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霄鹤,兰思仁,余 韵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的村落景观研究
李霄鹤,兰思仁*,余 韵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生态位理论在村落景观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村落景观的形成、构成、演化、发展等研究中,可得到以下结论:村落与生物界物种一样也有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位;村落景观在村落生态位的扩充与重叠的作用下,实现村落景观在地理层面的扩大和村落景观类型的丰富;生态位适宜度可以为村落景观的保护与传承提供评价依据;生态位重叠理论对村落旅游的差异发展和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生态位理论;村落景观;景观保护;旅游开发
村落是乡村人口聚居的基本空间单元,由于乡村人口占据我国人口较大比重,村落成为我国诸多人口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载体。村落景观伴随村落的产生而存在,是村落在物质层面的外在表象,也是村落中非物质层面展示的重要载体。村落景观已然成为村落中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财富,其价值早已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伴随村落的开发与建设,村落景观也面临着被破坏的衰败景象。从生态学角度讲,村落景观同自然界物种十分相似,都在某些方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本研究引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尝试推论村落生态位的概念内涵,借助生态位相关理论研究村落景观的演化与可持续发展。这对明确村落景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路径,以及促进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和村落景观旅游开发中的差异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910年Johson提出:“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可以占据环境中的不同生态位”;1917年美国Grinnell将生态位定义为“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即“空间生态位”;1957年Hutchinson把生态位看作单个生物元生存条件的总合,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功能地位,即所谓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该概念的提出为现代生态位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生态位提出后即被广泛应用于物种的分布、物种间竞争、生态群落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伴随该理论的成熟和发展,不同学科的研究学者尝试将生态位理论引入不同的研究领域中,并提出了“生态元”的概念,即在“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元(功能单位)既可以是生物组织(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等),又可以是不同的功能单元(城市、企业、旅游地等),为获得最适宜发展状态,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之为该生态元所具有的生态位。
村落是村落居民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基本地理单元,既有空间属性,又有生产功能和社会组织功能,是村落与周围环境、村落与村落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区域单元[1]。虽然村落本不属于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但从生态学角度看村落的功能结构,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的演化内容,同样存在“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过程[2]。这一系列过程在地域环境中发生,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类型、生产技术造就不同的村落形态和村落文化,从而产生不同的村落景观[3]。在村落间的发展与竞争中,各村落占据最后的空间单元,形成较稳定的村落空间分布形态,由此衍生出村落与环境、村落与村落的关系状态被称作“村落生态位”。村落所占据的空间位置、空间内的生产生活资源、村落拥有的生产技术以及村落间形成的功能联系构成了该村落的生态位内涵[1],是村落与环境、村落与村落互动适应后所产生的客观和均衡状态(图1)。村落的空间特征、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均可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加以诠释。
图1 村落、村落生态位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图
基于此,村落生态位具有以下内涵:(1)村落生态位反映村落对环境中地域空间的占领和对资源等方面的利用能力。(2)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中,各村落具有各自最适宜的生态位,并占据不同的地理空间位置,避免了村落间的资源竞争,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3)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内,不同村落会经历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不断开拓空间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占据此区域内的最后空间分布单元。(4)当单位空间内的地理空间、资源等利用率达到饱和时,村落居民人口规模增大,会引发村落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迁移。(5)在村落人口地理空间的迁移过程中,村落与村落间会产生竞争,竞争结果一般有3种:第一种是在竞争中,迁移的一方受当地居民的排斥从而继续迁移;第二种是在与当地村落的竞争中顽强抵抗,保留了自身的生态位特点,从而产生防御型村落,如福建闽西客家族民在由北往南迁移到漳州、龙岩交界处时,因时常受到当地族民的排斥和侵扰,为继续维持同族群居的生活习惯,同时又要防御外敌以保家族安全,客家人逐渐建造起方形土楼式民居,后演化成防御效果更佳的圆形土楼式样,成为极具防御特色的村落民居景观代表之一;第三种是在与当地村落的竞争中逐渐融合,并影响当地村落的生态位特点,从而产生新的村落生态位。