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衍
摘要:因为微信朋友圈所发信息不需要审核,也不需要费尽周折核实真伪,所以有时转发的公众事件的真实性、准确性无从考证。认清微信朋友圈热传的假新闻特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丰富社会知识和社会阅历,成为一名杂家;通过不断积累,成为某些方面和领域的专家,能够对微信朋友圈中新闻素材进行正确地加工和处理,从而使其成为新闻“富矿”。
关键词:微信 谣言 识别 发掘 新闻富矿
目前,微信朋友圈成为很多人了解社会和传播社会事件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成为一些媒体从业者发掘新闻线索的“富矿”。从朋友圈中发现新闻线索,进行落地、求证、重新采访,成为传统媒体丰富自身报道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微信朋友圈热传的假新闻特征
2016年4月1日,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2016)》。报告对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间微信公众号中被举报较多的疑似谣言且阅读量较高的2千多条文章进行分析,列举了年度最热的几条谣言,并对谣言的几大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些谣言很长时间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反响极其恶劣。
一、哗众取宠。谣言《家长注意啦,新型毒品!专门针对儿童,千万当心,看到必转!》说的是:江西九江警方在一家酒店查获60多包伪装成橙汁跳跳糖的新型毒品,专门针对儿童。这种毒品遇水即溶,即冲即饮,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都不发生变化,甚至香味都相似。
辟谣:《重庆晨报》对这条谣言进行了辟谣,称公安机关还未发现这样的新型毒品,网上系误传。实际情况是警方查获了许多跳跳糖和橙汁包装的毒品,但这些是吸毒嫌犯自己将毒品K粉放在了包装袋里面,并未在市面上流行,更和“儿童、孩子”无关。
二、文题不符。谣言《中南海1號档案解密,老毕后悔完了》的内容是:我们现在的用水、粮食、文化、工业、国防和和平都应该归功于建国初期的建设。
辟谣:文章标题提到的“中南海1号档案”在正文中没有再次被提及,它只是一个吸引人点击的幌子与噱头,内文中讲述的事情与“秘密档案”没有关系。
三、传播伪科学。谣言《这7种肉,医生已禁,比砒霜还毒》,文章有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将食物与砒霜做比较,让人有食用就会致死的联想。文中例举了羊悬筋、鸡头、猪脖子里的肉疙瘩、禽尖翅、鸡脖鸭脖、鱼腹腔里的“黑衣”、畜三腺这七种肉类,称这些部位的肉抑或为病变组织、抑或有腺体、抑或含有重金属,不能食用。
辟谣:针对该谣言,专家称虽有一定道理,符合吃肉不吃淋巴、腺体的原则,但过于夸大其词。并且市面上正规猪肉在屠宰过程中已经修割掉了所有有碍卫生的组织,如暗伤、脓疱、伤斑、甲状腺、病变淋巴结和肾上腺。
朋友圈为何假新闻泛滥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2015年6月24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对2014年92条典型假新闻的分析显示,微信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辟谣难度更大。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敏认为,微信相对来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更像过去传统社会坊间的社会关系,传递的消息类似于口耳相传。谣言因为有熟人的推荐和转发,传播次数会呈几何级数地增长。
当下,借助夸张的标题和内容获取大量粉丝、传播量后,通过企业投放广告费生财,是微信营销目前的标准做法。专家表示,谣言不断被转发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关系到人类基础需要、威胁到人们基本安全的东西,往往最能引起共鸣,这类谣言热传恰恰正中“痛点”——人们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不安全。二是这类谣言能激发人们的保护欲望。制造恐慌是谣言传播的常用手段,而谣言又恰好能激发人们保护重要亲友的欲望。
近年来,类似换个时间、地点、人名,但内容相似的谣言,常常会在朋友圈里被快速转发,有的甚至造成人心惶惶,有关部门虽然及时辟谣,但朋友圈却陷入传谣易、辟谣难的怪圈。微信朋友圈层出不穷的假新闻,已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干扰,甚至还让一些富有爱心的市民在不知晓真相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地充当了骗子的“帮凶”。如连续几年高考期间,朋友圈都会热传这样一条求助信息:“朋友捡到粗心小朋友的高考准考证,谁认识通知下,别耽误了高考大事。白娅倩,考点:市一中;考场:013;座号:11;准考证号:204101311。请大家帮忙互相转发,别耽误了孩子高考!联系电话138XXXXXXXX。”这条信息在朋友圈内被大规模转发,有好心人甚至打电话过去询问详细情况。结果,他们上当了。这个手机号码是个“吸金电话”,有人在拿网友的热心骗钱。记者以“白娅倩”为关键字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发现除了浙江,江西、甘肃、安徽、重庆、陕西等地都有“白娅倩”丢了准考证,微信中联系电话也变过好几次。
