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刚
【摘要】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于妊娠期的疾病,由于身体的不适以及对疾病的恐惧感,夹杂着对未出生胎儿健康状况的担心,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焦虑和抑郁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成为了医师和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临床工作中,可采用各种护理干预方法,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改善,以减少病患心理问题,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心理问题; 护理干预; 进展
doi:10.14033/j.cnki.cfmr.2017.9.0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152-02
妊娠是大多数女性生命中较为重大的事件,而妊娠期糖尿病是常见于妊娠期的一种严重疾病。由于症状比较严重,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因此被受到了广泛关注[1]。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心理问题,影响母儿健康,同时不利于治疗顺利进行。因此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针对性干预,并且总结护理干预进展对该病临床护理的发展有利,现综述如下。
1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
1.1 焦虑
焦虑情绪是常见负面心理情绪,住院患者普遍会存在焦虑情绪,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2-3]。有研究显示,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严重的疾病后果严重,患者不适感严重,因此会导致患者广泛而持续的焦虑发作,以不安、恐慌为主要症状[4]。这种情况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也表现非常明显[5]。首先,妊娠期糖尿病为一种较为危险的疾病,容易造成患者担心自身状况,而产生焦虑,并且时常考虑到是否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加之来自家庭的压力,焦虑程度较一般疾病更甚[6]。而焦虑也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焦虑情绪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在许园姣等[7]的研究中,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220例纳入研究,并选取182例没有焦虑症的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中显示,焦虑情绪对分娩的影响较为严重,两组分娩方式差距较大,焦虑组产妇有明显更高的剖宫产率,并且患者2 h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明显的升高,充分说明了焦虑症的危害。而正常的孕妇在妊娠期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焦虑情绪,但邓银辉[8]的研究中采用了对照观察的方式,对正常孕妇和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了对比,结果中显示,孕中晚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高,因此说明了焦虑确实属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
1.2 抑郁
抑郁是一种复杂的负面情绪,程度不一,威胁较大,轻度抑郁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较小,而严重的抑郁对患者的治疗有较大的影响,并且抑郁情绪的持续时间长,难以排解,因此属于难以处理的心理问题[9-10]。抑郁现象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存在目前已经被许多报道证实,用于测定患者抑郁程度一般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国内研究人员刘志茹等[11]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中显示,孕妇焦虑发生率高达43.15%,而抑郁也达到了29.38%,虽然焦虑发生率更高,但并不能否认抑郁也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抑郁也可能对患者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首先抑郁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和心率均较非抑郁患者更高。并且由于长期抑郁,妊娠结局也会不良,可能与产妇心理影响到了代谢功能有关。
2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研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相关因素十分重要,其可帮助干预手段更加具有针对性。目前的研究结果表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最为直接的原因为疾病产生的不良心理应激。另外,有研究人员认为年龄与焦虑与抑郁的产生有关,年龄越大的产妇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同时消极的生活事件以及个人对疾病的观点也可能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12]。妊娠和糖尿病均会引起机体变化,由此而导致的生长激素、激素水平失衡、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分泌也会受到影响,对患者生理功能产生嚴重的影响,此时患者由于身体不适,从而产生了焦虑和抑郁情绪[13]。而妊娠期糖尿病的检查结果也可能对患者心态带来影响,确诊后一段时间内,患者的情绪变化最大,从确诊前的忐忑不安到确诊后的恐慌、担心,心理压力过大时,很可能导致了焦虑和抑郁的发生,同时患者也可能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3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3.1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护理干预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最能解决患者心理问题的护理方法之一[14]。其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应用也十分广泛。前文所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和抑郁,而对其发生原因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是心理护理的第一步,后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心理护理方案,对于不良情绪比较严重的患者应以专业心理医生,采取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可通过对患者的行为和信念改变患者的认知,从而消除不良的情绪,也是护理干预中常用的一种干预方法。徐桂明[15]对93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情绪特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且将其分为两组进行观察,结果中显示,进行有针对性心理干预的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了心理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作用。
3.2 运动干预
