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很大。由于我国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在连续降准降息的背景下,各类资产的收益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符合投资者预期收益率的资产少之又少,致使我国从之前的“钱荒”切换到当下的“资产荒”。就目前来看,未来经济呈现L型走势的概率很大,所以資产荒将会长期存在。破解资产荒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商业银行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最活跃的角色,应当从转变资产配置观念,提高资产管理能力,设计多样化的资产管理品种以及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等方面来积极应对资产荒。本文从资产荒的概念入手,深入剖析资产荒形成的原因,对商业银行如何来应对资产荒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资产荒” 商业银行
一、“资产荒”的概念
“资产荒”不同于钱荒,钱荒是指市场上缺钱,而“资产荒”是指市场上与投资者风险收益特征相匹配的资产出现短缺。然而投资者原始的预期回报率高,在现今“资产荒”的背景下仍然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所以,从本质上讲,“资产荒”的整个过程其实是对以往风险收益特征的纠偏过程。
二、“资产荒”产生的原因
(一)实体经济“不景气”,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下降
由于经济持续下行,经营成本增加趋势明显,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下降,规模扩张速度放缓,融资需求显著萎缩。其次,受“四万亿”的影响及“绿色金融”的倡导,大量传统行业逐渐步入了去产能的阶段。然而许多“僵尸企业”的出清并非一朝一夕。同时,各种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在行业中中占比较低,导致替代传统产业的作用不明显。最后,相对于旺盛的资金供给,实体经济不仅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下降,而且有效需求减少。
与此同时,投资回报率的急剧下滑迫使企业不得不调整负债结构,去除财务杠杆的任务迫在眉睫,传统的信贷需求下降,优质资产增长缓慢。2016年,新增贷款12.65万亿元,比上年多增9257亿元,非金融性公司的其他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6.1万亿元。另一方面,传统贷款的融资需求减弱,低成本、标准化资产的规模扩大迅速,替代作用越发显著,致使商业银行优质资产短缺。
(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进一步加剧“资产荒”
由于财政政策效果未达到预期,倒逼货币政策转向宽松。首先,为了刺激经济,M2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2016年,应量M2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其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一部分资金涌入股市和债市,另一部分则流入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优质资产的派生能力匮乏。最后,多次降准降息为“资产荒”的蔓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1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6次降准和5次降息,银行间流动性十分宽松,利率大幅下降。那么,在这种宏观流动性余裕的环境下,企业积攒库存现金的速度要远远超出实体经济投资的速度,快速增长的负债更难找到适合的资产配置来消化。
(三)资金端与资产端的不平衡
从另一个角度看,“资产荒”本质上也是负债端高成本与收益端的低回报的匹配。实体企业虽然有余力想要扩张,但由于负债端没有及时调整和反馈,间接导致了资金端与资产端的平衡被打破。从资产端来看,经济连续下行,基建、房地产等高利率行业投资回报率降低导致非标类资产供给紧缩。从资金端来看,金融脱媒愈演愈烈。随着普惠金融的全面发展,人们投资理财意识的不断加强,然而更多投资者在乎的是预期收益率的多少而不是能够怎样规避风险,于是许多投资者不断寻求高收益的金融资产,资金的脱实向虚加剧了资产端与资金端的这种不平衡,进一步激化了“资产荒”。
(四)其他原因
伴随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大。同一类资产,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收益率逐渐趋于相同,资产差价逐渐缩小,这也是导致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并且,“新常态”下,传统产业调整压力加大,去产能和淘汰僵尸产业步伐加快,各类信用风险层出不穷。负债端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导致不良率上升,使银行惜贷情节上升,资产配置更加谨慎。另外,很多资产管理从业者不够专业化,对产品的风险特性认识不够透彻,再加上很多投资者只看收益不看风险的投资理念,也就造成了尤为畸形的刚性兑付,最终导致产品收益的不合理。
三、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一)转变资产配置观念,提升资产管理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代客理财业务显著上升,同时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也是大幅度的增加。以往的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比较单一,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入非标资产及固收类资产并且持有到期。不过,在当前的“资产荒”的大背景下,以往传统的资产配置理念已不再适用且急需改变,银行资产管理业务部门应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和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来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同时,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银行应该提供综合化的融资服务。
一方面,资产配置应更加多元化。首先,商业银行应拓展投资品种至并购、夹层融资、PE和对冲基金等资本市场领域。对于可转换/可交换债、资产证券化(ABS)以及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等新型融资工具,银行还应该进一步研究它们的投资回报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做好相应的规划;其次,银行应加快打通表内外业务,带动中间业务发展,打通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另一方面,资产管理进一步专业化。首先,资产管理从业人员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本领,对资本市场上各类可投资产品要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其次,银行需提供全面的投资咨询和理财顾问业务,保证投资品种与客户的实际需求相匹配。最后,在办理业务的时候应注重对资管产品风险的揭露,不能一味追求销售业绩,唯收益率而忽视产品的风险,一定要提供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资产,使客户资产真正实(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现保值增值。
(二)积极补充优质资产,完善资产体系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去产能、去杠杆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中央政策表明,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是“基建+创新”双輪驱动。在这种社会的大环境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为基建类项目融资的主要客户,而这些融资项目恰恰又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高盈利能力的。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在上述的基建投资板块中发掘合作机会,抓住优质资产,共同分享经济转型带来的果实。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不断创新业务的合作方式,单一的传统信贷以及非标的债权融资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然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产业基金等股债联合的融资方式正在获得市场的青睐。
目前,我国金融资产体系仍不健全,分为极端的两类。一类是股票等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另一类是固收类这种风险区分度低且受刚性兑付约束的资产。正因为这样,许多具有中间风险偏好和收益的投资者找不到合适的资产投资,造成了期限、预期收益率和风险之间的错配。因此,完善我国金融资产体系,满足各种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显得刻不容缓,这也是解决“资产荒”的重要一步。
(三)扩大投资范围,放眼全球
伴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正在不断推进,企业、个人将资产进行海外配置的愿望逐渐上升。与此同时,人民币贬值压力仍然不小,这就致使境内的机构和个人进行海外投资的需求急剧增加。商业银行应该扩大投资范围,将视野拓宽至全球,到海外去发掘优质资产,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不断探索海外资产配置的渠道。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尽快设立国内外的金融交易中心,这样可以为投资海外资产的客户提供综合一体化的服务;其次,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在海外的机构,可以通过单设、并购、参股等形式,循序渐进地扩展国际化金融服务网络;最后,有必要加强海内外金融产品的创新,通过离岸市场和产品创新来开拓国内投资向境外投资转化的渠道。
(作者单位为安徽大学)
[作者简介:褚铭辉(1994—),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金融。]
参考文献
[1] 刘东亮.供给侧改革有望改善“资产荒”[J].债券,2015(12).
[2] 杜程,曹阿雪,高晓婧.“资产荒”背景下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思考[J].债券,2015(12).
[3] 邱峰.聚焦“资产荒”:现状、困局及突破之道[J].新金融,2016(03).
[4] 李艳.“资产荒”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破解之道[J].银行家,2016(03).
[5] 吴立雪.从钱荒到“资产荒”——基于一个一般均衡的视角[J].债券,2016(04).
[6] 李成武,徐少同,沈子荣.“资产荒”解析及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国际金融,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