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标 张莹 陈燕茹
【摘要】 目的:研究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2月龈下残根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两组。传统修复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正畸修复联合组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龈下残根修复成功率;修复后牙龈美观度评分、牙龈功能評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修复体松动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结果:正畸修复联合组患者龈下残根修复成功率高于传统修复组(P<0.05);正畸修复联合组修复后牙龈美观度评分、牙龈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修复组(P<0.05);正畸修复联合组患者修复体松动发生率低于传统修复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正畸修复联合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幅度优于传统修复组(P<0.05)。结论: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牙龈美观度和功能,减少修复体松动发生,提高修复效果,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正畸修复联合治疗; 龈下残根;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9.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022-03
龈下残根是断面在龈下2~4 mm的情况,临床对龈下残根一般采用牙冠延长术后修复残根治疗,但是这种传统的修复方法因修复体冠过长容易导致牙龈不美观,无法有效满足患者的爱美需求。目前,随着口腔修复技术不断提高,研究显示,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保持牙龈美观,满足患者要求。为了进一步对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笔者所在医院选取2015年4月-2016年2月龈下残根患者76例进行随机分组,传统修复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正畸修复联合组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对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经修复后,正畸修复联合组牙龈在外观和功能上均取得满意效果,满足了患者要求的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2月龈下残根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龈下残根诊断标准,牙体均出现明显缺失。除外残根面龋损严重、根短患牙。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将其随机分两组,正畸修复联合组患者男25例,女13例;年龄25~51岁,平均(38.34±3.13)岁。患牙共有38颗,其中,中切牙有19颗,上颌牙有10颗,侧切牙有5颗,下颌牙有2颗,尖牙有2颗。传统修复组患者男22例,女16例;年龄25~52岁,平均(38.10±3.35)岁。患牙共有38颗,其中,中切牙有18颗,上颌牙有10颗,侧切牙有5颗,下颌牙有3颗,尖牙有2颗。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传统修复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正畸修复联合组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先完善根管治疗之后随访3周,临床症状均消失之后,选取患牙两侧2~3颗牙齿作为支抗牙齿,在支抗牙齿上粘贴托槽,确保托槽槽沟为直线,若邻牙不整齐,可用片段弓进行有效牵引,促使残根根面向牙合方面移动2~3 mm的距离。
制作临时树脂牙冠,在患牙残根根管内将成品桩钉粘结,并在唇侧进行托槽的粘结,确保托槽位置尽量跟龈方靠近。为患牙牙合向移动间距预留一定的位置,确保临时牙冠的切端或者牙合面比邻牙牙合面低。每隔3周进行复查1次,对残根以及托槽的移动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给予调整。若残根根面和预设位置之间有一定距离,可将临时牙冠托槽取下,向龈方重新粘结,之后继续采用辅弓丝将患牙残根移动至理想的位置。最后将弓丝以及托槽拆除,保持3个月之后永久修复烤瓷冠。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龈下残根修复成功率;修复后牙龈美观度评分、牙龈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越好);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
龈下残根修复成功的标准:断面在龈上1 mm以上,牙体健康,无松动现象出现,牙龈美观,无退缩出现,牙槽骨无吸收;龈下残根修复失败的标准:在修复后仍出现患牙松动情况,偶有发生脱落[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统计所得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龈下残根修复成功率比较
正畸修复联合组患者龈下残根修复成功率高于传统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和治疗后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正畸修复联合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幅度更大(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修复后牙龈美观度评分、牙龈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正畸修复联合组修复后牙龈美观度评分、牙龈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修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修复体松动发生率比较
正畸修复联合组患者修复体松动发生率低于传统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龈下残根是严重牙体缺损,是残根面在龈下2~4 mm的情况,传统多采用的治疗方法为牙冠延长术,但这种方法会对牙齿美观度造成不良影响,患者满意度比较低。近年来,随着牙科技术和修复材料不断发展,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
临床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有明显的优势,相对于传统修复方法来说,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可避免牙冠延长术后对残根进行修复所带来的牙龈不美观现象,可避免冠过长,有利于提高牙齿的美观度和患者的满意度,患者认可度高。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前需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治疗方法熟练掌握,并明确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适应证,以确保手术成功[3]。
