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英语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2017-05-18 20:51丁晓燕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8期
关键词:品格跨文化英语

丁晓燕,北京市龙潭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曾被评为崇文区优秀青年教师。多次在市区级教学基本功竞赛和教学设计大赛中获奖,主持了市级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在普通中学英语分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参与国家级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与教材案例研究”,并已结题;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在全国和市区级评比中获奖;参与编写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万能动词》以及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绘声绘色说英语》。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确定了英语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英语课程对于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应渗透于日常教学,贯彻在课堂内外。事实上,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实践,是一线英语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重要性

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对异域文化的尊重,也是外语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了解和理解异域文化首先是为了更好地交流沟通,更好地和谐共生。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观自己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通过中西对比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文化无处不在,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把培养学生文化品格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教学目标并贯穿教学,课堂渗透,课外指引。

英语教材是了解英语文化最好的载体,课文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显性抓手。教师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和欣赏异国文化,比较中外文化异同,提高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其中提供了很多相关话题可供参考。

例如在“Culture Relics”这一单元中,有对于俄罗斯琥珀屋的描述,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琥珀屋历经迁徙,得以保持原貌,那么我们国家在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方面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成功范例?是如何做到的?于是在Big Feng, the rescue一文中,学生读到了作家冯骥才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出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励学生也要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比袁隆平和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等中外著名人物的事迹,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很有裨益。具体的例子如“Women of Achievement”这一单元,介绍了包括宋庆龄、林巧稚、珍·古道尔(Jane Goodall)等国内外一系列有成就的女性,从女性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人生导向。于是教师设计了阅读后讨论,让学生比较林巧稚和动物研究专家珍·古道尔等杰出人物为科学所做的贡献。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鼓舞学生投身于为人类谋福祉的事业。

高中教材中的 Poets,Music,Paintings,Festivals,Stephen Hawkin,Canada,the United Kingdom,the Mekong River,the Olympics,Manners等篇目,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世界文化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异国建筑风格、历史人物、体育、风土人情等不同方面的细节,如了解餐桌礼仪和肢体语言,东西方不同国家的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以及和陌生人说话的距离等,让学生能用一种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关注文化差异。

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文化意识和品格的培养。以“Sightseeing in London”单元的第二篇小阅读为例,针对文中“She was thrilled by so many wonderful treasure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displayed in the museum”一句,教師提出了问题:Why was she thrilled(她为什么欣喜若狂)?提醒学生意识到,是因为她看到了大英博物馆里令人叹为观止的各国珍宝。这样逐渐引导学生能够欣赏他国文化,欣赏世界文化,更具国际视野。同时,文中还提到“She was proud when she saw Chinese pots”,此处可以设置问题:Why was she proud(她为什么感到自豪)?使学生们意识到:我们应该为自己国家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同时,在课堂设问和讨论环节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Do you want to visit London(你想去伦敦看看吗)?Why(为什么)?藉此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于异国文化的态度,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充分利用多元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网络时代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可从视、听、说、演各个方面培养学生文化品格,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除了教材和课外阅读英语经典作品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唱英文歌曲,观看英语综艺节目、名人演讲、体育赛事和影视节目来了解外国文化,增强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的能力。

以歌曲的应用为例,歌曲中歌词的精华是中学生吸取语言能量的“高级营养品”。2016年,美国的音乐人鲍勃·迪伦(Bob Dylan)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文化现象给语言教育者以巨大启示:歌曲是文学的一部分。正如鲍勃·迪伦所言:“莎士比亚的文字是为舞台而生的,是为言说而不仅仅是阅读。”教师可与学生共赏他的代表作Blowing in the wind等作品。此外,还有很多适合英文教学的歌曲,诸如That's why we go away,Defeated以及Because I love you等奥斯卡获奖歌曲,也是学习虚拟语气的很好素材。

用学生喜欢和关注的话题作为教学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针对高三学生的感谢信教学中,笔者就曾引用学生喜爱的篮球明星科比的感恩发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节选一些热点人物的Ted 演讲视频,作为鲜活的英语学习素材。

经典影视作品具有广阔的开采价值。如赏析西方经典影视作品《阿甘正传》《辛德勒的名单》等,对于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历史文化背景很有帮助。学生喜欢的作品《指环王1》也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其作者托尔金是古英语的资深研究者,教师可以将其作品中的想象力和经典语言范例引入课堂。而《功夫熊猫3》,在引导学生将中华文化精髓转化成简单英语表达方面,也是一部堪称经典的非常棒的作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朱诺》《鱼缸》等电影,则给学生展示了英美国家同龄人的成长经历,同时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语言学习情景与素材。

在影视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交流中的文化背景,比较不同文化的差异。例如最常见的英国人和陌生人的问候语“What a fine day!”,为什么原本是与英国气候有关的?英语中的“圣诞快乐”,为什么人们常常用“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在遇到这些语境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英美文化的内涵。又如,“Thank you”这句话在英语国家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还可以是对别人的夸奖或赞美做出的礼貌性回答,也可以是每一位乘客走下公交车时给司机的一声招呼。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师生在有张力的文字、美的画面、声音和色彩所创设的语境中分享彼此领悟到的意义,也是我们所提倡的阅读素养所在。

四、利用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加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是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于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开展课内外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要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更多使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英语文化,提高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一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设计为学生创设用英语做事情的机会。角色扮演、辩论等课堂活动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二教材“Sightseeing in London”单元的阅读课中,在读后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任务,要求学生借助课本,利用网络查询英文地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家人的伦敦之行设计一个三日游的行程,从而锻炼学生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是开展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在校园内开展设计英文海报、庆祝英美节日、排演英文剧、校园英文广播、英文歌曲大赛、外教进课堂等活动,给学生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现在全市中学生参与度很高的双语小导游志愿者服务活动和英语国际夏令营等活动,都为学生搭建了說英语、用英语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文化意识,提升英语交际能力。

三是鼓励学生将英语用于实际交流。当学生把课堂所学用于生活中的交流时,就有了更迫切的学习欲望。笔者的学生在“双语导游志愿活动”的总结中写道:“当一个徘徊在地铁站出口的外国游客把我当作救命稻草时,我很有成就感。当我帮外国人点餐,看到自己熟悉的小吃点心而不会翻译时,我很着急……”因此,在我们如火如荼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可以邀请留学生和外教参加,让学生担任解说员、小“大使”,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体会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五、教师要提高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把握

当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切可能的课内外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切身实践。全球化教学以及学科融合的方式已经使学校和学习更加开放;学生学习的知识情境或教学情境不再只有一副刻板的面孔,而是变得更加有趣、有美、有用;学校将变成随时随地提供人与人相互学习、相互支撑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素养,在行动中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以开放的教学观念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培养文化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品格跨文化英语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冬季暖男必备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