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影响因素分析及招生名额动态测算方法

2017-05-17 07:47李宁张仰森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2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李宁+张仰森

摘要:调研了二级学院研究生名额分配的常见方法,对影响研究生招生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研究生招生名额动态测算方法,该方法综合考量了招生总数、教师科研能力、研究生培养绩效等方面,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经试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本项研究有助于合理分配研究生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促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

关键词:招生名额分配;研究生管理;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58-03

一、基层单位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体现着一流学科的建设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导师队伍、教学和实验条件、管理制度、培养方案、新生质量等等[1],其中,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个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一位导师究竟能够指导几位学生?在导师中合理地分配研究生招生名额,关乎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毋庸置疑,研究生是宝贵的科研资源,是完成导师科研课题的重要力量。有研究统计,某校70%的SCI检索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研究生[2]。在今天研究生招生规模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多数导师都希望尽可能多地招收学生,造成研究生名额供不应求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学科水平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壮大,进入导师行列的教师人数不断增长,加剧了这个矛盾。另外,我们必须承认,各位导师的情况千差万别,合格的导师、适合的课题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条件,这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共识[3]。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测算出每位导师最适合的指导人数,实现研究生资源的按需分配[4]。大部分高校会根据学科规模和学科发展布局把招生指标分配到学院或学科点这些基层单位。而在学院一级,不同的单位对于研究生名额的分配会有不同的办法。有的根据职称,有的根据科研业绩[3],有的根据在研项目,有的根据学生报名情况,还有的进行专家评估[5]。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如果根据职称分配,职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某个阶段的学术能力,但是这种论资排辈的做法往往照顾了哪些已经评上了职称而不思进取的教师,而大多数年轻的教师,虽然他们的职称往往不高,但是一些人科研能力很强,却很难分到学生。如果根据科研业绩分配,则严重依赖现行的一般科研考核指标,而这些指标并不一定适合用于研究生名额分配。例如对于研究生培养而言,应更多地侧重科研经费和项目级别而非论文;再者,以往的科研业绩并不代表未来的科研任务,那些新获得科研项目的老师其实更需要研究生资源。如果单纯按照在研的项目情况分配,虽然可能考虑了新获得的项目,但是不能全面反映教师的学术水平。如果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分配,虽然名声在外的导师可能能招来好学生,实则较为盲目,因为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一些学生跟随某位导师的原因是仅希望课题能容易一点。如果根据专家评估结果来分配,虽然可以期待结果会比较客觀、合理,但是仍然难免受到人情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到研究生招生名额的自动分配算法,但是缺少对影响因素的客观分析,实用性不强[6-7],总之,这些方法都不十分理想。招生名额分配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轻则会在教师中产生矛盾,重则影响科研项目的进展,阻碍学科的发展。本文尝试在学院的层面上,对影响研究生导师招生的因素加以分析,以期找到一个较为客观的、自动化的招生名额测算办法。

二、研究生招生影响因素分析

按照我国目前各个高校制定的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制度,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一般是具有导师资格的教师(部分特殊人才情况除外),这意味着,这些导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具有研究生教育的经历,了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一位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为研究生导师,这个问题在各个高校已经基本解决,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分析,在学院层面,影响研究生招生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学科点的招生人数、导师人数、招生人数上限、学生志愿;各位导师的情况,包括招生的意愿、年龄、导师经历,以往的科研业绩、新增的科研课题和经费、往届研究生培养质量等。下面试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首先学科点的招生人数和导师人数是基本的条件。使各位导师的招生人数在人均招生数的一定范围内浮动,才能做到基本的公平。此外,一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过多,按照目前多数高校的情况,一位导师每年度博士招生名额的上限大约在2名,硕士的上限在5名左右为宜[8]。并非所有的导师都希望招收最多的学生,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希望的招生数上限,因此,一个导师实际得到的学生应该小于或等于学科点每人招生数上限和个人招生数上限的最小值。此外,一般要求导师的年龄应该在57岁(男)以下或52岁(女)以下,在这个范围以外的教师如果需要继续招生,需要通过学位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此外,新导师在当年最多只能指导一名学生。与研究生招生相关的科研业绩考核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校均有科研编制和奖励的计算办法。可以作为研究生名额分配的参考依据,但是各个学科有着各自的特点,需要各个学科或学院的学位委员会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计算机相关学科为例,我们统计的是近两年的校科技处统计的、除论文外的编制数,辅以学科点自己的论文编制数计算办法,这里主要考虑了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的A/B/C类期刊和论文[9-10]。这样做的出发点是,科研项目的大部分周期在2—3年,近两年的科研业绩基本可以反映在研项目的情况。此外,修改科研编制计算办法是为了提高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比重,同时兼顾高水平的论文。毕竟近两年的科研业绩反映的仍是历史情况。对于当年新增的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重点项目,我们将为项目负责人预留一定的名额(总数仍不会超过最高限额)。如果负责人不具导师资格,则可以作为协导,学位委员会另外指定一位有经验的导师与其一起指导学生。等待下一次导师遴选,这位负责人有很大的可能会进入导师队列,与其他导师一样正常招生。这样就为年轻的教师承担科研项目创造了条件。研究生名额分配中,常常不被重视的,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一个导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以通过一定的量化指标来衡量,例如,所培养的研究生获优秀论文的数量、优秀毕业生人数,就业质量等等。对于培养质量差的导师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例如规定,所指导学生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中出现一年2人(含)以上不通过,或所指导学生连续两年出现盲评不通过的导师,下一年度的招生人数酌减。若连续三年出现所指导学生学位论文盲评不通过的导师,停止其招生资格一年,整改后再恢复其招生资格。学生志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个因素很难量化。研究生题目和导师的确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这里的基本原则是,导师选择能够满足课题研究需要的学生,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自己满意的导师。我们的做法是,在研究生入学后召开师生双向见面会,导师集体介绍课题方向,在2周左右的时间内,学生和导师进行交流,最终在导师招生的限额内确定招生名单。

