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在“缓”中出彩

2017-05-17 19:42龚俊波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平行线思路老师

龚俊波

开学初,学校开展预约推门听课活动,徐老师的一节课让我明白了课堂是“缓”的艺术,它的真谛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知识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知识特有的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平行线判定的综合运用》,是对前面平行线判定知识的归纳、复习和提升训练,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唤醒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徐老师设计了几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互补”的训练题,希望通过练习,让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学生的展示也不错,整堂课似乎也按照老师设计的意图缓缓地向前推进着。就在大家以为这节课会“波澜不惊”地进行下去时,徐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大意是“(如图,略)AB∥CD,一个人从A点走到B点,从B点转弯走到C点,从C点转弯后走到D点,已知∠ABC=130°,求C点到D点转动的角是多少度。”这是一个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题目,当这个题目出现时,包括我在内的听课教师都以为学生会十分顺利地完成。

然而事情却出乎我们的意料,连续几个学生的错误回答让我们大跌眼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徐老师并没有急于告知学生怎样做,而是微笑着说:“大家不要着急,刚才通过几个学生的回答,老师发现大家的解题思路没有任何问题,主要是大家对转动角的意思没有弄清楚,咱们先缓一缓,联系实际理一理,转动角究竟是什么意思?”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都认真地思考着。時间缓缓地流逝着,听课的老师也有些着急,我也有些担心课堂的任务完不成。

“大家想清楚了吗?”徐老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徐老师微微停顿了一下,继续鼓励道:“看来大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些欠缺,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活动,哪位同学上来亲身体验一下转动角的形成?”话音刚落,就有几个男生举手。

徐老师点了一名学生,让学生侧对着大家,然后推着学生缓步向前走去,几步之后,徐老师诙谐地说:“同学们,注意了,见证转动角的时刻到了,看着哦,仔细看着哦,要转了……”只见徐老师轻按着学生的肩膀缓缓地转动着,转完后没有作声,而是静静地等了一会儿,问道:“大家弄清楚了吗?”许多学生都大声地回答弄清楚了。“好,大家自己从座位上站起来,按照老师刚才的做法,同桌相互体味一下。”徐老师的话刚说完,学生们都兴奋地实践起来。后来我看了一下我周围的学生,都准确地将这道题做了出来。

这节课正如大家所预料的,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在评课的时候,少数教师认为,其实转动角的含义,老师只要在黑板上比划出来就行了,没有必要浪费这么多时间,有点儿舍本逐末的感觉。但大多数老师认为在处理转动角这个问题时,徐老师的方法和思路都很好,是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最后,徐老师在反思这堂课时,说:“课堂上当时遇到这个问题时,我也有直接将转动角告诉学生的冲动,因为我知道,一旦在这儿耽误太多的时间,后面的内容可能处理不完,可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让他们通过体验点燃他们渴求知识的火花,因此,我宁可在这儿慢一点儿,给学生一点儿缓冲的时间,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好处……”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缓”的艺术,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尤其是当学生在接受某项新知、一时没能达到理想效果时,我们不妨让自己的教学思路缓一缓,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点儿缓冲的时间,听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其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只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出彩”。

猜你喜欢
平行线思路老师
《相交线与平行线》巩固练习
不同思路解答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