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龄+白雁
朱元璋出身穷苦,深知穷人无立锥之地的窘迫,因此他一当上皇帝,就把穷人的住房保障问题提上了日程。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朱元璋让南京的官员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盖了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圣旨颁布后,南京的官员很快就执行了。于是一个月后,朱元璋又给华亭县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百姓居住。华亭县的地方官也很快执行了。
试点成功,朱元璋龙颜大悦,认为可以在全國复制“南京模式”了。在当年年底,他又给中央的官员下了一道旨意:“全国范围内,没饭吃的,国家给粮食;没衣服穿的,国家给衣服;没房子住的,国家给房子。”
朱元璋的理想主义想法把官员们吓了一大跳。此时,明王朝刚刚建立,财力并不充足,皇上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兑现。于是,官员找朱元璋解释,朱元璋一听生气了:“你们在我手底下当官,就得体会我的心情,我可不想让我的百姓没饭吃没房住,哪怕是一个百姓也不行!”然而,理想毕竟是理想。朱元璋之后,各大城市的房价扶摇直上,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那么后来明朝的房价高到哪种地步了呢?弘治年间,南京的房价奇高,秦淮河畔的一间房能卖到600两银子,一般人绝对不敢打买房的主意。
《玉堂丛语》中记载,当时的南京国子监祭酒叫谢铎,他手下有三十多人,都是无房户,得租公家的房子住,三十多人的租金,就是一笔昂贵的开支,于是谢铎动了买房的念头。依照谢铎的级别,算得上是个高级公务员,但是他每年的薪水不过200两银子,不吃不喝三年,也就勉强买一间房子。他手下那些人,收入还不如他。
谢铎不愧是最高学府的领导,他很快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集资团购。钱从哪里来呢?从牙缝里省。把政府给他们配的勤务员、伙夫、马夫、门卫、抄写员统统开掉,省下来一大笔钱,存起来买房子。终于,钱攒够了,买了三十多套公家的住宅,过上了不用交房租的幸福生活。
与谢铎相比,礼部右侍郎兼北京国子监祭酒的林瀚更厉害,他为了让手下的人有房住,给出了有力的实际行动——捐出自己的十年收入为下属们盖住房。
林瀚和谢铎,一个是北京最高学府的长官,一个是南京最高学府的长官,拿的那点钱不仅买房困难,连付房租都觉得吃力,他们的下级就更不用说了。但好在这两位官员能急大家之所急,让他们的下属都能住上房,进而避免了一些因房子而来的问题。想必在这两位官员的带领下,地方政绩应该不会太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