以上较为客观地分析了影响研究生招生的各方面因素,如果研究生名额分配机制能够兼顾这些因素,就能够打破导师的终生制,起到奖掖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当然这些指标不可能十分全面,对于特殊情况学位委员会经集体商议可以进行调整。

三、招生名额动态测算方法

根据上述各个因素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的导师招生名额动态测算办法:

L1:若有学生剩余

针对每位导师

若未达到希望招生的人数

根据该导师的科研编制与培养绩效在总体中的比率,以及前一轮的分配误差计算可分配学生数N

招生人数增加N的整数部分

如果本轮分配已经达到导师希望的招生数

设置导师的最终的招生数

分配误差置零

否则

将N的小数部分作为本轮分配误差

计算剩余学生数,重复L1

结束

该算法的核心与席位分配公平性问题的哈密顿算法接近,但与之不同的是,本算法中将分配后的正负误差传递到下一年度,参与下一年度的名额分配。其核心思想是,由余数导致的今年多分得的名额将在下一年度减掉,今年亏欠的名额将在下一年度补偿,毕竟对于只招收1、2位学生的导师来说,零点几的差异还是比较显著的。这样可以避免哈密顿算法的不足,使结果更加公平。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算法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分配名额过多或过少,如果出现这个情况需要进行人工干预。关于导师科研编制的计算办法可参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研编制核算与管理实施办法》(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技发2012[3]号),经学位委员会修正过的计算公式如下:

Ti.research=∑M×kM+∑T×∑kT+∑W×kW+∑P×kP+∑R×kR

其中:M为实到科研经费总数;kM为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科研编制取值系数;T为公开发表CCF A/B/C类科技论文总数;kT为不同级别论文的科研编制取值系数;W为公开出版的科技著作总数;kW为不同类型著作的科研编制取值系数;P为获得授权的专利总数;kP为不同类型专利的科研编制取值系数;R为获得的科技奖励总数;kR为不同级别科技奖励的科研编制取值系数。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以下的步骤:(1)导师个人填报招生需求、科研编制数及培养业绩;(2)研究生工作秘书核对数据,学位委员会用上述公式测算每位导师的招生限额,审核后通知导师本人;(3)导师按照招生限额在师生双向见面会上挑选学生,最终名单报学位委员会备案。

四、总结

上述测算公式在我院今年的研究生招生中试用效果良好。以往需要反复平衡的分配方案变得瞬间可得,导师们一致认为计算的结果公平合理。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使研究生资源分配趋于合理,实质上改革研究生导师资格的终生制和论资排辈现象,实现导师按需上岗,按需招生;有效避免研究生名额分配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此外,对于建立有效的导师评价体系也有积极的作用。应该看到,研究生名额的分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前面分析的各项内容虽然概括了影响研究生招生的主要因素,但是仍然不够全面,例如,未能考虑导师的团队协作和实验条件等等。总之,上述的研究工作上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愿意学习各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把研究生招生工作做得更好,达到促进导师个体发展和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萌萌.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2]马德秀.研究生教育战略转型期的挑战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08):4-6.

[3]张莎.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概况及评价——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5,(19):68-69.

[4]胡扶功.贯彻按需招生的原则改革研究生招生计划工作体制和办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9,(01):37-39.

[5]寿国强,姚冠贞.招生名额由计划分配变为竞争招标——记协和医院竞争1998年研究生招生指标[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02):26-27.

[6]杜晓静,吕冬伟,郭齐胜.研究生名额分配模型解析[J].科技资讯,2008,(32):229-230.

[7]查振高.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中的应用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5(4):64-67.

[8]孟安明.改革研究生招生限额制度[J].教育與职业,2010,(19):7-7.

[9]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EB/OL].http://www.ccf.org.cn/sites/ccf/paiming.jsp,2015.

[10]张建勋.席位分配问题的数学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2,32(04):541-548.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duate Students' Enrollment and Dynamic Calculation of Enrollment Quota

LI Ning,ZHANG Yang-sen

(Computer School,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methods of the quota alloca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 school level,and puts forward a new method for the dynamic calcula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enrollment. It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factors including total enrollment,the research ability of supervisors,the quality of students' cultivation,and facilities the growth of young teachers. Fairly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rough the trial. 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to allocate graduate resources under fair and reasonable conditions,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to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work,and ultimatel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Key words:calculation of enrollment;graduate student management;graduate student 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美国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