还有网上热传:“在外面找不到爸爸妈妈的时候,去任意一家银行坐下,工作人员会联系你的家人……”“全国银行成为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银行就是失散儿童守护人……”事实是,多家银行表示根本没有接到这种通知。此外还有走丢找公交车、找快递公司的版本,虽然出于好心,但均为谣言,很多媒体及时对此进行了“拨乱反正”报道。
如何发掘新闻“富矿”
在微信朋友圈中发现新闻“富矿”,已成为一些传统媒体和媒体从业者达成的共识,并为之进行努力尝试。笔者认为,微信朋友圈的新闻资源,通过怀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加以采访求证后可以合理利用、甄别使用,从而丰富报道手段和形式。
例一:朋友圈疯传,“加个微信号就能免费领东西。”有段时间,类似免费赠送“香奈儿口红”“明星同款太阳镜”“品牌手表”“红木手串”等物品的信息在徐州人的微信朋友圈里疯传,要求按照格式转发到自己朋友圈。只需付十几、二十块的邮费就能够免费得到名牌产品,还挺心动的。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记者经过求证,东西确实是会收到的,但是收到的东西完全不是名牌产品。香奈儿口红实为市面上廉价的三无产品,明星同款太阳镜实为劣质产品,品牌手表则为地摊货。而且到手并非普通的快递运单,而是一张快递代收货款运单。受骗者原来支付的并不是运费,而是货款。
一篇提醒新闻诞生了。记者为此撰文提醒广大市民,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贪小便宜必然吃大亏。
例二:“漫天飞舞的白色絮状物竟是虫子。”每年五月,徐州漫天飞絮,即使是空气质量良好的日子,徐州人依然要捂紧口罩。“漫天飞舞的柳絮竟是一种叫榆四脉绵蚜的虫子”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疯狂蔓延。消息原文是:“大家把口罩戴起来!!这两天,一些地方飘着柳絮一样的东西,风一吹,漫天飞舞。南京林业大学专家发现,其实它们不光是柳絮,还暗藏着活物小虫子!叫‘榆四脉绵蚜。今年的气候有利于它们的繁殖,所以数量非常多,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呼吸道感染,小孩子容易引发哮喘……”
记者经过采访植物保护专家了解到,徐州市区飞舞的白色絮状物不是虫子,而仅仅是柳絮或杨絮。目前,市区约有2000棵这三种行道树,不算多,产生的飞絮不足以形成气候。城区的飞絮大部分还是来自周边县市区种植的杨树。在文章结尾处,专家还给出了如下建议:要做户外活动及各种运动项目时,尽可能选在花粉指数最低时,像是清晨、深夜,或是一场雨之后。可戴上墨镜、口罩或围上纱巾加以防护,身上也要尽可能穿严实些。杨絮若落到面部,特别是口、眼、鼻等处,不要急着去搓揉和抓挠,最好马上用纸巾或消毒湿巾擦拭,及时用清水洗净。一篇融科普、释疑于一身的新闻,让市民茅塞顿开。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是新闻媒体从业者的基本规范和约束,还是公民道德素养修养的基本体现。媒体因为影响力、辐射力、公信力强大,在从朋友圈获悉热点新闻时,更应该加强甄别,建立认真采访求证、严格把关、层层审核制度;对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民生新闻,可贴合受众心理进行整合信息,促进实用性和服务性。对那些无法证实的消息最好提供多源报道,给受众提供独立判断、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如果新闻源是单一的,消息又无法证实,也要告诉受众这是没有得到证实的消息,或者向受众说明这只是某个新闻源的说法,是否存在相关的客观事实,目前还没有得到证实。另外,一旦发现新闻源主体提供了虚假信息,应尽快报道真相。
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說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在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时代,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全媒体记者,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丰富社会知识和社会阅历,成为一名杂家;通过不断积累,成为某些方面和领域的专家,能够对错综复杂的新闻素材进行正确的加工和处理,最终达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都市晨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