在迁移和竞争中,村落生态位不断产生和变化,这对地域中村落的分布和不同村落类型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村落生态位理论能较好地反映村落在生态环境中的演化历程,其在解释村落的空间分布、结构特点、功能作用以及系统空间演化与动力机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位理论视角与村落景观的形成和构成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从产生到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需求变化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5个层次。说明在社会进化与发展中,受外界多因素的影响,人自身的心理变化趋势从最初的满足生理需求逐步到自我实现。村落景观伴随村落生态位的形成而产生,参考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推导在人的需求下村落景观也经历了一个由“生活需求→安全需求→审美需求→内涵需求”的层次需求演进过程(图2)。
图2 人类需求与村落景观演化关系图
最初,原住民在定居时的建造活动主要满足是为了其基本的生活需求,这时候空间因素占据主要影响因素,人对自然处于畏惧状态,其生活需求也主要围绕避雨、通风、趋光、近水的基本生理需求;当人开始熟悉自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村落规模开始扩大,人与人之间关系开始形成,为满足居民在生活中的对外安全性、领域性和对内私密性、地缘性需求,居民的建造活动需求转换为安全需求,此时技术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伴随技术的发展,村落文化开始形成,居民开始注重周围居住环境的质量和美观,如环境风貌、建筑艺术、装饰和村落绿化,这时候文化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技术得到了更深层次发展;随着村落文化的持续发展,村落民族性格逐渐成形,形成的民族精神、文化信仰开始融于村落的美化过程,并逐渐由表面审美提升到内涵审美,如景观意境、文化氛围、风水意象等。
由上述分析得知,村落生态位视角下的村落景观在空间、技术、文化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技术、文化的产生必先要以空间的存在为前提;技术是人类开发空间、利用空间内各类资源进行建造活动的必要条件;文化依附于空间和技术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并在村落的发展中指导着人对空间的选择,影响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三者有着紧密的互生互存关系。可见,在空间维度、技术维度、文化维度层面下的村落景观具有多维性和整体性[4],且由于不同空间内技术、文化的差异,村落景观又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因此,从空间维度、技术维度、文化维度对村落景观进行识别,能较好地把握村落景观的整体性演化特点和不同村落景观之间的渊源性。
(二)生态位扩充与村落景观发展
生物界物种都具有无限扩充其生态位的潜能,以此占据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乡村作为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元,同样会呈现出扩充其生态位的潜能,表现为村落地理空间规模的扩大和区域内可利用资源类型的增多。村落生态位扩充的结果是村落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以及村落内部结构的成熟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村落受外界干扰较小,所拥有的技术和文化具有典型的区域空间特色。在空间、技术、文化作用下产生的村落景观能根据村落居民的需求经历较完整的景观演进,形成典型的区域村落景观特色,代表村落中最成熟的技术和文化特征。伴随村落生态位的扩充,村落景观规模也逐渐扩大(图3)。新安江-钱塘江流域一带的徽州古村落,是以山环水绕式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古时徽商的商业为纽带、以徽州文化为底蕴,在长期的自我发展与演化中,形成以西递、宏村、呈坎为核心的区域古村落群,其白墙灰瓦、天井、高楼、镂空石雕窗成为徽州古村落典型的村落景观特色。
图3 村落生态位扩充与村落景观分布的关系图
(三)生态位重叠与村落景观演变
生态位重叠是指自然界2个物种在同一资源利用上的相遇频率。村落生态位的重叠现象往往表现为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村落或由村落生态位扩充引发的外来村落与当地村落对区域内各种资源利用的竞争。在区域内环境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区域内的不同村落能和谐发展,其生态位均呈现扩充趋势;当区域空间内的村落规模数量达到饱和时,随着村落居民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村落开始迁移,当迁入的新区域内存在其他村落时,必定因为资源的有限而引发村落间的竞争,由此产生村落生态位的重叠现象。在村落生态位重叠过程中,各村落为形成平衡发展的状态,必定调整自身的生态位来应对竞争村落的干扰。此时,村落中所拥有的技术、文化受到外界影响,村落景观也根据村落生态位重叠结果而发生变化(图4)。
在村落生态位重叠中,当外来村落所拥有的技术适用于当地的发展时,则2个村落在融合与发展中保留先进的技术,摒弃落后的技术。在2个村落技术、文化及空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村落景观兼具两者的典型特性。当外来村落所拥有的技术适用于当地发展且先进于当地村落,或低于当地村落技术水平、不适宜当地村落的发展时,技术先进一方的村落景观容易被传承;反之,则逐渐消逝。以中原合院式民居形态为例,在中原汉族的迁移过程中,虽受到各地技术、文化、空间的影响,其形制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由于中原汉族技术与文化的成熟,其民居形制保留了其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等基本特点,同时又形成了新的村落景观风貌。如福建闽南一带的红砖厝,即为中原汉族在南迁入闽的过程中,受到闽南建造技术、建造材质、文化等的影响,保留了中原四合院式的布局特色,形成以“燕尾脊、红砖白石、多护龙式或前后多落(进)式”的民居特色。后伴随闽人入台的过程,将其传入台湾,成为闽台两地具有地缘、法缘、文缘、血缘、商缘优势的首要见证[5]。
图4 村落生态位重叠与村落景观演化的关系图
由此可见,村落生态位扩充与重叠理论下的村落景观演化具有以下特点:(1)根据村落居民的需求,受村落空间、技术、文化的作用影响,经历较完整村落景观演进历程的村落,其景观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2)在村落生态位扩充过程中,村落景观实现了地理空间上的扩张以及内部技术与文化的成熟;(3)在村落生态位重叠过程中,受不同村落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影响,村落景观可实现空间的再度扩张和景观类型的逐渐丰富,从而产生不同类型村落景观之间的相似性和同一类型村落景观的地域差异性等特点。
