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意识形态批评

2017-05-17 10:01
求知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

摘 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在1949—1966年这“十七”年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出现了一个高潮。这17年之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但是数量并不乐观,特别是相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是少得可怜。《大东巴的女儿》这部影片应该说是一部典型的国家意识形态电影,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之间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之间互相交融发展的现象,国家意识正逐渐觉醒。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东巴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面向大众传播的文化产品,每一部叙事的电影都向大众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即“意识形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是承载了传递国家意识形态、传达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国家意识形态与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的新动态,同时也可了解国民的思想动态。意识形态理论主要受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影响。

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概况

1.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况

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概念探究,主要是要对其概念进行辨析,它区别于民族电影、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对于三者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参考王志敏在其《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一文中所说的,判断一部电影是不是少数民族电影,要遵循以下原则:“一个根本原则,即文化原则;两个保证原则,即一个保证作者原则,一个保证题材原则。”这句话指的是,少数民族电影的作者本身应当是少数民族人民,所反映的是少数民族题材、少数民族文化内核的电影。陈剑雨认为,对于三者的概念应当从题材和作者的身份出发,即:“少数民族电影应当包括三点内容,一是少数民族身份的导演拍摄自己本民族生活的影片,二是少数民族身份的导演拍摄本民族之外其他民族生活的影片,三是汉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归纳上述观点,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人员即导演、编剧与主要演员应该是本民族身份,所反映的是民族气质与精神内涵。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指的是表现少数民族物质生活与文化内涵的影片,对于创作者以及演员没有民族身份要求和限制。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开始由阿尔都塞在其论文《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国家机器”的概念不同,“国家机器”更偏向于国家为了巩固统治而使用的物理手段,如军队、监狱、法庭、政府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是国家统治的软实力,非暴力手段,即宗教、教育、法律、文化等。统治阶级除了要通过国家机器来限制民众的言行,同时还要依赖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提供让人信服的合理化表述,让被统治者心甘情愿接受统治阶级的统治,接受自己被统治的身份和地位。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影响了后人对电影的鉴赏与评价,为电影的批评开启了一条新的方法和道路。意识形态批评改变了以往对电影鉴赏只从电影的文本、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等角度进行分析的传统,开始从电影背后所隐藏的内容和意义讨论电影,分析其是如何讲述故事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让人们更加关注电影当中所“没有”讲述的内容,并从电影的根本进行分析,更加深刻地理解其要传达的意味深长的内容。

二、电影《大东巴的女儿》文本分析

电影《大东巴的女儿》是一部典型的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该片是全球范围内第一部反映纳西族人民生活的叙事电影,影片由韩志君导演,于2005年上映,在2006年希腊的塞浦路斯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奖”“最佳摄影提名奖”三项大奖。《大东巴的女儿》是继表现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和《花腰新娘》之后, 又一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美丽的纳西族姑娘和西从小听不到声音,也不能说话,在姐姐和纳和奥地利朋友杰克的帮助下,和西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纳西舞王的故事。这部影片展现了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之间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之间互相交融发展的现象。

1.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

中国是一个拥有55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传统文化,56种不同的文化交织成中国国家文化,其中国家文化的主体是汉族文化。在不同民族几十年的相处中,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影响并逐渐走向融合。影片从几个方面展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一是剧中主要人物除节日外都身着现代服饰,所用语言都是汉语,只有老一辈的纳西族人才一直身着传统服饰,并知晓传统语言。二是家庭身份地位的转变。传统的纳西人家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如片中客人到家做客,纳西女人不能上桌吃飯的传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纳这一代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如片中年轻一代纳西人木庚与和纳之间的恋情,木庚对和纳温柔体贴、百依百顺,甚至对和纳说:“以后我为你‘披星戴月还不成吗?”(“披星戴月”主要指纳西族女性天不亮就出门干活,月亮升起才回家,为家庭日夜操劳,是纳西族女性勤劳善良美的象征)这种变化与国家倡导的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纳西族的家庭观念逐渐向主流文化靠拢。

2.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交融

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许多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往往面临着被商业化的风险。和云杉与家人和徒弟的矛盾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交融,在这里可以拆分为两点考虑。

