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生态伦理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2017-05-19 15:20李巧红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 本文概述了生态危机的缘起与人类自然观的演进,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认为其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启发作用,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切实转变行政、生产方式或行为方式,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关键词】 生态危机;自然观演变;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开始对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如何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生态价值观,对于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

一、生态危机的缘起与人类自然观的演进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在物质满足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自然也在用她特有的方式,对人类的破坏行为进行着无言的反抗。正如美国学者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写道:“每秒钟又1.5公顷的雨林消失,现存物种的自然灭绝率突然加速了上千倍,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洞,所有纬度上的臭氧层变薄,保證地球上可以生存的气候平衡可能受到破坏——这一切都表明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之间日益强烈的对撞。”[1]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加重,极大地加剧了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

类似生态环境问题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也显得尤为突出。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到开放性社会的转变时期以及改革深化、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中国现在面临着面向现代化转型尚未成功,而严重的生态文明问题却已爆发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因此,我国需要同时完成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项重要的任务,“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这是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背景,也是我国与那些工业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完全不同的历史境遇。”[2]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共时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特质。

随着生态危机的发展人类生态伦理观也在不断演变。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大体经历了从依附自然到半依附再到征服自然的几个阶段。在工业文明时期,工具理性主义日益盛行。工具理性主义促使人类征服、改造自然。在这种观念主导下的实践活动的后果是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全球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说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被破坏,甚至被扭曲,人类的自然观念出现了问题。”[3]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改善人与自然日益尖锐的矛盾,首先要改变人类不合理的生态伦理观。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

马克思生态伦理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和继承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提出了其独到的看法,同时也对转型期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石。马克思认为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人和人类社会,而自然界、人和人类社会又是客观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发生作用的,自然史和社会史的演进是同步的。马克思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动态地考察自然,提出了人化自然观思想。这一理论摒弃了旧唯物主义抽象的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上的伟大变革。同样,他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也即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活动的对象和工具。“‘人化的自然界主要是指经过人的实践、生产劳动加工改造过的那部分自然,其中包括原始自然中没有原型、完全由人创造发明的各种产品。”[4]这种人化自然并不意味着能消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或者自然的工具性价值,将自然界单纯地看成是“劳动材料”、“工业对象”,成为人的附属物。马克思虽然承认人类应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加以充分利用和改造,但他又强调人类必须根据自然界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同时,人类这一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必然将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的制约。如果人类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生态环境危机,并不单纯是反映了生态系统内部平衡关系的破坏,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

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的生存和未来。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向现代化转型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确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生态价值观念上要摒弃无限追求资本增值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才能达到统一,才能实现“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统一”。[5]作为一种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这种价值观有着其制度保障。因为社会主义不以资本为中心,其实质是对当代“自然异化”的真实根源——资本逻辑的扬弃,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异化的扬弃。所以,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去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认识上改变人们对现代化的庸俗认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一方面,要改变人们对以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利用以满足现代化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的传统现代化的庸俗认识,树立正确的现代观、消费观。另一方面,要加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党和政府应该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借助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宣传并且要注重公民环保行为能力的培养。

最后,切实转变行政、生产方式,或行为方式,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具体来说,就政府方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执政理念,引入“绿色GDP”的理念和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法规,加大对高新技术行业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等。就企业方面,要引进并建立相关的污染处理设备和技术;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就个人方面,公民应该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履行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既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晓源.全球化的绿色忧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4).

[2] 包双叶.社会结构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基于中国特殊经验的研究[J].天中学刊,2012(1).

[3] 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6.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作者简介】

李巧红(1992-)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浅探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生态危机的成因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