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华��
摘 要:学生主体性通过教师“放”手课堂得以解放,而“放”的时机与策略是“放”的两个重要维度,在“放”手课堂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在“控”与“收”的策略上得以体现,通过定向控制、定度控制、定式控制,以及把握“收”的最佳时机和运用形式多样的“收”,使课堂自由而不散漫,使学习快乐而有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放”的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49-1
“放”是指“放手”和“放开”,是针对那种循规蹈矩,按照预设好的教学程序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突破。意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而,有的教师“放”得过分,就进入了误区。
一、“放”的误区
1.“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的教师出于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怕时间来不及;还有一种是出于对学生甚至是对自己的不够信任,怕展开话题之后很难再自如地收回来,从而打乱了整堂课的计划安排。于是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走形式的“放”
(1)讨论的形式不合理。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就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
(2)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
(3)讨论的时间不合理。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少,只是蜻蜓点水,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使教学犹如断线的风筝失去控制而飘浮不定,放任自流,课堂看似热闹而无章法,最后无效果。这是“乱放”的结果。
二、“放”的时机
语文课堂教学要避免怕“放”与乱“放”,就要仔细考虑何时该“放”,笔者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必须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1.当遇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识记字词时要大胆的“放”
在积累原始知识时,教师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从事语文实践活动。以教学《童年的朋友》为例,教者正确的做法是放手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课堂上由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可事先作具体分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找相关信息,课堂上分组展示。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既把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了学生,让他们能根据需要有目的的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帮助学生培养了学习习惯,锻炼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2.在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实践时必须大胆的“放”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感悟,从而形成个性化阅读。通过自学、互帮环节,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性,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提高阅读思维的有效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放”的策略
語文教学中的“放”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把握好“放”的时机,进而有计划、有目的的放,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放”的价值。
1.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敢于将课堂放手给学生,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与验证才能真正被掌握,学生只有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取“如何学”的经验,并加深理解,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灌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自学中的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
2.授予学生“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应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在教预习的方法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学生字生词,初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提出疑难问题,查阅资料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等。没有教师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预习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3.“放”而有序,循序而渐进
“放”不宜求速求快,何时放,放多高,怎样放,要根据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特点,逐渐加强,让学生每行一步有收获,从而乐于围绕教师“导”中去探求知识。如果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而“放”之不当,太快太难,只能让学生产生畏缩情绪而达不到“放”的目的。因此,逐步放,让学生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走向光明的境地,就能收到柳暗花明之功效。
[参考文献]
[1]熊川武.理解教育论[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熊川武.论自然分材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06).
[3]陈新新.关于“自然分材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报告[J].温州大学法政学院学报2010(01).
[4]王晓梅.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