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奎娟
运动防护与体育保健专业的比较研究
胡奎娟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系,广东广州510633)
运动防护专业,作为国家教育部认可的新专业,设立仅有一年的时间,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它的认识都还停留在较浅层次上.笔者将运动防护与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理念、核心课程、可获取的相关职业证书、就业岗位及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以利于运动防护专业的健康发展.
运动防护;体育保健;比较研究
2015年运动防护专业作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已确定,但是由于运动防护专业设置的时间较短,导致教育部门、学校和用人单位对该专业认识上的不统一,易造成对运动防护和体育保健专业在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混淆[1].通过对运动防护与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理念、核心课程、可获取的相关职业证书及就业岗位及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和揭示两专业的内在联系和差别,为运动防护专业的健康发展尽绵薄之力.
运动防护(Athletic Training/Athletic Therapy)是运动损伤的预防、急救、处置与康复训练的总称.萌芽于古罗马时期,服务内容主要是帮助运动者进行体能训练使其达到更好的运动表现.国外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办,20世纪90年代末学科体系成熟,国内目前尚处于初建[2].在国际上有世界运动防护总会(World Federation of Athletic Training&Therapy),国内设有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运动防护专科委员会. 2014年4月,体育行业新增“运动防护师”将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这是体育行业继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研究人员之后第一个拟列入专业技术人员序列的职业资格[3].运动防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懂体能训练、以运动防护为特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将具有运动损伤预防、伤病现场急救、伤病康复及运动指导、保健按摩等职业能力,成为面向体育及相关行业从事健康促进、运动能力提升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运动防护专业的培养理念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运动队、体育俱乐部、学校等单位从事运动伤害防护、体能训练等教学和研究工作.
体育保健(Sports Health Care),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的一门学科.体育保健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有理论基础的学科是从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80年代末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置的专业,它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专业.体育保健专业立足于运动康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保健养生、运动康复、中医传统疗法等相关知识,具备按摩推拿技术、中医传统疗法、运动康复技术、康复功能评定、特殊人群康复,能从事体育保健、运动康复等工作的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立足保健康复行业的技术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4-5].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理念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社区、医院等指导全民健身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从两专业概念及培养理念上比较,运动防护在培养理念上更具有自身特色,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体现伤病预防的理念及体能康复训练的特色,这无疑给以后将开设本专业的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运动防护专业核心课程参考国际成熟的运动防护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内容,依循美国运动防护教育评鉴委员会的课程纲要规范并融合中医传统疗法的课程,真正体现了中西方康复理念的融合;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面向市场、面向技术、打造品牌,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准体育保健在本地区和体育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6].研究参考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防护和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其核心课程进行对比研究(见表1).
从两专业相关核心课程和分配的课时对比来看,再一次体现了两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差别.体育保健专业在康复技术方面划分更细,相关的康复、推拿技术和中医传统疗法等课时也更多,其中特殊人群康复是针对现在社会是急需的老年人、青少年、孕妇产前产后等人群设置的康复课程,同时在按摩推拿技术和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等课程中兼顾了初级和中级保健按摩师的考证内容;运动防护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则更多的体现了“防护(预防)”和“体能训练”的特色,相关的运动防护、运动机能评定与处方及体能训练等课时更多,其中运动机能评定与处方I、体能训练I主要针对的是大众人群的健身制定的机能评定方法、运动处方和体能训练方法,而运动机能评定与出发II、体能训练II是针对专业运动员制定的机能评定方法、运动处方和体能训练方法,并同时在相关课程中也兼顾了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考证和美国私人健身教练考证内容,运动疗法等课程中也体现出中国特色的传统疗法等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对既懂运动又会康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
(2)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标准,更是大学生增加自身竞争力的筹码.目前国内运动防护专业人才非常缺乏,要突破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迎合国际化的挑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必须在理顺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对国外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运动防护专业的学生须考取红十字会救护员资格证书和运动防护师资格证书[7].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开始计划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初级健身教练的证书和美国国家体能协会认证(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NSCA)的私人健身教练(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CPT)的证书作为选考,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体育保健专业必须考取初级、中级保健按摩师证书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公共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等证书对其后续职业深造提供帮助.研究参考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防护和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其可以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对比(见表2).
