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云
1 比较策略的缘起和应用价值
学习策略的习得很早就引起教育学家的重視。美国心理学家梅耶首次在前人对知识分类的基础上,提出知识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其中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即有关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比较重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育,而往往忽略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所以学生在解决知识问题时暴露出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时感到困惑的地方。例如,有些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态度认真,如上课聚精会神,从不打盹,认真笔记、练习没少做等;珍惜时间,从不懈怠,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可考试检测从来就是使人大跌眼镜。这样的结果让教师惋惜、让家长焦急、让学生自己的信心一次次受挫。其实,这就与学生学习策略失当有关。因此,在高效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也就是如何运用一系列的有效的学习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掌握策略性知识及其构成、技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需求。
比较策略是策略性知识中一种重要的深加工策略,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让知识固化和内化。《辞海》对比较的定义是:“确定事物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处,便可以对事物作初步的分类。但只有在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才能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由此简而言之,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能够在“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之间架设桥梁。由于事物的联系性与差异性的普遍存在,可以说人类的思维总是不同程度地依赖比较而进行,只不过很多时候人们没有有意识地强调或强化比较的存在与意义。高中生物学作为科学课程,和别的科学类学科相比,具有知识点多、零散、易混等特点,所以有效利用比较策略教学,并让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善于运用不同途径进行概念、过程、知识的比较,可使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深入理解生理或实验过程发生的实质,牢固建立知识的内部联系,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知识。
最新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其中“学会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做到兼收并蓄,力争做到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就此而言,核心素养和之前的学科课程标准可谓一脉相承。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本课程理念第一点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生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在职业变更日益频繁的时代,光凭一次性学习而定终身是不可能的。也许将来学生从事的职业根本不是他所学习的专业、也可能他的职业需要不断的变换,因此任何人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茫茫职场生涯中稳坐钓鱼船。而要实现“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核心应当是学会学习。约翰·纽曼在《The Idea of University》中说,“教育令他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所以,无论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是课程标准,以及国外的教育观念,无不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策略。诚然,良好学习策略的习得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2 比较策略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应用
黑格尔曾说:“比较法是指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的认识方法。”“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石”,比较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通过比较策略的实施和学生的成功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通过对有关知识的概括、总结、分析和比较,可把学习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起到对比掌握、加深理解、系统巩固的作用。
比较,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从比较手段看可分为图示比较、列表比较、实物比较、语言直观比较等。高中生物学的必修和选修部分到处有可以比较的对象,下面侧重从比较材料的属性分析,展示如何通过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对照比较等方法开展学习。
2.1 对立比较
对立比较,是将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到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只要掌握其中一个,也就掌握了另一个。如演替类型的对立比较见表1。
【例1】 (2007·广东理基) 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 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 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解析:本题考查了两种类型群落演替的速度、结果、实例等,通过教学过程中或者学生平时进行对立比较,题目各项内容易作判断。
答案:D。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可进行对立比较的内容,如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可从前提条件、种群增长特点、K值的有无、曲线形成原因、增长速率曲线等角度展开比较。对DNA和RNA的比较,在复习时,教师可将学生从两者的全称、染色现象、分布、基本组成单位、所含碱基种类、所含五碳糖、空间结构、分类、产生途径、功能等方面一一比较,从而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效果。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可从细胞壁、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DNA结构特点、转录与翻译的时空特点、分裂方式、代谢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总结。另外,如物质跨膜的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种群的年龄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通过比较表的列出,各项内容的区别一目了然。
2.2 差异比较
差异比较,是寻找几种易混淆对象的差异,掌握其界限。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或过程、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如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见表2。
【例2】 图1中的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 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 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解析:考查真核生物的DNA复制和转录。甲图以DNA两条单链均为模板,而乙以一条链为模板,且产物是一条链,确定甲图表示DNA复制,乙图表示转录。转录不是半保留方式,且产物是单链RNA,A选项错误;真核细胞的DNA复制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及叶绿体中,B选项错误;DNA复制过程需要专门的解旋酶,转录时RNA聚合酶是复合酶,具有解旋的功能,不需要专门的解旋酶,C选项错误;一个细胞周期DNA只复制一次,但要进行大量的蛋白质合成,转录在G1期和G2期都可发生,D选项正确。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对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列表比较,学生再结合图示的区别则不难作出选择。
答案:D。
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极易混淆的概念、过程等,通过列表比较、坐标图比较等多种途径,学生的总结能力会得以提升,求异思维能力显著提高,最终实现在面对相关试题时淡定從容、应答如流。如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可从化学成分、浓度、配制方法、使用条件、验证对象、反应现象等进行全方位比较,这样学生不仅熟知两种试剂的区别,实际上两类重要化合物的检验方法和过程也得以明了。另外,关于糖类、脂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菊花组织培养与月季花药的组织培养、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无子果实的形成、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艾弗里实验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神经递质与激素和酶,以及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癌变等,很多都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是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恰恰它们还是学生容易混淆或忽略的知识点,所以,它们都是差异比较的具体材料。
2.3 对照比较
对照比较,是将不同类别的若干材料同时并列,进行对应比较,以把握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便于新知识的掌握。如几种种间关系举例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