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创新

2017-05-22 10:29侯成晓宫杰
银行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年金支柱金融业务

侯成晓+宫杰

商业银行通过业务创新发展养老金融不仅能够有力支持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国家战略,而且可以通过业务创新与拓展,丰富业务模式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养老金融涵义

国外通常将养老金融定义为将养老基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存款、不动产、衍生资产和另类投资等资产,以获取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行为。规避风险以获取稳定收益是养老金融投资行为的主要特点,如所投资的股票,主要配置为业绩优良、稳定、分红率高、成长性良好的白马股。

与国外对养老金融服务对象的界定不同,中国养老金融的内涵除包括养老金管理业务外,还包括与养老有关的储蓄和投资活动。因此,这里将养老金融定义为与居民终身理财和退休后收入保障相关的金融服务,具体包括社会统筹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基金、养老储蓄、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和养老信托等。其中,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为社会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第二支柱;以个人税延养老金为代表的其他养老金融为第三支柱。

中国当前养老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养老体系划分为三支柱其目的是由国家、雇主和个人合理分担养老责任。中国当前养老体系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养老制度过于倚重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金,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与第三支柱个人税延养老金则发展缓慢。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起步于2004年5月1日的企业年金实行办法正式实施,2015年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标志着我国养老金第二支柱制度建设的完成,但我国第二支柱目前发展现状与成熟经济体相比,差距明显,无法发挥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截止2015年底,我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有7.5万户,参与2320万人,企业年金积累基金1万亿元;职业年金刚刚起步,覆盖约4000万人,二者合计不到全国就业人口的8.2%,第二支柱的资产总额不到GDP的1.5%,这与OECD国家平均84%,非OECD国家平均36%的中值相比,差距明显。

养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补充养老保险体系的不足,其中,企业年金近年来快速发展,有望成为养老保险体系结构优化的先锋。

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短板需要补上,必须加快发展。同时,作为政府主导的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是养老金体系中的短板,为优化养老体系供给结构亦需加快补上。此外,由个人自愿建立的、市场主导的、作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的养老储蓄性保险,具体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基金、养老储蓄、养老信托、住房反向贷款等潜在养老保险一旦推出,在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创新

根据我国养老金融业发展趋势和人们对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需求的特点,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自身积累的客户资源,抓住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整合资源,设置养老金融服務专职部门,配备人员,理顺内部业务流程和分工,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养老事业为目的,开发和设计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同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相结合,进行捆绑销售,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客户产品和服务体验的满意度,增强客户粘性,在稳住老客户的同时,以创新吸引新客户,促进养老金融业务对银行贡献度的提升。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进行经营战略调整,增设专职机构,配备专业力量,在产品研发、产品营销、一站式服务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搭建养老金融互联网金融平台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搭建养老金融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将养老金融服务模块置入银行互联网平台,利用平台的聚集功能,将原柜台业务进行标准化、流程化改造,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咨询和办理相关业务等。平台还留置了用户信息反馈窗口,以便优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打造多渠道客户服务和营销体系。成立养老金融业务专职部门和服务团队,针对养老金融业务特点,构建对公和对私二个养老金融产品研发和销售服务体系。对公要紧紧抓住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企业(职业)年金账户托管为抓手,稳步发展养老金受托管理和基金托管等,并针对机构客户,开展养老规划、退休计划咨询、薪酬管理等业务;对私以普适养老金融产品研发、投资理财、财务管理顾问和代理服务等为主要业务方向,充分发挥银行网点优势、人才优势和网上银行优势,以服务社区为基础,以产品和服务增加客户粘性,为拓展增值服务打下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对公业务的开展需要和对私业务相结合,以机构人员为营销对象,推动银行对私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以服务养老为目的,开发养老金融产品。良好的销售建立在好产品的基础上。在养老金融产品的提供上,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商业银行各有竞争优势和特点。通常保险公司提供的养老保险产品具有免税、兼顾收益与保障的优点,但同时存在理赔流程、产品复杂等缺点;基金公司养老产品具有收益高、流动性强的特点,但同时存在风险较大、管理费较高等缺点;银行自身具有信誉好、网点多、老百姓认同度高,配有专业客户经理提供业务咨询服务等优点,但存在无税收优惠,专属个人养老产品少的缺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发的个人养老产品主要分为二类。一类是单一养老理财产品,具有普适性,多为短期理财,收益相对稳定、风险较低,符合老年人对资产保值增值要求,可通过自动展期与养老投资的长期性相匹配,同时取现灵活;另一类为综合性银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主要针对高端客户开发,通常商业银行会在对客户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客户自身未来养老支出,综合资产、负债和现金流入,在客户风险评定基础上构造养老保险产品组合,向客户推出一对一个性化养老金融服务方案,并配有专门服务人员跟踪服务,实现精细管理。针对高端客户所展开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销是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未来业务竞争的焦点。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组合促销,提供一站式服务。养老金融业务具有持续时间长、转移成本高、稳定性高和客户相对稳定的特点。银行针对机构客户不仅可以提供年金账户托管、投资咨询、薪酬福利管理、养老规划以及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等业务,还可以将养老金融业务和其他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根据机构自身需求,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针对个人客户,银行可以将养老理财、保险产品与储蓄账户、房地产贷款、企业年金交费、信用卡办理等产品捆绑,为个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增加客户满意度,拓展增值空间。需要指出的是,捆绑销售以实现客户就近享受养老金融及其他金融服务为前提,以便捷客户为目的,以增强客户服务满意度为中心,不是强迫客户购买,更不是过度金融消费。此外,需要注意老年客户的特点,增强服务便捷性,并结合老年客户非金融服务需求,提供特色便民增值服务。

加强创新储备,深化同业合作,积极探索养老金融新业务模式。关注政策变化,尤其是个人税延养老金政策的发布,提前研发和储备针对个人养老金融需求,平衡收益、保障和便利的养老储蓄、理财产品。根据客户服务反馈,结合社区调研,加强有区域特色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同时,深化与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合作,提前布局,迎接养老保险市场的大发展。在具体金融产品上,建议银行把握反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机遇,积极探索反向贷款业务模式,与银行原有房地产价值评估、抵押担保和风控环节相融合,优化产品流程,完善服务细节,丰富我国养老金融产品体系。同时可考虑将此模式与养老金融资产证券化相结合,对住房反向抵押信贷资产进行结构优化(或模拟)、信用增级以及资产证券化,以增强信贷资产流动性,化解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时间长、单体价值大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期限匹配风险和市场风险。

强化风险管理,稳步推进养老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进行养老金融业务创新,需要在期限管理、利率风险、产品规模和流动性上加强风险管控,规范业务流程。同时,通过业务多元化、期限匹配、免疫技术动态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在风险可控,风险可承受范围内开展业务,将养老金融创新纳入风险管理系统。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在读,即墨市龙山街道办事处)

猜你喜欢
年金支柱金融业务
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
送别
关于铁路企业实行企业年金制的几点思考
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管理的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货币时间价值计算的几种特殊情形研究
浅谈我国养老金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她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