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7-05-18 11:09王屹王立高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广西民族职业

王屹+王立高

摘 要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职业学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对接区域文化产业打造民族特色专业等策略,形成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新模式。广西立项一批中职示范特色校,实施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民族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人才培养上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 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中职民族文化传承示范特色项目;广西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6-0062-05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一)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义务与责任

发扬光大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担负的义务和责任。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相对薄弱,但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培养能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高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义务与责任。弘扬多元民族文化,做好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提升民族意识,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以此可以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社会上形成尊重职业教育的共识[1][2],实现职业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和自身价值[3]。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以实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由原生态传承到高效优质的飞跃

民族文化传承往往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父子传承”等形式,依托家庭教育、村落社区、集市和市场等原生态的、特定的场域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当前,传统的传承场域逐渐消解[4]。因此,亟待重新建构一套不同于原生态、“内生式”的传统教育形式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职业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传承创新,都可以依靠职业教育来完成[5]。职业教育能够维系主流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动关系,能够强化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对学生民族文化认知、保护、传承的自觉意识,提供有力的传承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职业教育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快速有效的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

(三)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是新形势下民族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6],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拥有生源、技术、设施等条件保障。职业院校全面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是履行自身文化职责与使命的应有之义。

二、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方式选择

(一)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培养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人才,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7],见图1。要构建起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的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8][9]。政府部门作为主导,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引导,创新体制机制,以政策、资金等作为支撑,着力为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提供保障。行业组织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指导制定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推动专业建设规范化。企业要指导和支持教学实践,共同培养适应民族文化产业需求的人才。社会要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传承人才的良好氛围,塑造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职业学校必须承担起传承人才培养的使命,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建设、评价系统等方面,建构起传承人才的培养方案,并付诸实践。

(二)推行现代学徒制,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

职业教育培养民族文化人才,要注重当代传承的多形式,更要推行现代学徒制改革。职业学校要主动走出去,聘请民间工艺大师和技艺高人、非物质文化传人走进校园担任专业顾问、专业带头人,并为民间艺术技艺课程授课;邀请民间技艺大师走进校园建立“大师工作室”,打破传统“师带徒”的局限性,实现“学生、徒弟角色复合”,创新性地进行新一代传承人的教育培养。探索与民族文化行业企业协同发展,建设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四位一体”的民族实训基地,在满足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的同时,承接民族文化项目制作,实现科研项目成果的快速转化。利用民族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民族文化培训,形成区域民族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职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还要进行民族文化专业课程开发,建立起专兼结合的民族文化专业师资队伍,正确引导学生保护、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10]。

(三)对接区域文化产业,打造民族特色专业

设立民族特色专业,系统化培养专业人才。专业设置要与区域民族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接轨,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职业学校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进行民间传统工艺的研究与创新,推动传统手工艺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课程系统化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11]。民族职业学校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满足主流文化、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均衡发展的需要。考核评价要更加注重民族学生的文化环境和学习风格,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本土文化、有利于其多样化的发展需要,要建立检验学生职业成长过程与结果的体现动态性考察的教学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有效引导文化传承人才和谐发展。

三、广西加快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

(一)加強顶层设计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在《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民族文化传承能力;实施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着力推动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创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广西教育厅、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门出台的《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要普遍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形成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优秀民族文化教育保护的有效机制,为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广西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民族文化技艺人才。

(二)实施项目驱动

一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项目。从2013年开始广西由自治区统筹规划、财政重点支持100所中职示范特色学校用2~6年的建設期,打造包括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在内的示范特色专业,以突出特色和质量建设为抓手,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使其成为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二是实施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2013年广西17所中职学校被认定为首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基地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人才培养。重点建设民族艺术、民族工艺、民族服饰、民族餐饮、民族建筑、民族医药、民族体育等领域的相关专业,构建民族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和民间艺人担任兼职教师,搭建学做一体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教学平台,形成与传承表演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等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过程,为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三是实施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该工程加大对民族职业院校的扶持力度,加强民族特色专业和课程建设。在编织工艺、民族织锦、铜鼓、坭兴陶等广西传统工艺产业和民歌、舞蹈、建筑、医药、饮食等广西特色民族文化领域,明确到2020年建立40个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项目基地从资源优化配备、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技艺传承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机对接。2016年已认定了10所学校为项目基地。

