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俊
摘要:高职教育需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地实现大量高质量人才的输出。着重从各国保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入手,详细分析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更加明确高职教育应服务于本行业、服务于区域经济。提出应从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形成高效率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真正实现高职教育高效服务于社会经济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对策
一、国内外保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策略
自1999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也从各方面加以明确,进而保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要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作用,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定位是为国家进行技术技能积累。
国外高职教育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人才开发、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职业培训体系开发以及终身化教育等领域。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劳动就业及产业结构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均从国家经济战略和制度上谋划高职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2009年,英国就业和技能工作委员会就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技能、就业和经济发展政策间的联系。2010年,澳大利亚议会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培训提出了要求,将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人才资源开发战备。这两个国家的具体战略目标都是强调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技能水平,提高社会生产率,增加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紧密关注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进行调整。欧洲各国在政府的层面建立教育质量保证框架体系;在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内加强教师和培训师的能力建设;加强关键能力开发,向培训者提供高质量且适应就业市场实际需求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与社会有关劳动部门和有关就业部门合作开发,使职业教育培训更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市场的需求。通过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框架体系,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
二、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评价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学交替三明治型”等国外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围绕促进就业、培养实践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合作为机制而形成的。高职教育培养过程是以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培养机制为基础,而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是以企业和实践为主,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英国是学生先做企业员工,再进校进行以企业技能培养为基础的学习。在西方各国的高职教育均以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围绕社会或企业行业的需求,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组织完成教学。
国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一般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来监控。如德国由企业、学校、工会和行业代表共同实施,英国由行业协会制定培训计划和标准,进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行业自律、行业保护职能的专业协会或专业团体在发达国家担当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责任。学校对教学质量负责,企业和社会专业团体等提供专业指导和知识更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是内外统一相互促进和约束的。评价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积极主动邀请企业界资深人士参与专业教育内容和质量监控的过程,既增强职业学院与企业和专业团体等沟通交流,又不断地重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基础,保证了产学合作的实效。
三、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当前,随着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内涵质量发展阶段,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对于高职教育人才的技术技能和素质要求有了较为系统的兼顾。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兼具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具体体现在“高素质”和“技术技能”两个层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应该是知识、技能传递和获得的过程,更应该是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的“高素质”上。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更新高职人才培养观念,坚持素质与技能并重的质量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探索与之相适应教学模式,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虽然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占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1%,但是目前比较落后的高职教育模式,无法有效地实现大量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输出。
四、从高职教育模式入手保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一概而论。高职教育应该直接源于市场,源于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是与市场相互促进互为利用的,高职教育是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具体行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的途径应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探索。使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建立起适应各自区域或相关行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目标是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通过分析比较目前国内外已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强调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协调;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办学理念上,高职院校应该有机地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调动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探寻一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之路。
高职教育的职前职后教育能够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建立市场导向、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机制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需求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当前高职教育的情况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高”与“职”的关系、培养什么类型的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等问题。高职与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是其职业性,是为特定的职业行业培养人才,因此,它的专业设置应该是职业型的。使高职院校建立起适应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还存在着诸多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比如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差距、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差距、师资条件和设施设备条件与教学需要的差距等,需要盡快解决这些差距,才能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承凤.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7).
[2]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09).
[3]张鸿雁.范式视角下高职教育研究的若干考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