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佐
(湖南省泸溪县武溪小学 湖南泸溪 41610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切实有效地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四个效能。
一、榜样示范效能,激励学生
榜样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彰显进步;榜样是一面鲜红的旗帜,鼓舞斗志;榜样是一座闪亮的灯塔,指引航向。家洛克曾指出,在各种教育方法中,榜样是最简明、最容易又最有效的办法,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可以肯定地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榜样。在榜样导向下,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奋斗;在榜样感召下,可以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至高境界;在榜样的示范下,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逐渐变成自己的特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1.利用课程资源呈现的榜样,激励学生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呈现有许许多多鲜活的榜样,诸如英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医学家、诗人、音乐家、史学家、书画家、运动员以及一些身残志坚的名人。教师可以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意志、高尚的情操、人生成长的经历等绘声绘色的讲述给学生听,激励学生,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并向他们学习。例如在教学《珍爱自己》这一课时,向学生讲述了张海迪的故事:五岁时因患脊椎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她没有沮丧和沉沦,虽身残,但志坚。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没机会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还自学医学替别人治病。学生听后触动很大,感慨万千!真正从心灵深处实实在在体验到了:生命因为唯一而珍贵,生命因为顽强而精彩。即使遭遇再大的艰险,经受再大的苦难,对生命都要永不言弃!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就能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
2.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榜样,激励学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学生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身边都有自己值得学习的榜样。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熟悉的模仿对象,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老师教育学生以父母为榜样,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为家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淳朴善良的美德,并懂得感恩,学会孝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同学之间学习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交往、接触紧密,心灵沟通最直接,相互影响巨大。在班级中确立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榜样,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更具有可比性,更易为其他学生所接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号召大家向榜样学习,对培养良好的班风,增强班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促进班级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举措。
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其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老师要做好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才能让学生信服你,信赖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时代的前进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英雄模范的道德楷模力量来推动。社区里的劳模和革命英雄等,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可以把英模请到课堂里给学生言传身教,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反面警示效能,鞭策学生
反面教育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弥补正面教育的不足和缺失,能起到正面教育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大量事实证明,采用反面教材实施的教育,更有说服力,更加深刻有效。能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有非常强烈的警示效能。并以此使学生受鞭策、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切实引以为戒。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可以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實际的典型的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教学《拒绝毒品》这一课时,可搜集大量的有关毒品危害的图片、案例、新闻视频资料,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分析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好奇心驱使、毒贩诱惑、误将吸毒视为“时髦”、受挫后逃避现实、不正常的逆反心理、以及来自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等。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损害身体健康、传染疾病、使人心理变态、吞噬财富、诱发犯罪、毁灭家庭、殃及后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清醒地明白毒品是人类最阴险的杀手,并拒绝毒品、远离毒品。
三、历史人文效能,砥砺学生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法律、民族民俗等诸多领域。课程中的历史题材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56条内容标准中就有5条是有关历史教育的内容,可见历史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历史教育,激发学生关注历史、追溯历史的兴趣,通过借助一些生动、具体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等,帮助学生看清历史的真相,促进学生思考,培养“鉴往知来”的文化素养和能力。例如在教学《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这一课时,教学设计可以这样进行:1.先播放新闻,介绍南京及各地群众的纪念活动,让学生产生探寻这段历史的愿望。2.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要侵略我们中国?引导学生讨论,运用多媒体出示日本地图,让学生明白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向外掠夺资源进行军事扩张,发动战争侵略我国。3.播放多媒体课件——《南京大屠杀》相关片段,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军队丧尽天良的罪行。4.看一则新闻:“日本首相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我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为了让学生了解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播放课件:罪恶的焦点——靖国神社。让学生了解当前日本面对这段历史的态度:面对铁证如山的史实,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历史,说南京大屠杀是造谣,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甚至在日本许多无知的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引起学生深刻反思,达到警醒的目的。5.呈现课前查询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国人面对这段耻辱历史的态度和做法,展开讨论,使学生秉持正确的立场,不忘历史,不忘国耻,增强国防意识,砥砺学生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捍卫和平。6.课后延伸 学生通过上网、图书、报刊杂志查询搜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历史罪证。
四、实践体验效能,内化学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再说,学生的一些道德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应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在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冲突中去反思、去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内化,才能达到知行统一。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