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但丁的《神曲》是西方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东方文学中的一块瑰宝,在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女性引路者——贝雅特丽采、警幻仙姑,她们是爱与美的化身。本文将以引路者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作品。
关键词:引路者;贝雅特丽采;警幻仙姑;《神曲》;《红楼梦》
作者简介:王纪玉(1994-),女,汉族,安徽淮南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1
贝雅特丽采这个在但丁的内心占有重要地位的美丽少女,在《神曲》中以信仰的化身出现,负责引导但丁完成天堂的心灵之旅。警幻仙姑,是《红楼梦》中的美神,她本是要引导宝玉“入于正路”的,但结果适得其反,使宝玉成为封建正统的叛逆者。本文将从形象塑造、欲望展现、对主人公的影响等方面来比较两位女性引路者对男主人公的影响。
一、抽象天使与真实仙子
《神曲》里将贝雅特丽采作为信仰的象征,但并没有对其外貌进行详细的描写,似乎她就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若要论及她的形象,我们能给出的只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并无一个具体的女子形象。她集真、善、美于一身,用自己的“切望 ”引导但丁踏上天堂的旅程,寄托了但丁对贝雅特丽采美好的情感与爱慕。
在太虚幻境中,宝玉见到了警幻仙姑, 曹雪芹写她的外表是“良质”、“华服”、“美容”、“妍态”,“应惭西子,实愧王嫱”、“瑶池不二,紫府无双”,真可谓至真至美的女仙子。同时她又平易近人,宝玉对她是“昵而敬之”。她的职责是“专司人间之风情月债, 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她的任务是“访察机会,布散相思”。在太虚幻境中,她引领宝玉看了金陵十二钗册子,听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宝玉与警幻仙姑谈情做爱,这是一种世俗的男女欲望展现。
通过二者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但丁对引路者-贝雅特丽采的爱是超越世俗的精神崇拜,這种爱能够洗涤他的灵魂,让他变得更加纯洁高贵。而警幻仙姑则是曹雪芹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对于其外貌以及教授宝玉谈情做爱的描写表达对传统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控诉。
二、压抑隐晦的情感与大胆激烈的性爱
见到贝雅特丽采,但丁就被她所惊愕:“我的心震惊得发抖,无法支撑,虽然她现在蒙着面,我得灵魂无法直接看到,由于她得神秘魅力,我仍感到昔日爱情得巨大力量。”面对女神,他是既爱慕又敬畏的。但贝雅特丽采眼中的光芒把他的心刺痛,并且但丁还受到了她严厉的训斥。“羞愧重重地压在我的额头”。她所代表的是信仰和神学的力量,在旅途中帮助但丁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为他指点迷津。贝雅特丽采是引领但丁认识真理和达到至善的天使,她不仅帮助诗人完成灵魂的超越,也让但丁心目中纯洁的爱情在宗教意义上达到了崇高的永恒。
《红楼梦》中警幻仙姑一面是宝玉的思想牵引者,“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使他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一面又充当他的生活教导者,告诉他如何谈情,如何做爱,还向他流露自己对其的思慕之情。警幻仙姑的“警幻”二字就是警告人们从梦幻中醒来之意。她领宝玉看见“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是要用它来告诫宝玉,但反而勾起了宝玉的好奇心,最终不但没能使他“觉悟”,反倒启发了他性意识的觉醒,而后又亲口秘授他男女孩子交欢之事,最后自己妹妹秦可卿推与他,让他去亲身实践体会。
三、未知灵魂的升华与传统礼教的反抗
在《神曲》中,但丁在贝雅特丽采的指引下,完成了自己的天堂之旅。在但丁误入迷途时,她会用“帝王般的高傲姿态”和“激烈的言谈”指责但丁,引导诗人忏悔以步入正途;当但丁困惑犹疑时她会明确地告诉他“我要你在这一刻从恐惧和羞怯中自我解脱,不要像梦中人那样说话”;当但丁完成心灵之旅激动难耐时,她欣慰的同时又“平复他心中的骚动”,在贝雅特丽采的引导之下,诗人完成的是灵魂上的升华之旅。
警幻仙姑本是受宁荣二公所托,让宝玉阅览金陵十二钗命运簿册,聆听《红楼梦曲》十四支,希望宝玉认识女儿悲剧命运和“饮馔声色”等人情人欲的必然幻灭,使他改邪归,步入仕途正路。奈何宝玉毫无意识,仍放纵情欲。实际上警幻不仅没有完成荣宁二公的委托, 反而在无意中诱导了宝玉,“使宝玉从此倍偏、倍痴、倍聪明、倍潇洒”最终堕入了“迷津”,成为了封建正统道路的叛逆者。
作为引路者的她们都使男主人公经历了一个心灵净化的过程。在《神曲》中,贝雅特丽采帮助但丁战胜了种种困难, 最后用微笑将他送到上帝的身边。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也在警幻仙姑的指引下,渐渐发生改变,最终成为封建正统的叛逆者。两位女性引路者身上有着两位作家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怀有的对当时社会黑暗的痛斥,也都让男主人公在理想中蜕变,达到了永恒。
参考文献:
[1]但丁.神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3]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4]乔治·桑塔亚那.诗与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李赋宁.欧洲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残雪:《永生的操练—-解读神曲》.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