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珍莲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学情;原则;组
长;责任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8—0069—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而组建好合作小组,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组建合作小组,掌握好学情是前提
了解学生,是开展教学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模式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知识的程度,甚至学习态度、性格等都要相当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分组学习,设定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案。不了解学生,再华丽的教学方案,都只能是一个空壳,失去其因材施教的本质。所以,在分组前,必须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一次大摸底,对班级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知识水平差异等几个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
二、组建合作小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组建学习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实际,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组建小组,科学的分组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要让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其目的是为了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具体到在教学实践中的小组构建,我认为要着重考虑到以下三个因素:
1.人数结构的合理。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少、太多都不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一般来说,以上下两桌为一小组。课堂上需要展开合作时,只要上桌的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运作,既节约时空,又方便灵巧。
2.认知结构的合理。在一个小组内,优等生、学困生各一个,中等生2至4个。在生生互动中,从最初的“帮扶”学习发展为互助互学,齐头并进。
3.情感结构的合理。孩子多是凭情感办事。因此,在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可以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甚至在合作过程中,允许“跳槽”。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参与的能动性。
三、组建合作小组,选好组长是关键
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后,小组内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在课堂上,会出现优等生不屑于与学困生合作的情况,或学困生在小组内的工作由优等生代劳的现象。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选准苗子,培养典型。一开始,教师就应把力气下在十几位组长身上,给任务,给方法,精心培育,使他们不但拥有很强的预习、质疑、思疑、议疑、解疑等自主自学能力,而且是一个巧于组织,善于团结,乐于助人的称职小组长,成为小组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小老师。
2.一一对应,共同进步。由组长带领中上水平的组员,作为第一梯队,重点扶持,使其尽早脱颖而出,达到与组长并驾齐驱的水平;然后,再由他俩各带一两个组员作帮扶对象。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把“政策”向学困生倾斜,最大限度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从台后移向台前,而组长则从台前走向台后。从扶到半扶半放,最后脱手,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让学生明确个人在小组内所要承担的责任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所要承担的任务。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中,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事可干,避免“多余人”的出现,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学生在明确合作目标时,能够在小组内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工,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职责分明,分工协作。职责分明,动机纯,则热情度高,凝聚力强。组长要认真组织组员开展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好记录,形成小组意见;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在本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见解时,组员要敢于大胆补充、更正,甚至代替发言人发言。
2.在小组内开展竞争活动。好胜是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在小组内开展竞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既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了解到竞争与合作的相融性,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