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课程设置的探究

2017-05-17 06:53王伏宏顾昀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变化

王伏宏+顾昀

摘要:当前,随着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和“五项行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社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中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如何创造性的设置培训课程。

关键词:农民教育 培训课程设置 变化

一、培训对象的转变带来课程设置的变化

由于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以往普及型农民教育的培训,我们可以在村委会或村小学建立图书馆和专家指导室,尽可能满足农民各类种植、生产、加工的需求,将农民培训由传统的全民普遍性培训向培养特色化、个性化方向培训,使农民能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深入学习,提高自己成为领域内的专家、领头者。

我们联合乡镇农技、水产等部门强化对职业农民中的科技带头人教育培训,为他们设置了“农村实用技术问答”“农村干部问答”“家庭种植”“家庭养殖”等课程,为他们进行“充电”和知识更新,发挥他们“二传手”的作用,让他们为农民素质提升放大效应。由他们帮助农民选择品种、技术、项目和市场,成为农村中破解政策法规和科技难题的热心人。

对职业农民中的党员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我们结合镇企管站、安监所等部门对管理人员设置“市场营销”“法律小常识”“经营管理”“加工储藏”等课程进行教育培训,使农民了解市场所需,避免资源浪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引导作用,让龙头企业与专家讲市场风向标传达给农民,农民再根据市场变化进行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长此以往,农民自然懂得根据市场变化改变经营模式。此时还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导带头作用,提高党员干部的科技能力,才能在农民中起到标杆示范榜样。因此,提升党员干部的专业和领导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政策、科技、市场和创新等意识的“专家型”人才是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

二、培训方式的转变带来课程设置的变化

设置实践课程时,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环境,农民属于土地,不应将课堂局限在教师的小小空间内,而应将课堂从教室向田间地头转变。培训中,尽可能多开展实践性教学和田间课堂教学。理性知识结合技术要点,邀请专家、技术骨干在试验、示范操作中传授相关知识,推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在这种互动性、启发性、实践性的培训模式中,推动农民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并提高技术与技能。让农民从土地以中来,到土地中去,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设置网络课程。由于近年来乡镇社區教育中心硬件条件的巨大变化,应积极鼓励农民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能力。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将课件、影音资料、多媒体资源等有机结合,动静结合,图文并茂,把农民从单一的接受模式中解脱出来,在趣味性教学中调动大脑思考问题;二是充分运用“江苏学习在线”“宝应学习在线”“中国农业信息网”等网站,精选内容,设置相应的课程,达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

三、培训目标的转变带来课程设置的变化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践中,要从农民传统经验与落后的实用技术中解放出来,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调动大脑思考,使农民在知识、理念、技术实现换代更新,进一步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设置活动性课程。当前国家农村建设以农民创业能力提升为关键。党的惠民政策同样为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此,我们近几年连续开展了“学知识、新技术、争创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以活动当课程,在活动中让农民学知识、学技能、强素质。

设置“观摩”性课程。近年来,我校带领农民相继开展了“广洋湖镇虾蟹混养”“鳜鱼养殖”“广洋湖镇有机稻基地”“绿色食品深加工”“广洋湖镇水产品合作社”观摩活动。通过开设“观摩”性课程,使教育培训理性的向种养加、产供销并重转变,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向集约技术转变,向一、二、三产业全面覆盖转变,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

设置“农村工程项目”课程。近年来,党中央和政府为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和素质能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各类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针对这些项目,我们开设了“农村工程项目”课程,让农民从技能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农民掌握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中政策性的项目课程,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设置“互联网+”课程。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李克强总理曾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引入经济建设的大格局中。在互联网信息快速发展当今,我们设置了“经营管理”“农村经纪人”“电子商务”等互联网相关的课程。增加了电子商务知识内容,让农民学习了解如今流行的电子商务知识,帮助农民开辟农产品营销渠道,解决农产品销路窄的问题,刺激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农村经济向信息化转型。

四、培训服务方式的转变带来课程设置的变化

乡镇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中,根据培训服务方式的转变,学校联合镇内相关部门设置了下面的课程,以适应培训的需要。

设置科普课程。学校自编了“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加工储藏”“农业机械”“畜牧水产”等课程。成立送科技文化下乡服务队,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和农村教学场所,结成送科技下乡服务志愿队,积极开展送科技培训教学活动。

设置自创示范实验基地课程,让基地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田间大课堂。2012年,学校就根据本校和区域额的实际创办了“立体种植养殖示范实验基地”,综合示范基地、实践活动于一体。摆脱课堂说教和纸上谈兵的无用教学模式,把土地变成课堂,让土地成为科研、实验的场所,使农民看得着、学得到、学得会。

设置成立合作社型的课程。近年来,由镇社区教育中心牵头,让有能力的职业农民加入组成了“有机稻专业合作社”“水产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合作社”等专业协会,让农民自愿加入,进行公益性、有偿性服务。合作社型课程以服务为核心,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内外联动,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做到培训有专家,试验有场所,实习有知道,市场有渠道的全方位生产经营模式。

设置“技术技能鉴定性课程”。联合镇劳动服务所、镇企管站、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设置“技术技能鉴定性课程”,建立劳务派遣和、工作中介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站。农民在职业化培训、专业化指导过程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推荐就业”一条龙服务的模式,实施“颁发证书”教育,给农民外出就业发放社会上承认的有价值的证书,为农民外出就业和创业提供相应的保障。

在职业农民培训课程变化和课程的设置,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育教学网站、新闻报纸等途径进行知识传播和信息发布。利用多元化、多种类的信息发布途径开设服务栏目,为农民群众开展大格局、全方位、多领域、多种类的服务,帮助农民了解市场信息,拓宽市场渠道,增加经济效益,激发教师职业高尚感和工作热情,适应并逐步引导“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趋势。

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是一个前进式、发展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农民、专家、市场、行政单位各相关领域的密切配合,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形成聚力,共同促进农民职业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转型。今后,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去探索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培训过程中课程设置的变化,更加有力地推动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农业经济现代化进程,这样,职业农民培训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猜你喜欢
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可期待的包装变化
脱胎换骨新变化
直销在变化中保持不变
高考变化中的立体几何解答题
小改造,大变化
两代人订婚的变化
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变化的思考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