(一)生态位适宜度与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村落景观的产生与发展是以村落所占有的n个资源为基础的,这些资源包括空间维度下的各类空间自然资源、技术维度下的技术经济条件及文化维度下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各种民风民俗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多维资源体x。资源体不同,其景观的演化方式(景观规模的扩大、景观类型的衰落、景观类型的更新)也不同。以此设定满足村落景观某种演化方式所需的最佳多维资源体为理想资源体生态位(以下简称“理想生态位”);设定村落景观目前占有的多维资源体为现实资源体生态位(以下简称“现实生态位”)。村落生态位适宜度表示了村落景观目前所占有资源体的现实生态位与理想生态位的相近程度。一般来说,村落景观在利用多维资源体实现自身发展与演化时,现实生态位和理想生态位间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一方面促使村落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实现景观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促使村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断适应外界资源条件的变化,寻求景观的新发展。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景观发展方式,可借助村落景观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进行评价与估算,借鉴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在城市生态位适宜度研究的基础上[6-7],推论村落景观生态位适宜度计算模型为:
(1)
公式(1)中,Fi表示第i个村落的景观生态位适宜度;bj表示第j个生态因子的权重,反映了该因子对村落中景观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大小,该值的获得可通过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等赋权方法确定;xij=(xi1,xi2,xi3,…,xin),表示村落i的第j个生态因子的现实生态位;xaj=(xa1,xa2,xa3,…,xan),表示第j个生态因子的理想生态位;n表示村落景观资源的种类。xij、xaj的数值依据村落景观生态位适宜度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定性指标进行赋值,通过查阅相关统计数据或其他计算方式对定量指标进行赋值,进而获得。xij与xaj之间的差距越小,Fi值就越大,表示现实资源条件满足村落景观的常态发展,村落景观更容易被保护与被传承;Fi值越小,则表示现实资源条件不适宜村落景观的发展,村落景观更容易面临衰落,甚至消失。
在村落景观的动态发展中,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村落景观所占有的多维资源体进行评价与比较,可以科学评估村落景观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条件,确定村落景观的发展类型。这在建设“美丽乡村”、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乡愁”浓郁的美丽村落的时代背景下,有利于实现政府保护与发展村落景观的宏观调控,促进村落选择适宜自身的发展方向,避免对传统村落景观的盲目传承。可通过对同区域内不同村落景观生态位适宜度的评价与对比,确定该区域内不同类别村落景观的优势,使村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村落景观适宜保护与传承的,可选择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促进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村落景观适宜朝着现代特色发展的,可选择从事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有效避免在村落景观旅游开发中的盲目竞争,实现扬长避短,互利共赢。
(二)生态位重叠度与村落旅游地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
不同村落在利用其赖以生存的多维资源体开发乡村旅游时,表现出在景观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品牌、旅游服务等资源维度上的相似性。这些多维度资源共同构成村落旅游生态位,这种相似性表现为村落旅游生态位的重叠现象。自然界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表现为空间中物种为争夺共同资源而引发的竞争,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大。同区域内2个村落的旅游生态位完全重合,则会引发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个村落旅游地排斥另一个村落旅游地;如果2个村落的旅游生态位完全分开,虽然不存在竞争,但会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低,村落旅游地之间无法实现景观资源、市场、品牌等的共享。因此,适当的旅游生态位重叠可调整不同村落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优势,促进区域村落旅游资源整合,实现一体化发展。
村落景观资源维度是村落在开发旅游时所依赖的重要多维资源体之一,运用生态位重叠理论,构建村落旅游地景观资源生态位重叠度测算模型,对比与分析不同村落旅游地景观资源生态位重叠度,一方面有利于村落旅游地准确把握自身的景观资源优势,避免盲目跟从;另一方面有利于不同村落旅游地利用各自景观资源优势进行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村落旅游地景观资源生态位重叠度主要是计算两者在景观资源利用上的相似性,因此综合前人在旅游地生态位重叠度层面的研究成果[8-9],本研究采用Pianka在1973年提出的对称a法计算模型,其公式如下:
(2)