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前需除外残根面龋损严重、根短患牙。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后牙龈美观度高,牙根具有良好的稳固性,且这种治疗方法更符合生物学原理。在进行残根修复的时候,牙槽窝以及牙槽嵴顶均可形成新骨,降低复发率,且牙根无吸收现象出现,牙槽嵴顶可保持良好,未出现明显改变。另外,经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后咀嚼功能恢复良好,舒适度高,无明显障碍感。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还可保留原有牙根。但正畸修复联合治疗也有一定的缺陷:如治疗时间比较长等[4-6]。
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时候需注意,为了提高修复的成功率,需确保冠根比的合适,并尽可能遵循生物学原则进行修复,以减少咬合创伤。目前正畸修复联合治疗一般要求临床冠和根桩比例为1∶1或接近该比例。因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时间比较长,且检查次数多,因此,需提前和患者进行良好有效沟通,并嘱咐其遵医嘱定期复查,在矫治之后保持3个月并进行烤瓷冠永久修复[7-8]。
有研究显示,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可直接解决种植牙齿高开支问题,还可将残留于牙根下龈根显露在牙龈之上,达到牙齿美观以及功能正常,促进牙齿咀嚼功能提高等作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可直接解决种植弊端,可促使折断在牙龈下的残根重新在牙龈上暴露,提高修复效果[9-12]。但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时需注意确保牙根无明显根尖病变,且不能明显弯曲,牙根长度需确保牵引后仍有足够牙根固位。有研究显示,牙根长度至少需达到14 mm,且根尖需有3~5 mm牙胶封闭根管口。桩长度至少需达到10 mm,以保持良好固位形和抗力形。另外,正畸牵引过程力量需合适,一般为20~30 g。主弓丝采用不锈钢,以达到一定强度,避免支抗牙向患牙一侧倾斜[13-17]。
本研究中,传统修复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正畸修复联合组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结果显示,正畸修复联合组患者龈下残根修复成功率高于传统修复组(P<0.05),其中,传统修复组龈下残根修复成功率为73.68%,失败10例,成功28例。正畸修复联合组龈下残根修复成功率为94.74%,失败2例,成功36例。且正畸修复联合组修复后牙龈美观度评分、牙龈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修复组(P<0.05);正畸修复联合组患者修复体松动发生率低于传统修复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正畸修复联合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幅度更大(P<0.05)。
综上所述,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牙龈美观度和功能,减少修复体松动发生,提高修复效果,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燕,王星,齐鲁,等.分根术联合纯钛桩核冠保存治疗下颌磨牙残冠残根的临床观察[J].新疆医学,2015,45(1):64-66.
[2]蔡同道.正颌外科联合正畸在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114-115.
[3]李刚,姚燕,宋丽娟,等.接纳与承诺疗法干预青少年正畸依从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30):16-19.
[4] Wolf M,Lossd?rfer S,Abuduwali N,et al.Potential role of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 and intermittent PTH (1-34) in periodontal tissue repair following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in rats[J].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2013,17(3):989-997.
[5]冯其辉,袁宏吉.口腔修复前辅助性正畸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87-88.
[6]李蕙君.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8):122-125.
[7]邬扬绚,褚金海.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7):32-33.
[8]郭德胜.外科-正畸联合矫治上颌埋伏阻生尖牙17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134-135.
[9] Zhao N,Liu Y,Kanzaki H,et al.Effects of local osteoprotegerin gene transfection on orthodontic root resorption during retention:An in vivo micro-CT analysis[J].Orthodontics & Craniofacial Research,2012,15(1):10-20.
[10]韋祖印.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2):131-132.
[11]孟宪瑞,李素红,周斌,等.舌侧正畸对患者口腔功能和美观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126-127.
[12]任明义.前牙错(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的修复联合正畸治疗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9):56-57.
[13]赵千.外科手术与正畸牵引联合矫治儿童埋伏阻生牙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6):139-141.
[14]刘娟,刘东旭.正畸联合正颌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126-127.
[15]周义,叶华.微型种植体支抗与传统的正畸方法应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48-49.
[16]陈何熙.手术-正畸联合治疗唇侧与腭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141-142.
[17] Ishihara Y,Kuroda S,Nishiyama A,et al.Functional improvements after orthodontic-surgical reconstruction in a patient with multiple maxillofacial fractures[J].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2012,142(4):534-545.
(收稿日期:2016-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