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千峰翠色来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器

2017-05-19 06:04
紫禁城 2017年5期
关键词:秘色匣钵窑址

郑纯岳建龙明明

郑纯岳建龙明明:::员慈员浙员浙,溪,江,江研市研省研省究文究文究文方物方物方物向管向考向考为理为古为古陶委陶研陶研瓷员瓷究瓷究考会考所考所古研古研古研

究;究;究

夺得千峰翠色来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器

郑纯岳建龙明明

郑纯岳建龙明明:::员慈员浙员浙,溪,江,江研市研省研省究文究文究文方物方物方物向管向考向考为理为古为古陶委陶研陶研瓷员瓷究瓷究考会考所考所古研古研古研

究;究;究

秘色瓷,越窑青瓷中的极品,从文献的记载可知它是皇家的专用之物。就如同它的名字,秘色瓷的烧制从釉料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的整个工艺都是秘而不宣的,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追寻。二〇一五年到二〇一七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许多器物为首次出土,不见于公、私博物馆馆藏与历年来的考古出土品。二〇一七年四月至六月,这次考古发掘中的精品将来到故宫博物院展出,观众可一睹秘色瓷器﹁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风采。

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代表了九至十一世纪中国青瓷烧造技艺的最高成就。后司岙位于上林湖的核心位置,这一带窑址产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质量精、种类丰富,是唐宋时期秘色瓷最主要的烧造地。本次发掘的窑址就位于后司岙东北近边缘处。

为了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探索秘色瓷的产地和唐宋时期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生产管理状况,同时为窑址群的下一步保护与展示、规划工作提供依据,经国家文

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二〇一五年十月至二〇一七年一月对后司岙Y66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同时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中旬至十二月下旬对包括后司岙在内的上林湖水域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发掘面积近一千一百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挡墙、排水沟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五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了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

窑青瓷精品。

窑场布局

后司岙窑址在窑场格局上是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的。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基本为正南北向,保存较好,保留了包括火膛、窑床、多个窑门、尾排烟室、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排水沟、柱础石等在内较完整的窑场结构。窑炉使用砖坯砌筑,而外围的挡墙则用废弃的匣钵叠砌。窑炉西边丰厚的废品堆积,是倾倒窑业垃圾的主要场所,废品与窑炉之间使用多道匣钵挡墙隔开。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两座房址、多个釉料缸等。它与普通窑场以窑炉为中心、两侧均堆积废品的布局有明显区别。窑炉有多个窑底以及明显的修筑痕迹,可以看出窑炉延续时间较长,推测最后的使用时间已经进入了北宋时期。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远景

窑址发掘现场

现场清洗标本

秘色瓷与瓷质匣钵的出土

阅读链接:

龙窑:亦称蛇窑、蜈蚣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窑呈长条形,依山坡而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因此得名。多建于江南地区的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

匣钵:是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的窑具之一,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钵,亦称匣子。

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

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并且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盏托、盒等为主,亦有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盆、执壶、瓶、罐、碟、炉、盂、枕、穿带壶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许多器物为首次出土,不见于公私博物馆馆藏与历年来的考古出土品。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逐步回归是一种常用的消除多重共线性,选取最优回归方程的方法.全部解释变量按其显著程度大小逐步引入回归方程,对被解释变量影响不显著的解释变量给予 剔除,通过软件Eviews8.0给出逐步回归的计算结果(见表5)及逐步回归计算参数(见表6).

地层堆积状况

房基遗迹

窑址航拍全景

唐至五代 秘色瓷盏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出土

唐至五代 秘色瓷盏与盏托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出土

五代 越窑秘色瓷划花人物盏托口径四厘米 底径八·五厘米 高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整体来看,这次出土的器物中,碗有侈口深弧腹高圈足碗、敞口斜直腹矮圈足碗、敞口斜直腹玉璧底碗、敞口斜直腹玉环底碗等,按口沿又有普通圆口与花口不同造型。盘多数作花口形,又有葵花口与菱花口之别,一般以葵花口为主,浅弧腹或浅坦腹,底有平底,或作矮圈足形等。钵则有弧敛口或折敛口,深弧腹,平底大小不一。盏作圆口或花口,浅弧腹、高圈足,以花口形更常见。盏托以宽沿、中部下凹成浅平底、外带圈足的器型为主,亦有中心带有托柱的造型,宽沿以圆形为主,少量作菱花口状。盒子的造型非常丰富,按盖的隆起程度分成近平、浅弧隆起、高弧隆起等形态,按盒身的深浅而有浅腹盒、深腹盒等,按底则有小平底、平底近圜、圈足等形态。净瓶作为细长管、鼓腹、矮圈足,腹以八棱形为主,少量为肩圆鼓腹。八棱腹净瓶的细长管或作圆形、或作上圆下与腹对应的八棱形,或整个长管除口沿外均作八棱形。枕作规则的长方体,一般近枕面的一侧有一小圆孔。

唐至五代 秘色瓷熏炉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出土

唐至五代 秘色瓷穿带壶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出土

唐至五代 秘色瓷枕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出土

唐至五代 秘色瓷净瓶与装烧匣钵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出土

所有器物胎质细腻纯净,基本不见一般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气孔极少,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部分器物略呈乳浊化,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这些器物均施满釉,部分器物底部垫烧部位在施釉后再行刮去,以方便垫烧,此类器物的外底一般较大,如玉璧底碗、枕等。

