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圆圆
摘 要:武旦是典型的戏曲艺术行当之一,武旦艺术行当文戏的出现和舞台呈现,有效提升了戏曲艺术发展版图中武旦艺术行当的舞台呈现活动和艺术表达活动的丰富度和广阔度,为现代舞台戏曲艺术的良好有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文以山东梆子传统作品《老羊山》为背景,针对武旦文戏的舞台艺术表达呈现问题,选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系统全面分析。
关键词:武旦 文戏 山东梆子 樊梨花 艺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219-02
《老羊山》是山东梆子戏曲艺术形式的传统剧目,其在持续不间断的舞台改编以及艺术创作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改良呈现,有效提升了历史人物樊梨花作为典型戏曲艺术形象的人格风貌,提升了我国山东梆子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水平。在山东梆子戏曲艺术作品《老羊山》的现代改编和创作实践过程中,创作者充分关注并引入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作品中关于樊梨花人物形象的有关描述,并在作品的创作续写实践过程中,充分彰显了创作着自身的人文关怀意识,继而显著提升和凸显了山东梆子作品《老羊山》本身承载的在思想主旨表达境界、基础艺术风格品味,以及具体承载和包含的文化历史要素含量等方面均具备较好的表现特色。山东梆子作品《老羊山》以历史与现实知之间的相互交互为依托,在跨越时空长河约制的实践背景下实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品质的现实性表达,充分演绎和彰显了当代中国民众的基础性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特质。该文将以戏剧作品《老羊山》为背景,针对武旦艺术行当的文戏艺术展开简要阐释。
1 山东梆子作品《老羊山》的基础概述
在山东梆子戏曲艺术家针对传统剧目《老羊山》的改编形成以及创作实践过程中,有关艺术实践人员充分关注和引入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历史发展脉络中各类叙述性艺术文本中关于历史人物樊梨花,以及艺术形象樊梨花的有关内容,在针对有关历史文化元素与艺术创作实践活动元素实施整合创作的实践背景下,有效提升了山东梆子传统作品《老羊山》本身承载的思想艺术境界、艺术实践品味,以及文化含量水平,实现了中国传统历史故事人物,与我国现代民众基础性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感知行为之间的系统充分结合,在穿越历史性时间长河局限性实践背景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现代化表达,借由古典故事情节表达和彰显了现代国人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
樊梨花是中国古典封建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具备代表性地位的女性英雄主义历史人物。盛唐贞观时期,也就是唐代第二任皇帝—太宗李世民初始登基之后,以现今甘肃省武威地区为中心部分西北部微小藩国,因不愿意接受大唐王朝的封建性统治,发动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对抗行动,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唐王朝当时在位皇帝太宗李世民指派大将薛仁贵前往中国西北部征伐西北藩国的武装叛乱,从而导致了樊梨花相关历史故事的形成和发展。在《说唐》和《薛家将》等书目针对薛丁山随父西征等相关历史事件展现叙述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提及了具备充分叛逆性格且能够主动追求自由化爱情的传奇女性樊梨花,其中以“薛丁山三请樊梨花”的历史故事最为家喻户晓。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记载,历史人物樊梨花不仅具备无双美貌和卓绝的武功,而且还切实具备清醒的头脑和鲜明的主观认知。