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树
“教”,是中国古代上级官员对下属进行训诲指示的一种文体,上级官员通过“教”进行自上而下的告诫警示。建兴元年(223年),诸葛亮受封,遥领武乡侯,自辟僚属,开府治事。不久,领受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至此,诸葛亮全面掌握蜀国行政重权。执政过程中,诸葛亮多次下发教令,通过分析研究这些“教”,可以窥其管理之道,感受其在领导行为上的经验和智慧,亦会对现代管理者带来一些启示。
一、集思广益 能听诤谏
诸葛亮认为,集中众人智慧、广泛采纳有益意见、不疑直言、不拒诤言,应是为官者必备的素质。这样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与群下教》《又与群下教》两篇教令中,这两篇教令的下发对象是群臣僚属,足见诸葛亮对这一管理理念的重视。
“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矣。违复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如果为官者因躲避嫌疑而不反复研究讨论,那么错误和损失就大了。通过互相研讨而得出适当之法,犹如抛弃破旧草鞋而获得珠宝玉石,十分珍贵。在这两篇教令中,诸葛亮褒扬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济等人殷勤建言、言无不尽,使得自己能够获得启发教诲、减少从政过失。下属敢进直言,上级善听直言,不仅彼此“终始好合”,而且有利于工作开展。
二、善展良能 谦让有度
诸葛亮开府治事后,任命蒋琬为东曹掾。在推举优秀人才委以重任时,蒋琬谦逊不受,一再推让给刘邕、阴化等人。诸葛亮对此颇为不满,写《答蒋琬教》对其进行开导。“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意即你要公开自己的功绩和才能,以表明推举的公正和慎重。诸葛亮还在《称姚伷教》中指出,“忠益者莫大于进人”,其中的“进人”,既包括荐他,也包括自荐。只考虑回避而放弃贤达,这种举动是不顾大局的表现。
三、敢于担当 及时修正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由于误用马谡,导致街亭战败,箕谷之战疑兵暴露,一出祁山败北。为此,诸葛亮特写《劝将士勤攻己阙教》,主动承担责任,“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同时诸葛亮适时作出战略调整,减兵省将,严明赏罚,反思过失,劝导将士主动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勉励将士公忠体国,完成北伐大业。
四、注重调研 细致严谨
诸葛亮注重深入基层调查,亲力亲为,细致严谨,善于发现问题。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率军攻占武都、阴平两郡后,全军休整。诸葛亮亲自过问兵器质量,发现“前后所作斧都不可用”“鹿角坏刀环千余枚”等问题,诸葛亮下令作部制造几百把刀斧,使用了100多天,却根本没有坏的。进而,诸葛亮发现实为负责制造刀斧的作部官员不负责任。于是,他发布《作斧教》,宣布将这些官员逮捕治罪并告诫群臣这类事情的严重性,“若临敌,败人军事矣”,要是面临敌人,在军事上是要吃败仗的。
五、科教严明 治病救人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出兵北伐,中都護李平运粮误期,假传旨意,导致诸葛亮被迫退军;之后李平又上奏欺君,以图推脱责任。为严肃法纪,诸葛亮上奏弹劾李平,李平被削为平民,流放梓潼郡。诸葛亮特写《与李丰教》,规劝李平之子李丰。一方面,诸葛亮以楚国令尹斗谷于菟多次被罢官又多次复职为例,希望李丰宽慰父亲,劝导父亲多思前过、一心为国,仍有出路。另一方面,要求李丰正确认识父亲的过错,要与蒋琬推心置腹地共事,这样的话,“否可复通,逝可复还”,闭塞的可以再通畅、失去的可以再得到,前途仍有希望。
(作者为本刊编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