(三)加强保障建设

广西加大对民族文化特色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积极改善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办学条件。广西各级政府及教育、文化、民族事务部门加强对职业院校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地教育、文化、民族事业发展规划,并促进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区域协作。广西成立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在民族文化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用人机制、人才培养、办学模式、教师选聘等方面加强研究,探索创新机制,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12]。

四、广西中职示范特色校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广西作为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民族特色浓郁,创造了壮锦、绣球、坭兴陶、民族餐饮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形势严峻。广西立项建设了一批中职示范特色校,并实施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立足广西区位特点,发挥少数民族优势,在壮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上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一定成效[13]。

(一)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民族绣织坊”项目

“壮族织锦技艺”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以“民族绣织坊”建设为主体目标,重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改革壮锦技艺传承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实现了“壮锦文化进课堂”。学校以与广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开展合作为依托,制定了广西绣织人才培训方案,建成了《壮锦织造》《民族扎染技艺》等课程,实现教材、数字化资源与实物相结合;学校还与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合作,实现“民族技艺进学校”;与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等合作,构建民族绣织技艺传承和创新的“学校、公司+工作室”“基地+学员、农户+市场”校企合作模式。项目打造“绣织坊”教育培训品牌,加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专业化培养,探索民族绣织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学校依托“民族绣织坊”平台,研发、生产“绣织坊”产品,强化实践能力;“面向学校和社会,已培训广西绣织人才3000余人次。该校“校企合作系统化培养壮锦民族技艺人才”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奖。“民族绣织坊”项目已经成为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的办学品牌,是广西民族绣织技艺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

(二)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民族工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给钦州坭兴陶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但坭兴陶产业存在创新水平低、人才短缺等现实难题。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依托项目,建设“产、学、研、训、考”于一体的校企合作研究培训基地,弥补了钦州市坭兴陶技艺教育与传承的不足,深化了坭兴陶工艺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对接,服务钦州坭兴陶产业发展。学校依托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钦州承坭斋陶艺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引厂入校,校企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项目建设基于企业的制作车间,对企业实训场景的真实还原,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项目建设推动了“现代学徒制”在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实现了民族工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工需求紧密对接,使该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不断有新的突破,毕业生供不应求。项目聘请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大师到校授课,建设了大师工作室精品工程,师生的坭兴陶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凤凰创新杯”“八桂天工杯”等频频折桂。该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成为传承钦州坭兴陶文化的重要场所,实训基地也成为钦州的“名片”之一。

(三)广西商业高级技工学校“广西民族餐饮风情园”项目

广西民族饮食技艺、习俗、礼仪等方面的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危机。广西商业高级技工学校紧紧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及广西、桂林旅游服务业发展对民族餐饮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施广西民族餐饮风情园特色项目建设。学校把流落在民间、零碎化的广西民族饮食技艺、习俗、礼仪等珍贵资源,进行收集、开发研究,挖掘、传承、创新广西民族餐饮文化和技艺。项目建设利用风情园的广西民族餐饮文化展示室、广西民族菜点制作等技能教室,广西民族酒坊实训室、广西地方食材标本室及营养评估室,搭建了“教学做一体”的广西民族餐饮文化与广西民族餐饮技艺、民族菜点营养相融合的教学平台,形成广西民族餐饮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开发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校企协作、联合实施的培养培训核心课程;建设了一支由行业专家、民族餐饮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向社会开展广西民族餐饮技艺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

(四)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民族艺术特色示范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

