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跨界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机制设计与模型建构

2017-05-19 23:04吕海舟杨培强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艺术设计

吕海舟+杨培强

摘要:结合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特征,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跨界人才的模型建构,探讨了联盟、基地、项目、团队、平台五个核心要素有序推进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教学机制在五个要素点相互支撑、流动与共享中的匹配关系,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产教融合以及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教学机制;应用型跨界人才;艺术设计

应用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深化校企紧密合作,打基础、建平台、创条件以及实施产教融合,贯彻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落实“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应用型课程改革指导意见。当前,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有借鉴和启示意义的有关于“实施条件”的建设,还有“实现路径”的研究,但还是缺乏产教深度融合长期实践的过程,没能从联盟、基地、项目、团队、平台五个核心要素有序推进、教学机制系统化建构的实践探索来审视和研究。研究与实践发现,产教深度融合必然要与专业深度改造相结合,其“深度”取决于学校体制与机制的改革程度。在产教融合中,制度原因使产教之间权利格局不均,导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在专业改造中,技术原因使专业与产业契合缺乏有效机制,挤压了协同创新的空间,如何破解这些局限恰恰是没有被充分重视的问题。

嘉兴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立足于地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跨界人才培养的需求,以过程导向与要素创新实現产教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实战型教学平台,构建多维协同与融合发展的教学机制,实施项目化教学,进行整合学习与协同教学,培养艺术设计应用型跨界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服务中小企业转换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开展团队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产教融合:过程导向与要素创新

产教融合的根本问题,是产教之间如何从“连接”到“融合”的“过程”问题。我们暂且忽略一些常识性的结论,如加强对话、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利益共享、行动一致等等,探讨产教融合与过程相关的目的和目标以及作为过程的阶段和手段,从阶段中归纳出核心要素的过程导向,从手段中探讨方法措施的要素创新,从而树立起产教融合建构的整体生态观,能应对或解决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在运作过程中呈现清晰的路径(如图1所示)。

产教从“连接”到“融合”本质上是一条从“共谋”到“共赢”的发展路径,“连接”目的为了共谋发展,“融合”目标为了实现共赢,而“过程”的任务是将“共谋”转化为“共赢”,转化的条件就是产业与教育多方资源的有效集成,包括理念、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等综合性要素的关联,以达成融合共赢的目标。所以,产教“共谋”的初期就需要对“过程”的有序推进进行顶层设计,致力于满足多主体需求、相关配套资源、营造真实环境等的条件建设。与此同时,通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解决产教连接过程对学校治理结构、发展模式、权利格局等所产生的影响,推进相应制度的完善;再通过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重新审视并设计人才培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升级制度执行的操作体系。“过程”是产教融合建构的关键,存在一定的阶段和手段,阶段是产教“连接”到“融合”转化过程中层层推进的环节,手段则是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实施配套的教学过程、方法、评价等各个要素的集成优化和环环相扣,能对诸过程的系统中形成相互作用和循环推进。“融合”是过程转化的结果,主要目的是实现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多样性与供给多样性的对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流程的深度改革。因此,产教融合建构过程的关键在于合理协调各种模块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尤其是提升单个要素的技术含量与品质,保证产教深度融合能够有序、有效地推进(如下表所示)。

很显然,表中自上而下有序推进的每一个要素模块具有相互作用与相互匹配的关系。由“产学联盟”整合资源形成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由“实践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产教的优势互补,由“教学项目”实施整合学习形成教学过程的真学真做,由“教学团队”实现协同教学促进学生学会真本领,由“研发平台”创造人才培养的真实环境,并内置于地方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链价值的提升过程,推动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的改革。“过程”的途径和方式能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流程的重构指明方向,不仅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模式的改变,也意味着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改变,更意味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升级。即不仅要培养一定体力、智力和技能的人力资源,还能转化为培养适应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知识、创新能力等质量因素集成的人力资本,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创新要素嵌入地方产业链,使人力资本投资和科技进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因。

二、教学机制:多维协同与融合发展

教学机制是产教深度融合和专业深度改造的重要保障,能使产学联盟、实践基地、教学项目、教学团队、研发平台五个依次推进的核心模块内聚耦合。内聚是促进每个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联,耦合则是增进模块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且具有合理逻辑关系。实践证明,没有稳固的产学联盟,就缺乏校企紧密合作的组织与方向;没有功能齐全关系良好的实践基地,就缺乏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基础与保障;没有教学内容重构且兼容工作过程分层分类的教学项目,就缺乏应用型因类施教的多样与跨界;没有制度引导跨学科、跨产教组建的教学团队,就缺乏博采众长的真学与实战;没有市场导向企业化运作的研发平台,就缺乏产教之间合作共事的能力与效益。因此,“组织与方向”“基础与保障”“多样与跨界”“真学与实战”“能力与效益”五个模块流动与共享的关键是教学机制创新,促进形成合力并营造出人才培养开放性的教育生态系统,使教育链与产业链多维协同与融合发展,促进学校教育链“学科一专业一课程”和地方产业链“设计一制造一营销”的资源汇聚,让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因子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机融合、合理流动与互动共享。

