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江
摘要: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的辅助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特别是在表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起到极好的作用,收到显著的效果,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关键词:高中物理 信息技术 物理情景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探究的现状分析
1.信息技术同高中物理课程整合不够深入
大部分的物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只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这种较为单层面的基础上进行的。物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时,只是利用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然而对于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物理应用能力,均没有起到重要的促进重要。在这一方面上,这样的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进步,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课程的有机整合。
2.信息技术同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目的不够明确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然而一部分的物理教师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却只是停留在让学生学会网上浏览、提升打字质量、搜集信息等肤浅的层面上,然而对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没有体现。这样直接导致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目的变得模糊,难以真正使课程整合起到作用。
二、创设物理情景,培养思维能力
应用课件创设物理情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例如,回旋加速器是实验室中大量产生高能粒子的实验设备,高中物理课本以文字和插图形式描述了它的工作原理,因为是静态的,比较抽象、枯燥,不易被学生接受。利用几何画板或Flash制作成课件,创设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变化情况与粒子运动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教师只提出为什么要有这种对应关系,就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建立起粒子旋转与义变电场“同步”的概念。这种观念的建议和理解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物理情景认真反复地观察、主动思考来实现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一种直觉。
三、构建生活中的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和生活紧密相关,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模型给学生展示物理规律。高中物理构建模型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模型的过程中,常常感觉无从下手。比如,利用计算机软件构建物理模型,在计算机的帮助之下,学生能够准确清晰地看到在力的作用之下物体的运动情况,既能够看到微观的变化也能够看到微小的运动,这是真实的实验无法做到的。模型展示虽然不能取代实际操作的实验,但是它对于研究物理知识有着很大的价值,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为学生进行必要地展示,强化他们的动手与解决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物理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现象中有很多是难以用肉眼看清或看到的,有的即使借助最现代的仪器设备也很难看到。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仿真模拟,可以把一个原本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现象逼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天体运行,原子核裂变、聚变,高电压测量,仅散射实验,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把变化的瞬间用慢动作拉长,把微小的放大,把巨大的缩小,再加以智能化的语音提示,安全、方便,现象、过程明显,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五、通过视频展示,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当前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导致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有待进一步拓宽等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上展示的一些物理模型或者实例的时候,学生往往理解甚少,其实就是学生们在认识上存在问题的结果,这就给物理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我们应当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一些视频展示来还原真实的物理场景。比如,在笔者讲到超重与失重现象这一内容时,首先会举例把物体放在电梯中的台秤或弹簧秤上来研究物体的“失重”与“实重”的关系,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因此,笔者就利用了一段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视频资料,人学生观察航天员出舱时的状态,并讨论失重的物理知识,从教学效果来看,是出人意料的。
六、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大量课堂时间都用于板书等重复劳动中,既浪费教师精力,又浪费学生时间,极大制约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容量。采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后,可以大大改善此种情况。首先,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板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其次,采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可能,使高效使用课堂时间成为可能。例如,在习题课教学中需要补充大量习题,板书内容很大,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后,教師提前将内容制作好,在课堂上只用播放就行,既避免了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极大地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
参考文献:
[1]朱联星.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