积极而适宜的运动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是有利的,运动可调节患者身心,并且有氧运动可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调节内分泌,对糖尿病起到显著作用。同时有效而适量的运动可增强患者自信心,持续的锻炼对整体的康复干预十分有利[16]。国内研究人员林艳玲等[17]对心理护理联合运动疗法的效果进行了观察,他们选取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336例,采用对照研究的方式,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联合运动疗法,而对照组仅采取心理干预,虽然两组均收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但采用运动疗法的观察组焦虑与抑郁状况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证实了运动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中的有效作用。
3.3 健康教育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很大部分来源于个人因素,甚至健康习惯导致疾病发生,从而影响患者心理,因此在护理干预中,通过向患者传授疾病方面的知識,提高患者认知,同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对患者康复是十分有利的。健康教育一般分为两种形式,集体健康教育模式和一对一健康教育模式,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集体健康教育模式执行效率高,工作量小,并且普及度广。而一对一健康教育则更加详细,并且可在过程中为患者解惑,针对性讲解患者不理解的地方,因此收效可能更好[18-19]。目前的研究均肯定了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中的重要作用,可有效的改善产妇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3.4 其他干预方法
护理干预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手段,除了上述主要方法外,还可使用许多其他方法收到干预效果。如环境干预、音乐干预以及药物使用等。舒适的环境可大幅度改善患者的主观感受,并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人处在相对舒适的环境,心情也会有所好转,因此对焦虑和抑郁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是有效的。而悠扬舒缓的音乐也有利于患者放松,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并且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20]。
总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和抑郁,而两者均由综合性因素导致。两种不良情绪可能同时存在,并且均对母儿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主要方法为抓住患者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并且围绕患者自身问题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认知,鼓励患者在医师的监护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并且也可从环境入手,对心情进行改善,以获得较好的干预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周东利,曲辰.心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8):176-177.
[2]张秀民,侯雪晶.心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84-86.
[3]丁海燕,安晨凤,孙超,等.产前焦虑抑郁情绪对产科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1):28-31.
[4]周灵,李丽.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6,37(7):910-911.
[5]宋丽.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治疗作用[J].山东医药,2013,53(29):64-66.
[6]孙红霞,张菊苏,胡世杰,等.双C疗法联合心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1):126-127.
[7]许园姣,吴志军,黄秀霞,等.焦虑情绪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影响[J].现代医院,2015,15(10):74-75.
[8]邓银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5):187-188,190.
[9]杨波,雷明.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国医药,2014,9(5):756-758.
[10]龚世丽.产前焦虑抑郁情绪对产科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23(20):9-10.
[11]刘志茹,郭欣,高海红,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及抑郁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刊,2013,48(4):60-62.
[12]王晓阳,杨丽霞.PBL式健康教育及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1):148-150.
[13] Shek N W M,Ngai C S W,Lee C P,et al.Lifestyle modific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ese women who had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A randomized interventional trial[J].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4,289(2):319-327.
[14]吴佳秋.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2):1845-1847.
[15]徐桂民.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特征及心理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18-20.
[16]胡艳粉,李领侠,张莹,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我国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围生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143-150.
[17]林艳玲,杨文莉,李萍华,等.心理护理联合运动疗法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72-273.
[18] Collares C V A,Evangelista A F,Xavier D J,et al.Transcriptome meta-analysis of peripheral lymphomononuclear cells indicates that gestational diabetes is closer to type 1 diabetes than to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13,40(9):5351-5358.
[19] Umberto Morbiducci,Giacomo Di Benedetto,Laura Gaetano,et al.Predicting the metabolic condition after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from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curves shape[J].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4,42(5):1112-1120.
[20] Ikenoue S,Miyakoshi K,Saisho Y,et al.Clinical impact of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by the new consensus criteria:Two year experience in a single institution in Japan[J].Endocrine Journal,2014,61(4):353-358.