教学机制是产教融合中结构与功能的操作系统,保障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合理又高效的运行,其结构与功能的设计中要坚持共容利益原则。所谓“共容利益”就是指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多方合作主体,具有同等主导地位和共损共荣的利益关系以及内在动力,可以共同分享高等教育的投入和产教融合推进的创新溢价。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促进联盟成员间资源及组织与管理的整合优化,形成多主体的协调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二是突出结果导向(职业发展期望)的学习者动力构建和教学团队的过程激励,形成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三是推动实践教育基地的教学活动与设计研发中心的市场化产品开发的功能集成,形成基地与平台的互补机制;四是强调设计创意和技术进步在市场需求的核心作用,形成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的社会评价机制;五是促使产教融合企业化运作的教学过程契合地方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过程,形成教育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在产教深度融合中,通过教学机制创新,打破了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学科与学科、学校与产业之间的制度框架,推动了“专业与产业深度契合”“课程与工作深度整合”“评价与市场深度结合”的应用教育转型,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学科为依托、以专业为载体、以产教融合为重要途径的人才培养教育生态创新系统,使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嵌入产教深度融合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对行业动态、市场需求和设计发展最新价值导向深入了解,并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真实项目进行真学真做而掌握真本领。

三、模型建构:整合学习与协同教学

以产学联盟、实践基地、研发平台的系统化运行为凭借与突破口,开展“整合学习,协同教学”,形成艺术设计应用型跨界人才培养的形态与格局。所谓艺术设计应用型跨界人才,是为地方产业由“制造”向“设计”与“营销”微笑曲线两头延伸中定制的人才类型,即以地方产业链中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艺术设计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课程改革,弱化专业属性,强化课程群建设,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着眼于地方产业链各个环节人才的诉求,培养具有艺术设计背景的品牌策划、品牌传播、展示陈列、时尚买手、店长导购、形象顾问、商品管理、电商美工、视觉营销等多样化人才。为此,结合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了人才培养实施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的深层意义在于打造“整合学习、协同教学”的运作模式和操作体系,即基于利益驱动的“设计一制造一营销”地方产业链和基于学科驱动的“学科一专业一课程”学校教育链,在“基地”和“平台”的作用下相互汇聚,形成“学校引导、企业主导、学生主体”利益共容的权利格局。企业主导项目开发并受益于学生和教学团队共同完成的项目成果,学生在项目过程中提升了發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创新能力,学校为企业和学生提供高效的制度保障,满足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需乃至实现共赢。在艺术设计应用型跨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在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及区域产业集群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产学联盟,建设实践教育基地,打造实战化、企业运作的研发平台;其次,以地方“产业链”中设计、制造、营销三个核心版块,和企业共同开发“多样与跨界”的教学项目,打破“专业”与“学科”壁垒,增强教学内容集成创新的力度,实施整合学习;再次,以学校“教育链”的学科、专业、课程的教育资源整合,组建具备让学生“真学与实战”的教学团队,打破学科、专业、课程及校外名师的制度制约,实现协同教学;最后,通过选修课制和设置“四级选项学分制”的方式在真实环境中进行项目化教学活动,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团队”教学项目的角色,包括项目的首席、副手、参与和协助四个层级,分别按6、3、2、1计算学分,并以总学分要求学生参与多个项目,保障跨界能力培养。导师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创意及方案提供探究性指导,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设计,鼓励学生跨类、跨项、跨组的工作协同与辅助。

在艺术设计应用型跨界人才培养过程中,模型建构力求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流程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通过制度设计,使教学的模式、内容、过程、环境、管理及评价等要素纳入企业化“工作情境、工作流程、岗位执行、经验积累”的人才培养过程,确保大学生实习、实训、研发及创业有良好的平台支撑;在机制创新方面,以服务的姿态融入地方,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课堂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对接、教学团队与企业导师对接、成果转化与社会评价对接的教学机制,完善学校开放融合的发展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建构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模式创新方面,推进产教融合过程的要素集成创新,使教学平台“接轨市场、企业运作”、教学过程“整合学习、协同教学”、教学方法“学用结合、用研并进”、教学评价“市场导向、过程激励”,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流程创新方面,树立以学习者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流程主线,通过专业深度改造破解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与企业项目不易兼容的难题,也为教学相关模式、内容、过程、评价等的改革找到突破口,有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竞争力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艺术设计
《自然生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