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元
【关键词】 农村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32—01
一、农村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关注学困生心理健康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成因,依照学困生的心理反应及行为特征,对症下药,培养他们的健康学习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使学困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开发。
2. 满足学困生心理健康五大营养是其转化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曾說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困生需要五大心灵营养: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以生为本,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五大营养,需要肯定强心、自由护心、情感乐心、宽容养心、梦想系心,进而唤醒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
二、农村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学习中,只有奖励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奖励这一个导火线,让学生都参与到竞争中来,争取拿到奖励。奖励可以是颁发小奖状、小部分的物质奖励或者是一些纪念品,学生获奖时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发表自己的进步心得体会,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进步的。其他同学看到进步的同学拿了奖励,自己心里面肯定也想着争取下一次也要拿个进步奖,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2. 充分利用多媒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或者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知识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学生们,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看湖南卫视的《变形记》,这个节目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且经过教师的引导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 开设心理主题班会课和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主题班会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班会课的形式而设计的班级活动。它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方式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活动课上,教师可设计简单而有效的游戏让学困生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和发言,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以便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4. 多元评价是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要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自信心,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例如,学生在考试中只要有进步了,教师就可以说一些鼓励学生的话:“这次有进步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也能做得更好”;如果学生在考试中成绩下降,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不应该做错的题目,鼓励学生这次做错了没关系,下一次就不应该犯相同的低级错误。学生受到老师的鼓励,学习的劲头上来了,都努力地争取下一次做得更好,这样一来,学生慢慢地进步了,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5. 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对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奠定孩子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协调,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去教育孩子,指导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赏识自己的孩子,因为来自父母的信任会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消除孩子焦虑、困惑情绪;父母的赞赏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单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学校要了解学困生的家庭环境,针对他们的家庭情况给予指导。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