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摘 要: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它似乎就与文学作品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改编。本文以《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个案,对文学作品改编电影艺术进行解读,试图找到电影文学改编中不同艺术效果之间的流变,在其二者之间构建起深刻的对话。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视;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6;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130-03
《法国中尉的女人》出自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是他1969年所创作的作品。该小说一经问世,便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产生一场热销潮[1]。小说以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讲述了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查尔斯,爱上了一位出身贫贱,为人所唾弃的自称是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的故事。随后,编剧品特对该作品进行了改编,而经过二次创作的剧本受到了导演赖兹的青睐,并将其拍成了同名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也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改编电影不仅要严格忠于小说,而且要升华其内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典文学作品与光影视听的转换吸引了无数观众的驻足与回味,对比《法国中尉的女人》文学作品与影片,改编艺术精妙绝伦。
一、从文学作品到荧幕的转换
作为19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经典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在评论家们看来,可谓一部福尔斯的里程碑之作。正如福尔斯本人所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是我自己文学技巧方面的一次跨越式练习。”[2]文学作品以一种逼真的维式语言、风格,“戏仿”那一时代的故事,采用独特的文体技巧,突破了传统创作手法,也对小说的“真实性”、作家的“叙事权威”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这部作品问世之后,由于创作方式的独特性,文本对自由的不倦追求、对爱情的深刻诠释、对结局的多重设置等,都引发了读者广泛的思考和意犹未尽的回味,也成为文坛的关注热点。1970年,这部作品成功问鼎W·H·史密斯文学奖,甚至在过去一个世纪之久后,荣膺诺奖提名,成为上个世纪名副其实的“最优秀世界文学作品”之一。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同,在《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构思之际,约翰·福尔斯就试图将其改编为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畅销也吸引了众多导演及编剧的目光,但事实是,从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幕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原因在于该小说颠覆了传统文学作品的叙事特征,采用的是后现代创作模式,如戏仿、反讽、去魅、时空错位、结局多重化等,须重新对作品的虚假真实性进行解构。在这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结构的多重化、叙事内容的哲学性、结局铺设的开放化等,都为其改编为电影作品添加了层层障碍,对改编此类作品提出很大挑战。借助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叙事规则改编电影,由于画面、声音的感官刺激,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窥视欲望,就像“揭开了一道道密闭的屋顶,掀起了一面面低垂的帘帷,窥视到不为外人可知的私密场景”。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在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中,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影视改编似乎最为得心应手,观众也不胜其烦。但《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作品,在导演赖茨、编剧品特的一致努力之下,在忠于原作主旨的基础之上,设置了出人意料的“戲中戏”套层结构,成功地实现了经典之作在荧幕上的重构,并收获了同样热烈的反响,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编剧奖、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等一系列大奖。
二、文本的解构与意识的重合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原著独特的思想内涵、创作手法使人耳目一新,而改编成为电影之后更是掀起一场电影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编剧品特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中,时间被大量碎片化,秉承了原著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使观众在非当下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非一般的断裂感[3]。如作品第55章,福尔斯写道:“我在书中假装自己回到了1867年,但其实那一年已过去了一个世纪。”“若你对其表现出乐观、悲观,或其他情绪,都毫无意义,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自那年起所发生在这片大地的一切。”福尔斯对于历史的态度,其实就是一种对待时间的哲学观念,随着历史感的逐步消退,后现代主义似乎具有了更为典型的非连续性时间特点。例如,小说设定了两个叙述者——古典时代的小说叙述者和兼具现代意识的叙述者,前者借助于那个时代的生活剪影、服装、道德等,使人对这个故事所发生的背景——19世纪深信不疑。与此同时,后者不断提到现代社会的特征性事物——弗洛伊德、希特勒等,并采用介入式、前瞻式等对历史进行嘲讽、评论,试图提醒读者所叙述者实则为现代人,以便使读者感受到这个故事的虚构性,使其彻底迷失在了两种叙述者的不同讲述之中,并努力调整自我判断,这似乎是作家对于文本创作的最精妙之处。但对于编剧品特而言,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他对原文本中的19世纪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描述,同时还增加了一条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男女间的爱情纠葛,延续了文学作品中原本独特的非连续性时间观,采用另一种模式,呈现原著的经典表达方式。
