学色彩;好莱坞传记电影The Great Waltz堪称片名翻译的经典,原名称是“伟大的圆舞曲”的意思,吴宓先生选择了意译,才有了精彩的译名《翠堤春晓》,看似与剧情毫无联系的译名隐含着象征意义,但译者通过深刻推敲,在“翠堤春晓”中隐含着主人公浪漫却带有遗憾的爱情。Random Harvest被意译为《鸳梦重温》,“重温”二字翻译地极为巧妙,因为电影讲述了男主失去记忆,女主不离不弃的故事,比直译为“意外收获”更值得细细品味。斩获多项奥斯卡的La La Land片名有梦幻之地的意思,同时也是洛杉矶的别称,向观众讲清故事发生的地点,一词双关。它中文译名为《爱乐之城》,摒弃原文的形式,别具一格,根据剧情创新片名,片中绝美的舞蹈和振奋的爵士让人心动,“乐”字直接把影片音乐剧类型交代出来,同时中文名称“城”也忠实于原文的洛杉矶城,中文的片名同样做到了双关。这些都是译者在形式上的发挥主动性,突破原有形式,赋予汉译片名诗情画意和文学性。

四、结语

电影名称是影片的名片,影响观众对电影的整体印象和商业收益。忠实与创新对译者而言,看似简单,但应用到实践中很难,片名的翻译要反复雕琢才能出佳作。因此,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认识到其主体地位,在影片名称的汉译过程中既要忠实又要创新,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相应的翻译方法,在不脱离电影内容的同时进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郭建忠.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

[2]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

[3]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

[4]谭载嘉.西方翻译简史[M].商务印书馆,2000.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