在特定化的历史实践环境之下,她不仅能够准确认知大唐王朝必然统一和控制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趋势,还明确指出归附唐朝是唯一的生存发展出路,继而主动规劝自己的父兄弃寨归降,谋求生路。与此同时,在刀光剑影、瞬息万变且充满危险性因素的战场环境中,她既能沉着冷静应对,也能在钟情于薛丁山条件下主动以退为进,佯败而逃,实现于如意俊郎订立秦晋之好。在攸关生死存亡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樊梨花能够态度鲜明和彰显立场;而在处理个人化情感问题过程中,樊梨花往往也能展现其表现鲜明的侠骨柔肠和性情中人的一面,充分展现了中国北方地区女性群体中共同举杯的大方性格,以及爽直性格。在樊梨花与薛丁山之间的交往活动和情感体验过程中,樊梨花的性格特质中展现出了稳定且充分的与众不同性,尽管其接连遭受了持续性屈辱和磨难,但却能够始终保持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和以德报怨的人格品质,在个人人物形象特质的建构和表现层次展现出相对充分且稳定的超常性以及深刻性,彰显了中国古典女性独立于世的生存状态。
在针对传统山东梆子戏曲作品《老羊山》》中的樊梨花人物艺术形象展开舞台演绎实践过程中,要在了解樊梨花的基本历史经历基础上,针对作品《老羊山》中的基础剧情、对白,以及唱词等艺术表达要素展开系统全面分析,为后续开展舞台艺术呈现过程顺利取得预期艺术效果构筑支持条件。
2 山东梆子武旦行当的文戏分析
在山东梆子艺术的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尽管已经形成和存在了一定形式的艺术行当分工,但是已经形成的艺术行当分工方案在结构表现形式依然具备着表现鲜明的粗略性,尚未针对具体的山东梆子艺术行当规划制定形成系统科学的演员艺术生涯成长发展方案。
在现有的艺术实践发展条件下,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山东梆子剧团尚未引入和配备专业性的武旦演员,因而绝大多数武旦艺术角色往往都是借由具备较好武功功底的其他旦角演员完成舞台呈现任务的。由于尚未配备具备充分专业演出技能的武旦演员,因而往往在具体的舞台表演呈现实践活动过程中,片面侧重于借鉴京剧艺术,以及昆曲艺术的舞蹈身段、艺术性形体表达动作,并且在舞台艺术呈现过程中,倾向于向载歌载舞,或者是唱念做打的艺术呈现形式方向发展演化, 在演出實践形式方面,则通常倾向于以“唱”为主。
《老羊山》在作品艺术改编创作活动实践形式方面,具备艺术专家与舞台演员相结合的实践特征,遵照舞台演员实际具备艺术表演实践技能,以及戏曲作品中具体艺术形象的创作和塑造需求,完成具体的创腔艺术环节,对于具体涉及的樊梨花艺术形象而言,其在唱腔艺术呈现效果的设计形成过程中,应当重点凸显刚柔相济的艺术特色,将旦角和青衣的艺术表达舞台呈现方式实施形式恰当的相互结合,全面生动展现樊梨花爱憎分明且以和为贵的人物性格。尽管在樊梨花艺术人物形象的舞台塑造过程中本身涉及了较多的“打”戏,但是在“打”戏的舞台艺术呈现过程中本身又包含着较大数量的“隐情”元素表达,从而真切生动展现樊梨花艺术形象丰富多样的内心情感体验特质。
在“战场定亲”舞台呈现过程中,由于樊梨花本身已经在内在化的心理情感认知层次充分锁住所爱,因而在这一幕演出过程中应当将“打”戏部分近似处理成少数民族群众也有的求爱方式“追姑娘”,确保在舞台艺术呈现过程中既能够充分生动地展现剧情,又能展现一定程度的舞台演出趣味性,确保实际获取的舞台艺术表达效果能够实现不断优化提升。
从整体性解读视角分析,开展山东梆子传统作品《老羊山》的舞台艺术呈现实践活动,应当重点侧重于彰显樊梨花在特定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场景体验实践过程中的情感特质,从而充分彰显作品本身承载的艺术特色。
3 结语
针对武旦行当的文戏问题,该文具体选取山东梆子作品《老羊山》的基础概述,以及山东梆子武旦行当的文戏分析两个方面,针对山东梆子传统作品《老羊山》中樊梨花艺术形象的舞台呈现问题展开了系统阐释,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鲍震培.从案头到书场——“说书体小说”对樊梨花形象的再创作[J].明清小说研究,1998(4):242-245.
[2] 薛平鸽.武旦的文戏——解读樊梨花[J].戏剧之家,2015(9):42.
[3] 何梓焜.充满壮美的喜剧——观陈少棠主演《樊梨花情困薛丁山》的美感[J].南国红豆,2007(1):27-28.
[4] 戴静.小梅花秦腔团又上新戏《三请樊梨花》[J].当代戏剧,2010(2):64.
[5] 山河,王肯.琢玉成器——谈《三请樊梨花》的改编[J].戏剧创作,198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