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显影

2017-05-22 14:55徐钺
诗林 2017年3期
关键词:入门面孔丛书

徐钺

在阅读臧棣的诗作时,我总有一种感觉:诗歌有命名的力量。在臧棣大量的“协会”诗、“丛书”诗、“入门”诗中,可以见到诸多事物被重新放置在眼前,既以它们本来的面目,又有着新的面孔。这种在真实之上进行赋形的能力,也是对真实本质的显影:展开时,地球的杀手/会频繁弯曲陌生人的手指,/以便你能灵活地指出/刚刚与死亡接头的,不是你,/而是一个戴着口罩的/被认错了的人。

《白面具入门》的这个结尾,并未直接书写口罩这一当代生活中“白面具”的面貌,而是借由“你”与一个“一个戴着口罩的/被认错了的人”(这两者是对立且同构的)来“指出”他们共同承担的真相,且并没有人们惯常的姿态——愤懑或无奈。我想提醒这样一个事实,臧棣经常在诗中使用第二人称“你”,有时具有具体的指向,有时则是面对广义的存在:某个陌生的、在诗中见证真实的人;此时,这首诗就会引领那些读出它的声音,认出事物的面孔,和他们面孔中的面具。而且,一首诗本身的意义也并非仅仅由其自身决定,在对世界进行显影的意义上,在臧棣长久的命名尝试中,他近年来的“入门”等诗歌写作很像是在进行真实的巨大累加——对“诗”这个答案本身趋近。

只不过,由此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一个诗人的诗歌写作可以在整体上进行积分运算吗?在具体的现实层面,我想,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因为积分运算本身意味着一个被预想的、期望得到解答的結果已经存在,而一个诗人的全部写作却很难被这样假设,尽管在最终的观感上,那些作品确实在一个巨大的指向上进行着累加,共同构成“诗”之于作者本身的意义。需要说明的是,臧棣大量的冠以“入门”之名的诗歌,并不像他早前书写的上百首《未名湖》一样,可以看作同题作品——《未名湖》的大量“同题”其实正说明了诗歌面对世界时无限的命名能力,说明在同一真实面前表达的赋予能力,这也是诗歌的真实与真实的真实之关系——这些“入门”更多的是对不被关注的本质的揭示,其中,不同的主题与对象在近似的名称下分别寻找着雾霾中的面孔。当然,臧棣此前的“协会”与“丛书”系列作品也有这样的作用,我曾在一篇评论中这样阐述:任何一首诗都无法穷尽它所欲图表达的主题,同时,任何一首诗在书写其主题时都有溢出的、私人化的部分。这也就意味着,对一个事物的诗歌修辞处理是无法找到“体系性”或“官方性”结果的,这与词典或政府工作报告试图去做的完全不同。当臧棣使用“协会”或“丛书”(前者还带有一点对意识形态的反讽色彩)时,其实发明了一种新的语法,即偏移被预设的既有之名,在不为事物或书写这事物的作品划定小大界限的姿态下,自由地处理事物和作品本身。

不过现在看来,“入门”这一系列的作品与“协会”或“丛书”系列仍有指向性上的差异:“入门”,如其名所示,是对某一主题的引入与揭示,而较少负担“偏移被预设的既有之名”这一任务——臧棣在“入门”中所做的,当然也包括摆脱日常的(或“官方的”)强制,但也同样在日常之中发现那些不被任何话语所在意的真实。在《冷食入门》中,臧棣写道:“但现在是子夜时分,/零下6度,它肯定冷硬如/你从未想过每一种食物/其实都有它自己的尸体”。这首诗也许在所谓“大”的主题关怀上显得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问题是,也许大部分人都从未真的注意到世俗生活中最真实的“小”。一如人们很少想到,每一种食物,其实都可能是冰箱中的尸体。

对具体真实的关注从不意味着对“大”的忽略。现实本身所呈现的,在不同的人眼中也并不相同。“入门”的意义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或者更多种)理解现实的可能性,尽管也许有人会将其中的部分表达误解为“警句”,例如“这辈子,你总会有几次机会,/抵达河流的尽头。但你最好//提醒自己:那还远不是/水的尽头”(《以自我为尽头入门》),例如“任何时候,都别忘了/人是会说话的动物”(《远和近》)。但在根本上,臧棣是由人们最为惯常熟悉的感受中掀开雾霾的口罩,邀请某个被激发了兴趣的思想窥见对真实(诗歌的真实,以及真实的真实)的“小孔成像”。如果有人对这真实的显影心存误解,也许,《潜心学入门》中的一句可以用作回答:附近,小湖圈养一个宁静/大到你忽然想到:我们可能都误解了/诗,/对世界的不放心。

2017. Mar. 10

猜你喜欢
入门面孔丛书
本期面孔
通俗歌曲及通俗歌曲创作入门基础 教学设计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古代丛书与《丛书集成》
几何入门,四个“重视”
拒子入门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我们的面孔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