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形态研究

2017-05-18 15:21岳春
戏剧之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形态

岳春

【摘 要】湄公河次区域,生活着二十多个山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社会意识形态,独特的宗教、文化以及民俗内容,他们大多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其舞蹈形态也就有着浓郁的宗教内涵,并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着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趋势,这种舞蹈源于生产活动、环境生活等多方面,并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潮流。

【关键词】湄公河次区域;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形态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50-02

湄公河次区域,生活着二十多个山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社会意识形态,独特的宗教、文化以及民俗内容,他们大多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其舞蹈形态也就有着浓郁的宗教内涵,并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跨境山地民族舞蹈的特征内涵

(一)浓郁的宗教性质特征。浓郁的宗教性质特征主要表现为山地民族舞蹈形式带有早期原始宗教意蕴,随着时代发展,在佛教意识形态的熏陶和影响下,舞蹈内涵融入了佛教文化,但实质上,这种发展和融合始终没有脱离宗教范畴的舞蹈形态。

泰勒曾提出舞蹈是一切宗教仪式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也明确指出了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的舞蹈是起源于原始宗教。而这种原始宗教正是由于这里的山地民族大多都是外部迁徙而来,所以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下原始宗教崇拜产生,使得各种舞蹈不仅成为了一种宗教性质的“仪式”,更是形成了各个部落文化的情感载体。而且在这种宗教舞蹈形态中往往都是由宗教领袖来进行领舞的,比如在拉祜族称之为“多波”,而在阿卡族和傈僳族则是被称作“摩批”。在舞蹈过程中,虽然各个部族舞蹈形态多有不同,但是其基本内涵没有改变,他们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与祖先通灵,比如拉祜族就将舞蹈称之为“通神舞”,将自身与祖先神灵连接,并且将自身的夙愿以及请求,甚至苦恼向之倾诉,从而在祖先神灵的帮助下得以实现。这也就使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舞蹈带有了原始宗教崇拜的意味。但是,我们也看到,湄公河次区域地理位置特殊,小乘佛教文化兴盛,而在其舞蹈形态中也有融入的趋势,比如有的部落舞蹈受到泰国文化影响,将“双手合十”这一泰国标志性动作融入其中,而且,在有的山地民族,其宗教舞蹈形态中所展现出的动律很大程度上有着现代舞蹈的风格,尽管湄公河次区域各个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形态在发展,开始受到外界的影响,但是其中的宗教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相互影响和融合之下的山地民族舞蹈。湄公河次区域生存着二十多个民族,而这些民族并非全部是以单一民族为聚居的部落形态,就像班赛村,就同时存在阿卡族以及傈僳族和拉祜族等民族,而像这样的聚居形式还有很多,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各个山地民族舞蹈不可逆地进行了互相影响和融合,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一种趋势是各个民族的原有舞蹈借鉴和吸收了别的民族舞蹈内涵,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进行渗透融合;而另一种趋势就是在这种多民族聚居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于此地任何民族的新舞蹈形式,随着时代发展和变迁,外部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这种舞蹈形式已经开始出现与现代文化接轨的趋势。

除此之外,此地区的舞蹈还具有其他方面的特征,但总而言之,无论是宗教性质特征,还是相互融合的特质,都使得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形态成因分析

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的形态各异,但又有所交融,这是由较为复杂的个体原因与共同成因造成的,山地民族宗教舞蹈从产生到发展,都受到生产活动、环境以及时代发展等各个要素影响,并形成了不同的特征。

(一)生产活动的推动影响。不管在哪个社会发展阶段,哪种文明影响下,生产生活成为每一个民族所必须从事的行为。在湄公河次区域,虽然存在着二十多个山地民族,但是无一例外,这些民族都未进入工业文明,还处于半山区进行农业耕作的自然生产状态。而这种社会文明由于农耕工具以及农耕技术等的落后,导致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形成了“听天由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產活动状况。正是在这种类似原始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气候变化、降雨量、自然灾害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此地的农业结果,也直接对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的衣食住行问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远古时期,早期人类为了抵御自然灾害,认为天地有神秘力量,向天地鬼神祈福祭拜,从而在人类文明的推动下,类似于舞蹈形态的宗教祭祀活动诞生。而这里的山地民族也是如此,在长期与自然环境斗争的经验中,为了农业能够实现丰收,为了实现风调雨顺,消除自然灾害以及虫灾害等威胁,他们以宗教舞蹈的形式进行祭祀,向天地祈福,与祖先和鬼神通灵,进而推动部落生产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环境生活所迫。湄公河次区域地理位置特殊,部落和各个山地民族距离都市都较远,从而就形成了相对闭塞的生存环境。由于没有遭到外界工业文明的侵蚀和破坏,这里的风景和自然景观保存完好,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了这里的山地民族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气候、环境影响,以及防疫医疗手段的匮乏,导致疾病和瘟疫成为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的致命威胁,而且这种状况不仅仅威胁着每个山地居民,更是对他们赖以生存的牲畜造成了极大伤害。也正是由于未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带有巫术、祭祀的原始宗教舞蹈成为了他们抵御大自然的精神寄托,而且,这种舞蹈通过记录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迁徙以及生产生活所获得的经验,将之不断融合并且传承下来,通过类似原始宗教舞蹈的形式来实现“趋利避害”“治病除瘟疫”“沟通鬼神”等作用。

(三)时代发展不可逆潮流。我们看到,湄公河次区域虽然存在多个民族,但是由于其民族之间归根溯源是同源同流的关系,不管从语言还是深层次文化等,都有着一定的心理认同,在同样的农耕文化环境中,都将原始宗教作为其主要精神载体,也为各民族舞蹈间的渗透和融合提供先决条件。并且,在之后举族迁徙的过程中,以及定居之后的文化交流,更是加深了这种时代发展的必然潮流,山地民族之间的宗教舞蹈影响以及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成为必然。

从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来说,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并通过这种交融和碰撞产生文化的历史,只有这种文化才是人类历史的精华,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财富,因此,通过融合不同的民族生活,形成不同形态的舞蹈文化以及审美文化,是时代发展、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生产活动、环境生活以及时代发展的趋势,都是形成这种舞蹈形态的重要原因,正因为有这种相互交融、较为复杂的成因,才使得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展现出缤纷多彩的形态特点,也使得这一区域的舞蹈变得更加生动,更有活力。

三、结语

纵览全文,湄公河次区域,生活着二十多个山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社会意识形态,独特的宗教、文化以及民俗内容,他们大多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其舞蹈形态也就有着浓郁的宗教内涵,并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他们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总体来说,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有着浓郁的宗教性质特征,并有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趋势,这种舞蹈源于生产活动、环境生活等多方面,并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郭青.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国民族舞蹈走向市场中的运用[J].现代妇女(下旬),2014(12).

[2]项莉.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的审美特征——以泰国北部阿卡族为例[J].2015,(35):210.

[3]刘妙芝.探究气息在民族舞蹈中的具体应用[J].音乐时空,2014(17).

[4]曹璇,周越.浅谈民族舞蹈在普通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办法[J].艺术科技,2013(0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项目名称: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014BE01764。

猜你喜欢
形态
解析艺术设计美的构成要素
浅谈景观的空间形态语言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