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华
·中医护理·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冠心病胸闷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姜美华
目的:研究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及护理干预对冠心病胸闷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两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法可改善冠心病胸闷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用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实用性强。
穴位贴敷;冠心病;胸闷;护理干预;疗效
冠心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多发病,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导致的[1]。胸闷气短是冠心病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再加上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一旦胸闷气短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排解,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全身乏力、心绞痛等[2]。常规治疗主要是针对冠心病,不能及时改善胸闷气短的症状,因此中医被引入到该病的治疗中。中医穴位外治法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肌表、穴位作用于经络、气血以及脏腑,由外至内,祛除疾患,效果良好[3]。此外,研究表明,在中医穴位贴敷疗法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更好[4]。鉴于此,我院将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联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胸闷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将102例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57~78岁,平均(62.51±2.44)岁;平均病程(2.07±0.38)年。观察组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55~79岁,平均(63.27±2.31)岁;平均病程(2.31±0.27)年。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此外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措施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国药准字H41020914)和氯吡格雷75 mg(国药准字H20123115),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则在口服药物的同时进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分别选取心俞、内关、膻中、厥阴俞、心平、巨阙等穴,前3个穴为一组,后3个穴位为一组,在进行皮肤消毒并脱去表面皮脂后,将制好的药膏涂上,先用塑料薄膜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次只采用一组穴位,48 h后再换另一组。
1.2.2 护理措施 (1)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的脉搏、血压、体温和神智,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2)环境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和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室内通风和光线充足,减少强光照射,控制病房探访人数。(3)心理护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时排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给予患者细致和耐心的关怀;认真倾听并积极解答患者的问题,与患者建立友好关系,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4)冠心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以及治疗方法和治疗后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5)饮食和行为指导。在病情好转后嘱患者适当进食一些蔬菜和水果,对腹部进行必要的按摩,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禁止患者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督促患者早睡早起,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6)运动护理。在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少量的有氧运动,告知患者进行早期下床活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和运动量。
1.3 观察指标[5]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自述无或偶尔出现胸闷气短的现象;有效:静息心电图显示ST段恢复或T波倒置变浅或T波平坦转为直立状态,患者自述较常出现胸闷气短的现象;无效:心电图检查没有任何变化,患者自述胸闷气短现象无改善。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冠心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冠心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经血、尿、大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变化。
冠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类疾病,中医认为这是胸痹。而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透皮给药系统,能随时间的推移进行一定剂量的给药,在保持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避免药物对胃肠道以及肝脏的影响[6]。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中药穴位敷贴疗法,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提示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胸闷的效果更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这是因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不仅可以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也能通过穴位针灸将药物更深层次地送至心血管。此次药膏是由多种中药融合而成,各有不同的药效,其中黄芪、葛根益气升阳,沉香理气行血,而丹参、水蛭活血化瘀,麝香、冰片芳香开窍,不同药物的融合,相辅相成,不仅能最大程度的益气行血,还能化瘀开窍;此外各个穴位的选择也是直接通心络,止心痛,对冠心病疗效较好,间接使胸闷现象得到改善[7-9]。且两组患者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并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胸闷气短作为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必要的护理也是极为重要的。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除了常规护理外,还增加了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以及生活指导等,从多方面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10-13]。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法对冠心病胸闷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且用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实用性强。
[1] 柏 琳,任玉兰,陈 琳,等.近20年来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3):646-649.
[2] 王云振,孙艳玲.胸痹贴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10):2176-2178.
[3] 靳宏光,齐 锋,姜丽红,等.基于痰瘀伏邪理论评价穴位敷贴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212-213.
[4] 朱筱莲.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3,10(1):60-61.
[5] 李 颖,李雯斌,黄 桢,等.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4):352-353.
[6] 李 娟,牛静虎,马 振,等.冠通贴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0):1895-1896.
[7] 尚 坤,于清华,石 光,等.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6例[J].吉林中医药,2014,34(5):519-522.
[8] 王作顺,戴永娜,刘 明,等.“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120例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4,31(4):203-206.
[9] 罗 玫,王彩霞,杨雨竹,等.穴位贴敷治疗阳虚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158-160.
[10]封亚丽,苗华为,段慧杰,等.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8):77-78.
[11]张宇霞,黎 明,张元贵,等.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9):88-91.
[12]李雪梅,常军英,王 勇,等.心脉疏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2):155-156.
[13]苏 琳.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1):91-92.
(本文编辑 陈景景)
226100 海门市 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心内科
姜美华:女,本科,主管护师
2016-11-10)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