一是和云杉与家人的矛盾,是传统文化和变化创新的矛盾。和云杉不准和纳唱歌时有伴奏,和纳便在纳西民歌的基础上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歌舞晚会;和云杉不准和西学东巴舞,和西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一名纳西舞王;和云杉不准妻子蓝月在绘画中加入其他元素,蓝月便在画中加入西方绘画艺术元素,使得东巴绘画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些创新最终打动了和云杉,和云杉也接受了这些创新。从这里可以折射出传统文化向文化创新低头,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逐渐融合的现象。

二是和云杉与徒弟的矛盾,是传统文化与商业化之间的矛盾。木庚是和云杉最得意的学生,学到东巴文化之后,木庚想要将东巴文化传播出去,但是他在传播中逐渐走向了误区。在他承包的剧场中,他向不懂东巴文化的大众展现的是畸形的东巴文化。在和云杉训斥木庚的时候,木庚反驳道:“观众喜欢看这个。”因为大众喜欢那么就投其所好,不顾文化本身的内涵,一心想着以赢利为目的传播民族文化是不可取的。在后来木庚与和纳的谈话中,木庚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将剧场交给了和纳,这喻示着商业化向传统文化低头,市场经济的盈利思想向传统文化靠拢。

3.少数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的交融

影片中另一大亮点,就是不远万里专程来到丽江研究东巴文化的奥地利小伙杰克。杰克在影片中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的纽带。东巴文化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块文化瑰宝,吸引着国外众多文化学者、文化精英对其加以了解和探究。杰克作为外国文化的代表,对东巴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成了和云杉的学生,并跟着和云杉如饥似渴地学习东巴文化。这些剧情反映了我们的文化正在走出去,走向全球,民族文化交流已经打破了国界、人种、语言的限制。少数民族文化全球化,是我们国家在新时期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影片的最后,和西和杰克在吊桥上奔跑并最终拥抱在一起,象征着少数民族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三、总结和思考

1.国家意识形态可促进民族团结

《大东巴的女儿》为我们展现了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之间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之间互相交融发展的和谐现象。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魅力、趣味性的故事以及贴近生活的描述,感染了少数民族同胞,增强了其归属感。同时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中融入了很多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使得少数民族边缘文化在向着主流文化靠拢,增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于未接触少数民族文化的人来说,电影中的歌舞、艺术、文化无一不在吸引着他们,在影片中常常会有民族大团结的剧情展开,宣扬了各民族平等和谐的思想,这种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

2.主流意识形态电影的困境

在拍摄完这部电影之后,导演韩志君拿着这部电影去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参加评选,在导演看来,年轻人的想法非常重要,年轻人是未来中国的顶梁柱,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非常关键且重要的。但是在参加完展映之后,导演对媒体记者说:“不应该与年轻人有隔阂。”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年轻人对这部电影的热情并不太高。主流意识形态电影在我们国家来说不算少数,早在“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主流意识形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这些电影面对并不是很稳固的民族关系等问题,依靠其感染性、故事性、普及性强等特点,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较好地传递到了各民族之中,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大东巴的女儿》可以说与“十七”年电影非常相似,然而观众对其积极性并不高,主流意识形态强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当今难有市场。笔者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为以下几点:首先,文化内核缺失。《大东巴的女儿》中真正是纳西人的两位演员在整部剧中对话不超过三句,没有纳西族本土的味道,故事中對东巴文化偏重科普而缺少深挖。其次,刻意强调。影片中,杰克学习东巴文化的表现非常刻意,为了介绍知识而创造剧情,弱化了故事性,观众会感觉是在被灌输知识,会有一种不适感。最后,整部电影的故事性不强,观众从开始观看就能基本猜得到结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故事性弱是痛点。

综上所述,针对上面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少数民题材电影应当向商业电影学习,在保证传递国家主流意识的前提下,应加强电影艺术创作,强化电影故事性。我相信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终会迎来既叫好又卖座的一天。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界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2]袁智忠.试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电影[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
官方微博舆论引导方式探究
刍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及危害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