获取相关的职业证书前必须在修完相应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参加考证,这样以职业资格认证为标准考核教学效果(见表2).例如考取运动防护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必须要获得相关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学分证明以适应新专业国际化能力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杜绝没有系统学习参加短期培训就可以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乱象,这样更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的模式.
表1运动防护与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比较
表2运动防护与体育保健专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比较
近年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就业市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差异性需求逐渐增高.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转向强调大健康产业,医体结合成为主旋律,从工作岗位和工作领域发展方面更应细化.运动防护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是运动防护师、体能教练、健身教练等,工作领域是在竞技体育的运动队、体育医院、社区医院、大众健身俱乐部或会所、运动防护工作室等(见表3),其中运动防护师岗位主要立足于服务专业运动队,为竞技体育运动保驾护航.体育保健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是运动健康指导师(Exercise Physiologist)、保健按摩师、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等,工作领域是在各级国民体质监测机构、大众养生保健机构或运动康复工作室等,其中运动健康指导师(国家体育总局新职业申报中)也将引进国际职业标准与国际对接,为群众体育运动保驾护航.
表3运动防护与体育保健专业在就业岗位和工作领域比较
由于运动防护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与体育保健专业相比,运动防护专业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
(1)运动防护专业目前全国只有一所院校开设,至今尚无一套全国统编的系列教材.2014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已经立项《全国高等体育职业院校运动防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研制、课程模块化内容开发及教材规划工作》,随着该课题的研究和完成,这个问题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解决.
(2)相关专业师资匮乏.运动防护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缺乏相关背景专业的教师是困扰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国内既懂康复,又懂得运动相关知识的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8].目前可以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模式进行解决,学校委派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或通过引进境外专家并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和技术骨干一起组建运动防护双师型教学团队,以及吸引国外相关专业的人才等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继续专业学习深造的渠道窄.运动防护和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和源泉.根据毕业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特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可以选择继续学习的途径有自学、求学两种.运动防护专业的学生通过自学提高英语水平可以申请境外大学运动防护专业的本科教育平台,目前运动防护专业在高本对接方面还没有贯通;而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专升本、自学考试、网络远程教育等相关途径,获得高层级的教育机会,更高层级的专业有:运动人体科学、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针灸推拿学专业等.
(4)新职业标准的缺乏.运动伤害防护师职业刚通过评审,社会需求已经涌现,社会急需既懂体能训练、又以运动防护为特长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希望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能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运动防护师从业标准,以促进运动防护专业学生的就业准入.
通过对运动防护和体育保健两专业多方面的比较,笔者认为运动防护和体育保健是两个有差异的专业,各自有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所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岗位和工作领域发展方向等,两专业的同时开办不应混同和相互替代.运动防护专业属于新兴专业,无论在培养理念还是核心课程上都体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对于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于现阶段运动防护专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需重点解决教材体系不完善、高水平专业师资缺乏、学生继续专业深造、职业标准的制定和就业准入等问题.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EB/OL].(2015-10-26)[2016-01-12].http://gaokao.chsi.com.cn/gkxx/zcdh/201511/20151109/1509286061. html.
[2]Prentice W E.Arnheim’s principales of athletic training:A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M].New York:McGraw-Hill Humanities:1-94.
[3]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运动防护师”顺利通过新职业评审,将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EB/OL].(2014-04-24)[2016-01-21].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23/n35664/n2348334/5284072.html.
[4]肖冰,崔明.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系所合一,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9):6-8.
[5]李明浩.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与探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3):160-161.
[6]付德荣,李豪杰,涂文坚,等.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防护专业创立及课程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3(2):4-6.
[7]孙晓静.试论国际化背景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60-62.
[8]刘春雨,韩小燕.运动康复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对比与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5):69-7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thletic Training and Sports Health Care
HU Kui-juan
(Sports health care system,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Guangzhou 510633,Guangdong,China)
Athletic training,as one of recognized majors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as only been established for one year and is not well understood by schools and the general public.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around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2 majors,i.e.,athletic training and sports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uch as educational ideology,core curriculums,attainable occupational certificates,employing post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o as to find out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and to facilita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thletic training;sports health care;comparative study
G812.6%
A%%%
1007-5348(2017)03-0091-04
(责任编辑:欧恺)
2016-11-18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2014年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研究项目(2014B111).
胡奎娟(1982-),女,山东菏泽人,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