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通,朱玉双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9)
姬塬地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
李明通,朱玉双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9)
以姬塬地区长6层岩心资料、各类测试资料及测井资料为基础,剖析研究区长6各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研究了其对含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整体呈中等,储层垂向上粒度的韵律性多样。层内夹层发育程度及渗透率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较弱,而储层的韵律性、层内层理的发育程度及物性的大小是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隔层对油气形成有效圈闭及聚集成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姬塬地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含油性
油气储层在形成时由于沉积、成岩以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存在着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储层的非均质性[1]。储层非均质性包括岩石的非均质性和岩石中赋存的流体的非均性,是影响开采效果的主要地质因素,而流体的分布特征往往受着储层岩石非均质性的控制。储层物性非均性是沉积成岩作用的非均质特征的重要表现。渗透率是控制流体渗流的重要参数,因此,渗透率是衡量储层非均质性最为重要的参数[2,3]。
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构造位置位于伊陕斜坡二级构造单元内,构造平缓,以岩性圈闭为主,行政区划分属甘肃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区面积5 016.6 km2。研究区北起盐池、南到宏德、西自摆宴井、东抵胡尖山。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在三维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1],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油、气、水的分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目前多名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划分提出了多种方案[4-6],一般储层非均质性分为平面、层内、层间和微观非均质性4类。本文以岩心观察、分析测试及测井资料为基础,从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特征角度分析其对姬塬地区长6储层含油性的影响。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小层内部在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一般层内非均质性可从垂向粒度分布的韵律性、层内夹层、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2.1 垂向粒度分布的韵律性
单砂层内碎屑颗粒的粒度在垂向上的变化特征表现为一定的韵律性,粒度韵律性的变化对储层的渗透率在垂向上的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常见的韵律模式有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均值韵律等。在成岩作用较弱的区域,粒度的韵律性直接控制油气的成藏。姬塬地区长6油层内韵律特征有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几种,无论是哪种韵律,在粒度较粗,物性较好的部位含油性往往较好。如正韵律储层底部含油性较好,反韵律储层则恰好相反,复合韵律储层含油性比较复杂(见图1)。
2.2 层内夹层
层内夹层是指位于单个砂层内部的泥质或钙质胶结较严重的相对低渗透层或非渗透岩层,是造成层内非均质性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7,8]。以岩心资料、测井资料为基础,对区内夹层进行识别、统计。层内夹层对含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当夹层未形成有效遮挡时,会阻碍油气向储层顶部运移,不利于油气的成藏;相反,油气可能在其中聚集形成小规模的油气藏。
统计表明,姬塬地区长6储层每条夹层平均厚度约为3.42 m,夹层厚度较大。姬塬地区长6储层每个小层内出现的夹层密度平均0.35,夹层频率为平均为0.11条/m,但各层的夹层发育状况不甚相同(见表1)。夹层发育程度与储层含油性对应关系不好,长61为含油性最好的层位,夹层发育中等;长 62的层内夹层较发育,夹层密度最高,该层砂体平面连续性虽好(见表1),但对应的含油饱和度不是最好的。上述情况说明, 层内夹层的分布状况对油气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是主要控制因素。
图1 研究区韵律特征
2.3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主要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Vk)、突进系数(Tk)和级差(Jk)3个指标判别,数值越大,说明储层层内渗透率离散程度越大,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越强;反之,则越小。区内长6油层平均渗透率变异系数(Vk)、突进系数(Tk)、级差(Jk)分别为0.55、1.73、18.02,综合评价长6储层非均质性应属于中等非均质性。
研究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与含油性的对应关系不是很好(见表2),储层渗透率非均性强的层位,含油性未必差 。如长61变异系数平均为0.56,突进系数为1.84,级差为22.37,非均质性在三个层中最强,但其对应的储层物性和平面砂体连续性也较好,含油饱和度也较高;储层渗透率非均性弱的层位,含油性未必就好。分析认为,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对含油性的控制作用有限。
表1 姬塬长6夹层频率和夹层密度统计表
表2 姬塬长6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统计表
隔层即储层中各层之间能阻止或控制流体运动的非渗透层,横向上连续性相对较好,能阻止砂体之间的垂向渗流。隔层的垂向及平面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储层的层间连通性及油水的分布规律。通过对研究区3个小层1 600多口井的层间隔层发育情况统计发现,隔层的岩性主要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长61-62、长62-63小层之间的隔层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4.16、14.59 m(见表3),厚度较大,压裂不易压开,可真正起到对流体运动的隔挡的作用。
表3 姬塬长6隔层厚度统计表
(1)姬塬地区长61、长62、长63层内非均质性相差不大,整体均表现为中等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对含油性的控制作用并不显著,为次要的控制因素。
(2)垂向粒度的韵律性是影响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粒度粗、物性好的储层含油性好。夹层的发育对储层的含油性具有双重作用,姬塬地区夹层发育程度中等,对油气的成藏不利。综合分析,夹层及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有限。
(3)姬塬地区长6隔层发育情况较好,隔层的平均厚度达14.35 m,能对油气起到良好的封隔作用,连续性好、厚度大的隔层能形成有效的盖层,为油气成藏提供条件。
[1]吴胜和,熊琦华.油气储层地质学[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55-172.
[2]关利群,屈红军,等.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22(3),26-30.
[3]戴亚权,赵俊英,罗静兰,等.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2):287-292.
[4]于翠玲,林承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7(4):15-18.
[5]王雷,刘国涛,龙涛一种曲流河点坝体内部侧积体描述力法[J].岩性油气藏.2008,20(4):132-134.
[6]裘怿楠,薛叔浩.油气储层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52-172.
[7]张庆,朱玉双,等.杏北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对含油性分布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2):276-282.
[8]王辉,王风琴.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延长组长6段非均质模式与油气分布[J].岩性油气藏.2008,20(2),48-53.
2016-12-27
李明通(1990-),男,河北保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储层地质。
P618.130.2+1
A
1004-1184(2017)02-02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