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
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可见想要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就需要老师了解学生的差异,对每位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估,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老师因材施教时要根据每位学生自身的知识、学习兴趣、潜力等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笔者根据对因材施教理念下分类教育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求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一、“倒三角”,了解差异
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类教育是建立在老师充分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的。如果老师对学生了解甚微,不了解学生的差异,根本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但是我们知道老师会同时教很多学生,如果想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差异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平时老师进行备课、批改作业、查阅资料等等会花费很多时间,这种情况下老师如何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差异呢?笔者认为“倒三角”式的方式可以帮助老师在课堂上快速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我在给学生们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时,先向同学们整体介绍了判定定理的基本知识,我先告訴学生们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只要它们满足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中的任意一条则证明两条直线是平行关系。之后我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们出了几道练习题让同学们进行判定。我让学生们回答如何证明下面两条直线平行,学生们回答:“如果∠1+∠4=180°或∠2=∠4或∠2=∠3则证明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看到学生对判定定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又为学们出了几道比较难辨别的题型,让学生们进行抢答,以巩固他们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在学生的回答中结合他们各自的反应,判断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既加深了学生对判定定理的认识和运用,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倒三角”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巩固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了解,还让老师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差异,从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二、“一对一”,对症下药
分类教育强调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学生自身的潜力等,而分类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则是进行“一对一”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一对一”不单单是老师对学生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一对一。通过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短板进行针对性指导,切实做到对症下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在讲解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有一部分学生的理解力较差,对用文字描述的问题理解的不是特别好,于是我就针对这部分学生配备了一些擅长解这种问题的学生,让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并且有时我会根据每组的具体情况为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一对一”教育,是我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差异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正是这种直接的因材施教方式弥补了许多学生在解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劣势,并且这种方式不仅弥补了他们这项劣势,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益。
“一对一”教学在充分了解学生不足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短板对症下药,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劣势方面进行重点击破,最终让学生在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全方位”,促进发展
老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学要注意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切不可只注重对学生某一方面的提升也不可仅从试卷成绩判断学生的优劣。老师在评价及教育学生时应该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及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我在为学生们讲解人教版九年级课本中的《三视图》这一节内容时,发现有一位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非常的差,让他画四棱柱的三视图时他只能画出最简单的摆放图形如图一,而对于图二这种稍微变换一种方式摆放的棱柱体他就需要思考很长时间才能够画出。但是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都非常优秀,尤其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组时在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做题速度非常快,并且在他擅长的领域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对于这种学生,我对他们的评价既不限于他擅长的方面也不限于他们的短板,我会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指导。就像对这位学生一样,我知道他的劣势是三视图,所以我会根据他的特点为他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然后逐渐加大难度,供他在课下补习,从而弥补他的劣势,而对于他擅长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也会经常督促他进行练习。通过对这位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评价和指导,他在三视图这方面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了,另外也提升了他的强势部分。
现代教育已经不是一锤定音的方式了,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朝着多元化全方位方向发展。
分类教育是对因材施教的补充和发展,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智力、兴趣、潜力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掌握好这种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