三、自由与超前的存在主义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精神的转换与重构方面,电影似乎也做了精准地拿捏。在小说中,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满满的都是存在主义气息,而作为萨特而言,更将这种存在主义表达视为一种自由、一种自我表达与选择[4],主人公就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在原著中,查尔斯到了小镇之后,就开始了自己持续的自我选择之途,他始终尊重自我,不受主流思想的左右,最后也收获了精神上自由的存在主义,从一位贵族绅士成为一个茕茕孑立的存在主义者。不仅如此,女主人公自称为“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更是一位自由、超前的存在主义者。全文对于这种精神的呈现不吝笔墨,而身为编剧的品特,更是看到了福尔斯的良苦用心,不仅全面保留了查尔斯对所失踪爱人萨拉的苦苦找寻片段,更于影片结尾之处,让查尔斯对着饰演萨拉远去的背影喊出了那个时代的“萨拉”,似乎迈克与其所饰演的查尔斯,同样获得了这种存在主义的自由。品特借助于多重观感,试图找寻这种源自于小说中的存在主义精神。
相信阅读过小说的读者,一定对原著最终那个开放式、多重设置的结尾印象深刻。这种叙事与创作手法,是这部作品的创举,至今仍为大家所关注。福尔斯为这部小说设置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第一个出现在44章,查尔斯自伦敦返回后,未停留在艾克塞,也没有和萨拉团聚,而是选择与厄妮丝蒂娜结婚、生子,萨拉最终不知所终。有趣的是,福尔斯似乎不喜欢这个结局:“当他感到自己的故事快要结尾,但他并不喜欢这个结局时,他感受到,似乎这部书将以一个极糟糕的结局而告终。”这也道出了广大读者的心声。因此,第60章,第二个结局出现了,查尔斯费劲周折找到了萨拉,她也答应了查尔斯的求婚,并愿意成为其妻子。第61章,在第三个结局中,查尔斯同样找到萨拉,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独立,萨拉选择拒绝查尔斯的求婚,并与他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对自己的不辞而别并不感到后悔,最终,查尔斯愤怒而绝望地离开了她。这三种结局,为读者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进一步突出了存在主义的精神本质,肯定了读者对作品的作用,满足了文学作品鉴赏的要求。很显然,品特在改编过程中,选择了一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大结局,查尔斯在3年后终于找到了萨拉,二人在互相指责、争吵之后重归于好,泛舟湖面呈现了存在主义的自由。这种方式使读者满足,使观众满意,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正如评论大师苏?巴伯、理?梅塞的评价一般:“品特重新构建了一个和原著存在相当差别的剧本,但他却忠实地抓住了原文情感、理性的实质。”
四、流畅的转场与递进的影像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小说与电影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两个时空中自然、流畅地衔接,主要得益于作者娴熟的转场技巧。在小说中,旁白的使用確保了故事能够在不同时空中任意转换。诚然,电影中并无旁白,而是利用更生动的视听改编方式,穿梭在不同的时空之间。例如,借助于电话、汽车等极具现代特色的道具,将人们带入现代时空中。再如,清脆的电话声穿梭到过去时空中,明确地传达给观众“时间已进入现代时空”这一讯号。在动作方面,动作与动作的连接,使得现在、过去时空之间流畅过渡。如现在时空中,安娜和迈克对着台词,安娜摔倒。此时,镜头切换到过去时空,萨拉摔倒,查尔斯慌忙上前将其扶起,随后,影片转入过去时空。
对比小说和电影,最大差别似乎在于结尾由开放式被转换为固定式,但是,电影中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两条故事线,弥补了结局这种单一性模式的空洞,丰富了故事结构。在影片中,两条故事线索不仅平行发展,而且互相映衬。导演采用匀称的递进方式,重建了影像结构。他借助于荧幕中的萨拉和查尔斯,自远到近,暗喻着这段爱情的沉沉浮浮,两颗孤独灵魂的磕磕碰碰,寻寻觅觅。而从安娜、迈克来看,其自近到远,象征着人类宿命一般的孤独、隐秘而不训的灵魂。这种结构似乎赋予了电影更丰富的主题,更多层次的内涵,不仅讴歌了传统基于爱情的“灵肉合一”观念,而且批驳了“现代性爱观念”。
总之,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电影中,都存在杰姆逊式的后现代主义逻辑,从不同历史时段中体悟时空的断裂感。小说中所设置的两个叙述者使得叙事亦真亦幻,给予了读者足够的自由和空间,任其选择,这是符合存在主义精神的。品特改编上亦是精妙,重新设置了一条爱情线路——安娜、迈克的叙事线,呈现了一种后现代主义观念,呈现给观众、读者一个双重观感的存在主义。在存在主义精神方面,电影对原著进行了些许改编,但是,在精神实质方面却严格忠于小说,并将这种精神加以升华,甚至注入了现代化的创作观念,带给观众新的思考,促使读者对原小说重新审视,带给大家对人性的重新认识与解读。
参考文献:
〔1〕陈榕,梁爽之,曾丽丽.莎拉是自由的吗?——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最后一个结尾[J].外国文学评论,2011,21(03):1177–1185.
〔2〕(法)克里斯兴·麦茨.费里尼《八部半》中的“套层结构”——选自《电影表意散论》[M].巴黎:克林克西克出版社,2008.138-140.
〔3〕于雷.“疯癫”与“或然历史”——解读品特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之反历史叙写[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2):139-144.
〔4〕袁小华,焦国美.从小说到电影剧本的编码与解码——论品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改编艺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06):1112-1114.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