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
肯尼迪虽已作古,但他为美国人创造的思想与物质财富却千古不朽,尤其是在1962年发表的《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总统特别咨文》,不仅让美国的消费者坐上了“上帝”的玉銮,也让全世界被上帝愚弄的黎民百姓当上了“消费帝”。
从1987年3月15日起,在匮乏的物质世界里踽踽经久的国人,终于回过神、缓过气来,开始尝试从资本强迫的生存方式中挣扎出来,去拷问制造的质量、品质的优劣,意图让假冒伪劣的消费秩序回归真实,从而重拾丧失的权益。
近三十年之久的3·15呐喊与打假,虽然让现实的中国式消费与制造之间的真假对冲得到某种纾缓,但造假的痼疾却如同活动的癌症细胞肆虐游荡,并从物质世界游移到文化的肌体上。学术桃僵、文化造神、天价赝品、创意新闻、手术美人……无所不在的伪劣文艺伴随着文化消费大潮,充斥于街头巷尾。对于文艺消费秩序的紊乱,中国人似乎没有那么敏锐。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方舟子们”勇敢地站出来口诛笔伐外,大多数人员如阿Q当初围观大清刑架下的革命党人一般麻木。
源于这种集体性麻木,文艺假面之风开始从单体点状的产品蔓延至传播大众的影视产品,无所不用其极的影视造假肆意横行:整形的颜值、注水的收视、虚构的票房、做作的假拍、剽窃的剧本、满屏的水军,尤其是各类傍大款、傍IP、傍经典、偷梁换柱的网络影视剧,大行其道,招摇过“网”。相对于其他的文娱形式,中国的影视人对奇形怪状的假象尤为敏感,整个影视界遍布打假的呐喊,但迄今为止却终究没有一个“方舟子”敢勇猛地站出来,揪住某个造假的辫子,令其现众。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方舟子厮杀某个造假的学人,是因为对方只是一个个体的斯文人,而影视造假却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谁敢冒行业之不韪去挑战“规则”?
烟、酒、茶、奶、地沟油,林林总总的物化假李逵之所以会成为过街老鼠,是因为人们以为这已严重地危及了自身的生存权益,故而不遗余力齐声喊打。那么文艺界尤其是影视界猖獗的造假之风,危及的又何止是个体的生命?那将危及国家文化的安全,那将给中国影视真正的繁荣埋下无尽的隐患。
肯尼迪当初的咨文提及消费者的四项权益为:有权获得安全保障、获得正确资料、自由决定选择、提出消费意见。这是总统先生将自己换位于个体公民的感受后而发出的呐喊,这一声呐喊改变的不仅是美国公民的消费方式,更是全世界的消费文化。
那么当下嗷嗷待哺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影视产品的消费者,何尝不更需要精神消費的安全保障,何尝不更需要文化的抉择与建议的权利?谁来发出文化消费的吼声?影视3·15何时到来?我们呼唤并期盼着影视界的3·15晚会,呼唤期盼着中国的反腐及法制开启整肃影视的造假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