凌云蓝靛瑶长号已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建设通过打造以凌云瑶族长号为主导的、具有民族艺术特点的民族音乐专业实训、培训教室为建设载体,构建具有鲜明凌云瑶族长号特征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的校园、实训与教室学习场景,使学生在幼教教育技能和音乐长号表演艺术上有所突破。项目建设,聘请凌云县瑶族长号民间艺人到校兼职,从凌云长号民族文化,艺术特点出发,做到全日制、短期培训长短结合,注重“技能教室”建设,建设瑶族长号训练室、瑶族长号演示大厅。项目引导组建凌云蓝靛瑶长号文艺协会,建立了女子长号队打破长号沿革男性化的格局,举办长号文艺表演赛并融入靛瑶铜鼓舞等其他民族文艺形式,大力培植长号文艺;通过项目建设,学校的专业教学和实训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民族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全日制招生翻了一番,办学规模持续扩大。该校还充分利用项目优质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全日制学历培训与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使长号的传承教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

五、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在实施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还存在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能力不强、民族特色品牌不响亮、民族文化吸引力不够、专业师资缺乏、专业设置不合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加快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必须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机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跨界工程,需要政府、行业、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14]。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需要政策的支持、经费的投入和行业的协调配合。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相关的制度,制定相应的政策,督促企业、行业履行协作职责,确保责任落地[15]。首先,要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持续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等专项工作,持续深化基地建设,持续增加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增加专项经费投入,持续深入开展民族文化保护、文化产业开发等相关专业建设和相关课题研究。其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职业学校与各级政府部门或民间机构的合作机制,整合职业学校和民族区域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与共享。第三,进一步协调学校与社会及行业企业的关系。成立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学校与行业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16]。最后,要健全职业学校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合作机制。建立企业经营实体,面向市场推出学校开发设计的民族文化产品。同时,政府应对相关的民族文化企业给予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助推其不断发展。

二是创新师资建设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第一,加强民族文化师资订单培养。利用广西中职师资培养计划,相应的增加专项招生指标,订单培养民族文化师资。第二,储备民间艺人师资。找寻民间文化艺人,建立资源库;给予民间艺人师资一定制度性认可等。第三,选派教师到民族文化产业单位挂职锻炼,建立民族文化师资的内生机制。

三是建设民族文化传承精品专业,打好民族文化的特色品牌。第一,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精品专业。职业学校需要建立以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的高水平民族文化传承精品专业,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进一步增强整体办学实力。第二,让民族文化特色品牌“亮”起来。“民族”特色是职业学校的最大亮点。职业学校由外延到内涵,要不断突出发展民族特色,着力打造民族特色品牌,让民族特色品牌能够“亮”起来。第三,坚持需求导向,深化产学合作。职业学校要关注民族产业的动态,以产学研结合及时把握需求,同时解决职业学校在民族文化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建设、实习实训等问题。

四是营造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良好的环境与氛围。首先,广西各级政府及教育、文化等机构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宣传力度,选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典型先进人物,在社会上树立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的良好风气。其次,职业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促使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界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底蕴,形成全员参与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环境[17]。同时,既要重视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特色专业的建设,也要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民族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参 考 文 献

[1]孟凡华,陈衍. 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J]. 职业技术教育,2013(24):48-50.

[2]何一成,陳恢军. 西部地区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着力点:民族文化[J]. 贵州民族研究,2015(4):202-206.

[3]黎卫. 论高职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与使命[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4):100-103.

[4]倪梦.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消解与建构[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7-51.

[5]曹荣军,孙继红. 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研究[J]. 教育评论,2015(3):134-136.

[6][12]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EB/OL].[2013-05-15].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306/152888.html.

[7][9]吴婷婷,张栋科,史玉丁. 民族文化融入渝东南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2015(9):34-37.

[8]张雪梅. 民族地区高校民间文化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J]. 凯里学院学报,2011(4):151-155.

[10]王佩.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人才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2013(2):9-12.

[11]逯长春.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价值、课程与模式[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90-93.

[13]王屹,李春春.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1.119.301.414.

[14]韦舟. 打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5):17-18.

[15][17]何惠. 关于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J]. 广西教育,2014(4):44-46.

[16]曾天山. 教育肩负传承创新引领文化历史使命[N]. 中国教育报,2011-11-23(7).

猜你喜欢
广西民族职业
MINORITY REPORT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传承 民族 文化
关于马术职业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