(收稿日期:2016-11-03)
王世刚
【摘要】 目的:对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7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治疗,根据介入时机,分为研究组39例(早期介入)和对照组39例(晚期介入)。观察对比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与康复治疗后2、4、6周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7.68±2.70)分、4周NIHSS评分(7.04±2.59)分、6周NIHSS评分(6.07±2.52)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2周MBI评分(46.35±13.22)分、4周MBI评分(55.86±13.59)分、6周MBI评分(59.77±14.73)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周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60.12±6.2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早期介入康复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生活质量也有较大的改善。
【关键词】 早期介入; 晚期介入; 康复治疗; 脑梗死偏瘫
doi:10.14033/j.cnki.cfmr.2017.9.09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163-02
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快,发病急,致残率与死亡率均较高,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出现停止或减少[1],导致血管供血区脑组织处在缺氧、缺血状态,使患者出现脑组织软化、坏死,脑梗死患者常伴偏瘫[2],本次主要是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4年4月-2016年4月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介入时机情况,分为两组,每组39例。39例研究组患者中,男与女的比例为25∶14,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49岁,平均(63.62±3.27)岁;左侧偏瘫23例、右侧偏瘫16例。3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与女的比例为26∶13,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50岁,平均(64.71±3.47)岁;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17例。研究组与对照组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改善循环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内科对症治疗,对患者进行脑功能评定,制定合理的康复治疗措施。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内科对症治疗14 d内给予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内科对症治疗30 d后给予晚期介入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主要内容包括:(1)物理疗法。对患者脑部使用多功能超声扫描脑部治疗仪进行超声波治疗,对患者患肢使用磁刺激仪进行不同频率刺激。(2)作业疗法。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对患者进行合适的康复作业,针对性利用患侧肢体残存功能及器具辅助进行自理能力训练。(3)针灸、推拿康复治疗。采用传统中医理论,给予患者头皮运动功能区针灸治疗,针刺治疗躯体穴位,按摩患肢、躯干、头部等相关穴位。(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洗脸、刷牙等运动,对患者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对平衡功能、眼手协调功能进行有效增强,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每次20 min,每天1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6周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研究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总分为42分,得分越低越好。
采用改良后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以100分为总分,得分越高越好。
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以100分为总分,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能力以及躯体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6周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0.12±6.29)分,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患者治疗后常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3],运动功能较差,偏瘫是脑梗死常见后遗症,患者出现偏瘫后,患肢自主控制能力与肌力下降,改变患者肌肉张力[4],运动能力受限,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对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能促进侧脑半球功能重组、代偿[5],建立神经突触和轴触的联系,促进患者神经侧支循环[6],通过应用患者残余功能,使患者整体功能水平得到提高;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患者残疾程度,对患者脑梗死面积有减少作用[7],针对患者神经功能有较强的改善作用,患者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及功能恢复明显比晚期介入治疗更有优势;早期介入的基本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并发症发生,在发现疾病的情况下,能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改善功能,选择合适的时机[8],能增加治愈的成功率,所以,在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应该选择时机,本研究可以看出,早期康復介入治疗对患者恢复的效果更佳,明显比晚期疗效更好,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通过有效的训练手段,帮助患者提高机体功能是研究的重点。
治疗后2、4、6周NIHSS评分分别为(7.68±2.70)、(7.04±2.59)、(6.07±2.52)分;治疗后2、4、6周MBI评分分别为(46.35±13.22)、(55.86±13.59)、(59.77±14.73)分,均比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生活质量评分数据相差不大(P>0.05),研究组治疗6周后生活质量评分达到了(60.12±6.29)分,明显比对照组治疗6周后(52.07±5.20)分更高(P<0.05)。根据韦玉鲁[9]的研究结果可知,治疗6周后NIHSS评分为(6.1±2.6)分、MBI评分为(59.8±14.8)分,研究结果与本文相似。
总而言之,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使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改善作用,对日常生活能力有提高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志武,温德树,李次发,等.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程度与NIHSS、ESRS分值相關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0):48-49.
[2]王晓莉.早期针灸及体疗康复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6,32(6):42-43.
[3]陈杰.聚集超声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活动能力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16,33(2):135-136.
[4] Chu H X,Kim H A,Lee S,et al.Immune cell infiltration in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Comparison with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J].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2014,34(3):450-459.
[5]赵丽梅.脑梗死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在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299-300.
[6]张海.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分析[EB/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8):73-74.
[7]苏华.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8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6):85-86.
[8]李坤彬,姚先丽,孙平鸽,等.全身康复机器人结合针刺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5):514-516.
[9]韦玉鲁.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梗死偏瘫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8):2112-2114.
(收稿日期:201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