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谓修辞活动,就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对语言进行加工提炼的一种活动。修辞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最佳位置,使表达更加生动,从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对方文山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其修辞方法的使用,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歌词的语义内涵。
关键词:方文山;音乐作品;修辞;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张凡(1993-),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一)比喻
比喻,用与本体(甲)本质不同但有相似性的喻体(乙)来描写或说明本体,从而更形象、生动地表现本体特征或作用。常见的格式如下:
1.明喻:主体与喻体所描绘的事物都出现,常用“像、如、似、仿佛、犹如、一般、似的”等一类的喻词
(1)越是接近你身边 景色就越像寒冷冬天
(《四季列车》方文山词)
(2)我说缘份一如参禅不说话
(《红尘客栈》方文山词)
(3)你一抹微笑如茉莉
(《阳明山》方文山词)
以上三个例子均使用了明喻,例一喻体为“冬天”把景色比作冬天,寒冷而刺骨,说明了两人关系降至冰点;例二喻体为“参禅”,说明缘分就好像参禅一般,讲不清也说不明白;例三喻体为“茉莉”将微笑比作茉莉花,说明微笑的甜美,形象生动。
2.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常用“等于、成为、是”等喻词
(1)你是我 想要 再回去 的风景
(《手写的从前》方文山词)
(2)幽默是这世上最好的礼物
(《鞋子特大号》方文山词)
(3)你就是海滩上的那乌克丽丽
(《乌克丽丽》方文山词)
把“你”比作“风景”,说明美好的回忆就像一同看过的风景一样不能忘记;“幽默”比作“礼物”,化抽象为具体;把“你”比作“乌克丽丽(一种乐器)”,歌词描述了女孩的美丽、温柔宛就像乌克丽丽的声音一样清新自然,颇有几分俏皮的意味。
3.借喻:与明喻和暗喻相对,本体不出现,喻词也没有,直接用喻体替代本体进行描写或说明。
(1)一盏离愁 孤单伫立在窗口
(《东风破》方文山词)
伫立在窗口的本应该是孤单寂寞的浪子,心中充满离愁,这里直接借用了“离愁”,从而省略了主体,简洁明了,形象生动,但又不失情感的表达,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
(二)排比
排比:用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字数大体相同的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关意义,目的是增强表达效果。
(1)我错了 泪干了 放手了 后悔了
(《说好的幸福呢》方文山词)
(2)等发芽 树有树枝……咱拢咧想伊
(《流浪诗人》方文词)
例一用四个三字短语构成排比,表现出了恋人分手时连续的心里变化,歌词简洁明了,用“了”字结尾,听起来有节奏,韵律性强。例二用三个“等”构成排比,加以闽南方言的独特演绎,将流浪诗人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夸张
夸张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不怕夸得离奇,但是要以客观事物为依据,否则就会变成浮夸、吹牛。
(1)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我就是那条龙 (《龙拳》方文山词)
例如在《龙拳》这首歌曲中,方文山在作词时用一种夸张的语气,“我”用拳头打开了天空,充满夸张意味。“龙拳”中的“龙”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龙拳”也就代表了中华武术,表明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威震东方,也表现了词人对于中国武术和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
(四)反复
反复:在表达时为了强调表达的内容,表现强烈的情感,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其目的就是使表达更加强烈,感情色彩更加鲜明。
(1)我慢慢等 慢慢等 慢慢等那识货的人
(《比较大的大提琴》方文山词)
(2)明明就 明明就 明明就……我会自动变朋友
(《明明就》方文山词)
例一中的反复用得恰到好处,歌词描述一个弹低音大提琴的街头艺人孤傲地在街头表演,“慢慢等”表现了他对于能够遇到欣赏自己的人的一种强烈期待。例二的“明明就”三字重复,逐层加深语气,以口头禅式的语法,表现出对爱情的固执与倔将。
(五)特殊句式
(1)就咪让咪压咪力咪……嘿
(《一口气全念对》方文山词)
这首歌歌词安排十分讲究,方文山在副歌设了一段文字谜,看似毫无联系的一串文字,加入“咪”这个语气词凑足音节;减缩以后为 “就让压力……只留下对的记忆”,一共61个字,要一口气全念对,形象幽默,辅以轻快的节奏,显示了方文山天马行空的创作才能。
在流行音乐快速发展的今天,方文山以其對汉语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古典文化的独特情怀,独创了歌词创作“中国风”的创作风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童. 方文山歌词意象的修辞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2]刘芳智.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研究[D]. 湘潭大学. 2011.
[3]曹军英. 方文山歌词艺术的多维论析[D]. 西南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