公式(2)中,i和j分别代表不同村落旅游地,pia和pja为村落旅游地i和j利用其景观资源的种类数,a=(1,2,…,n)。景观资源的类型和数量可通过对不同村落旅游地的宣传、游客访谈、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设计等进行对比来获得。村落旅游地i和j利用村落景观资源的重叠度aij=(0,1),0表示村落旅游地i和j在旅游景观资源生态位上完全分离,1表示村落旅游地i和j在旅游景观资源生态位上完全重叠。此方法能客观反映出村落旅游地对景观资源利用的相似性,有利于对不同村落旅游地景观资源生态位重叠进行客观比较,并形成较直观的几何解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通过对村落旅游地景观资源重叠度的测算与对比,能正确认识不同村落旅游地在景观资源利用上的差异性。运用有效的协调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村落旅游地景观资源重叠而造成的种种不利竞争,形成区域村落旅游差异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村落如同生物界物种一样,在“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中拥有其生态位。从空间、技术、文化三维视角分析村落景观的构成有利于洞悉村落景观演变的历史渊源和典型特色。将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与评价方法运用于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可科学评估村落景观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条件,对村落景观的传承与更新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将生态位重叠度理论与测算方法运用于村落旅游地景观资源的开发研究,可分析同区域内不同村落旅游地对其旅游景观资源的利用情况,有利于不同村落旅游地依据自身的景观资源特色进行旅游开发,实现区域村落旅游的差异发展和协调发展。当前,生态位理论及其方法在村落景观研究中的运用还比较薄弱,但是该理论创新了村落景观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研究。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浪潮中,生态位理论可以为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1]李君,陈长瑶.生态位理论视角在乡村聚落发展中的应用[J].生态经济,2010(5):29-33.
[2]冯淑华,沙润.古村落场理论及景观安全格局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5):91-94.
[3]李霄鹤,兰思仁,董建文.闽台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应用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24-129.
[4]李霄鹤,兰思仁,董建文,等.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的构建研究——108个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样本景观特征调查报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188-192.
[5]李霄鹤,兰思仁,余韵,等.闽台传统红砖聚落景观要素识别及其影响因素解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24-130.
[6]李志,周生路,吴绍华,等.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城市边缘区农居点用地城镇化整治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8):972-978.
[7]段祖亮,刘雅轩,王建锋,等.城市生态位测度研究——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3,36(6):1153-1161.
[8]李淑娟,陈静.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山东省区域旅游竞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9):179-185.
[9]彭莹,严力蛟.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浙江省旅游城市竞争发展策略[J].生态学报,2015,35(7):2195-2205.
(责任编辑: 林小芳)
A research on village landscape based on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LI Xiao-he, LAN Si-ren*, YU Yun
(CollegeofLandscapeArchitect,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in the study of village landscape. In this paper, niche theory is used in the study on the formation, compositio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llage landscape. We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Just like biological species, villages have their ow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nich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illage niche′s expansion and overlapping, village landscape realizes the geographical expansion and the richness of landscape types. What′s more, niche suitability can provide evaluation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village landscape. The theory of niche overlap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ifference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village tourism.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village landscape; landscape protec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2016-04-25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5C208);福建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JA15192)。
李霄鹤(1986-),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乡村景观保护。*为通信作者。
TU982.29
A
1671-6922(2017)02-0007-05
10.13322/j.cnki.fjsk.2017.02.002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0(2):7-11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