在这些器物中,素面占绝大多数,以优美的造型与莹润的釉色取胜。少量器物偶见有纹饰,且多见于小盏、小盒子等较小型的非主要器型上,八棱净瓶、钵、碗等器物则基本为素面。部分器物发现有单字款,一般位于器物外底的一侧,均刻划相当地规整,有﹁三﹂、﹁大﹂、﹁六﹂、﹁公﹂等字款。

碗底残片及瓷质垫饼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出土图中可见碗底圈足部泥点垫烧痕迹

瓷枕底残片及瓷质垫饼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出土图中可见枕底部泥点垫烧痕迹

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装烧工艺与兴盛时间

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

在整个地层堆积中发现多个带有年号的窑具。在出土带有﹁大中﹂年号

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使得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而使瓷器呈现出天青色。

碗的装烧方式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出土

小钵的装烧方式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出土

窑具的地层中,瓷质匣钵已经有一定的数量,但粗陶质的匣钵数量远较瓷质匣钵为多。瓷质匣钵主要是较大型的钵型匣钵,胎质极细腻坚致,与瓷器的胎一致,亦有少量的喇叭型匣钵与匣钵盖。喇叭型匣钵是装烧净瓶的专用窑具,匣钵盖极浅,近M型,匣钵盖中心均呈圆形,浅下凹,以放置器物,并有多个泥点。在叠烧方式上,以钵型匣钵对扣后多组叠烧为主,亦有钵型匣钵与匣钵盖叠烧的组合。器物一般直接放置于匣钵内,两者之间使用泥点间隔,少量器物使用垫具垫烧,以较宽的圆环状带圈足的垫饼为主,亦有少量的垫圈。器物与垫具之间及垫具与匣钵之间均使用松子状的泥点间隔。支烧具均为粗陶质,束腰形,数量不多。而早于该地层的堆积大至可以分成两个小阶段,在第二小阶段出现极少量的瓷质匣钵。

在带有﹁咸通﹂年号匣钵的地层中,瓷质匣钵的数量明显增多,粗陶质的匣钵与瓷质匣钵的比例基本相当,器型仍主要是钵型。

在带有中和年款窑具的地层中,瓷质匣钵成了绝对的主流。器型上直筒型匣钵数量迅速增加,与钵型匣钵共同成为最主要的器型,此外亦有相当数量的匣钵盖,少量筒型、喇叭型、M型匣钵,覆烧用匣钵圈偶见,垫具仍旧不多,以环形带圈足的垫饼为主,垫圈极少。瓷

质匣钵的质量仍旧极高,均用釉封口,以直筒型直接叠烧和钵型与钵型对扣后再多组叠烧为主,亦有钵型与直筒型叠烧、钵型与匣钵盖叠烧、钵型与喇叭形叠烧、M型匣钵与直筒型叠烧、M型与钵型叠烧、M型与M型直接叠烧等方式。一般为单件装烧,器物与匣钵之间使用泥点间隔。

在中和年间以后,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与出土器物类型学的对比,我们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秘色瓷的生产延续中和年间以来的兴盛:瓷质匣钵是绝对主流,细瓷质,均用釉封口。在器型上,M型匣钵的数量迅速增加,直筒型、钵型匣钵构成主体。

第二阶段匣钵发生重大变化:以一种夹杂有较多细砂粒的粗瓷质匣钵取代细瓷质匣钵成为主流,胎体上趋向更加轻薄。粗陶质匣钵的数量更少、比例更低。粗瓷质匣钵以M型占绝大多数,其次是钵型,少量的匣钵盖,偶见覆烧用的匣钵圈。垫具仍旧不多,但是垫圈的数量与比例上升。以M型匣钵直接叠烧及钵型与钵型对扣后再多组叠烧为主。器物与匣钵之间使用泥点间隔,泥点有加长而数量减少的趋势。之前带圈足的器物主要是垫烧于足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使用垫圈垫烧于圈足内的新垫烧方式,垫圈与器物之间及垫圈与匣钵之间均用泥点间隔,泥点少而较长。这一层位的年代大约在五代晚期。

匣钵叠烧状态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出土图中可见匣钵叠烧并用釉封口

从以上多个带有纪年款的出土器及地层叠压关系来看,可以确定至少在大中年间前后秘色瓷开始生产,在咸通年间前后秘色瓷的烧制占相当比例,在中和年间前后则达到了兴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五代中期左右,在五代晚期质量有所下降。因此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官”字款瓷质匣钵残片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出土

光启三年 墓志罐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以北吴家溪一带出土

本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几乎完全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一带窑址中。同时,本窑址中发现多个﹁官﹂字款的匣钵。一九七一年,在窑址北边的吴家溪一带出土有光启三年墓志罐一件,罐上刻有﹁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内容,与本窑址位置暗合。

据此,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猜你喜欢
秘色匣钵窑址
辊道炉中匣钵对磷酸铁锂冷却效率影响的热仿真分析
废匣钵粉加入量对堇青石-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关于陶瓷色料生产中匣钵选用的几点建议
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清单
“揭秘”秘色瓷 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说起
繁昌窑匣钵特征及“上”字铭功能分析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新时代背景下秘色瓷文化品牌打造对策研究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