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2型糖尿病和腔隙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2017-05-17 12:23王锋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病死率偏瘫年龄

王锋

[摘要] 目的 探究老年2型糖尿病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该院自2012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56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有2型糖尿病分为2组,设糖尿病组为研究组,非糖尿病组为对照组,每组28例,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年龄及病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基底节为主;两组患者单发、多发梗死灶对比,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要积极的控制血糖。

[关键词] 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b)-0039-02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脑血管疾病,有多种临床表现,分为纯运动型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这些症状较轻,但有较高的复发率,反复的发作会使得患者情绪发生变化,如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失眠、多梦等,且有出现大面积梗死的可能[1],一旦出现大面积梗死,患者症状较重,治疗较困难,因而需及时发现及时进行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为了探究2型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自2012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56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为66~85岁,平均年龄为(71.83±4.34)岁,有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7例为纯运动性偏瘫,占所有患者的30.36%;20例为纯感觉性偏瘫,占所有患者的36.71%;10例为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占所有患者的17.85%;9例为共济失调性偏瘫,占所有患者的32.14%。

1.2 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是否有2型糖尿病分为2组,设糖尿病组为研究组,非糖尿病组为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为67~86岁,平均年龄为(71.82±4.93)岁;研究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为68~84岁,平均年龄为(72.84±4.04)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年龄及病死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发病年龄为(68.93±7.33)岁,死亡1例,病死率为3.57%;研究组为(62.34±4.39)岁,死亡3例,病死率为10.71%,两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年龄及病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梗死灶数目及梗死部位对比

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对比(P>0.05);两组患者单发、多发梗死灶对比(P<0.05)。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直径常在2~15 mm之间,该疾病主要分为4种类型,①纯运动型轻偏瘫:病变部位多在对侧内囊后肢或脑桥,只是有轻度的偏瘫,表现在面部及下肢;②纯感觉性卒中:病变部位较多,如对侧丘脑腹后核、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等,病变部位多表现为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③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其病变部位多为内囊后肢、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及对侧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等,表现为对侧纯运动型轻偏瘫,但偏瘫程度不一,其严重程度依次为下肢、上肢、面部;还可出现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的小脑性共济失调;④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病变部位多在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此种类型与前几中不同的是发病突然,进展较快,临床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面瘫侧手无力及指鼻试验不准等。腔隙性脑梗死与其它脑血管疾病一样,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次研究中该院主要采用胰岛素、阿司匹林、立普妥、前列地尔等药物进行对症支持治疗。该疾病症状一般不太严重,但有较高的复发率[2],因而对于该病最主要的就是预防疾病的发作,该研究得知此类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有关,年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患有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糖尿病可引起脂质代谢的紊乱,加速胆固醇的合成,进而使得小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加快,产生广泛微小血管病变的机率增加[3]。

在该次研究中,选择了5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中28例合并2型糖尿病,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年龄与对照组对比,明显较早,研究中患者病死率为10.71%,对照组的病死率为3.5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对比,前者较高,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梗死灶相比,均有多发和单发的现象,但前组患者以多发为主,后组则以单发为主,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变均以基底节、辐射冠为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知,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年龄较早(与无糖尿病者对比),且治疗效果也较无糖尿病者差,此类患者的血脂也多有异常(高血糖使得脂质代谢紊乱)[4],此类梗死虽症状较轻,但反复发作的话会影响患者的情绪,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急躁等现象,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且反复发作最大的危险就是大面积的梗死,一旦出现大面积梗死患者会出现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及感觉障碍等临床症状,治疗起来也会更加的困難,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对于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要告知他们严密观测自己的血糖,并进行控制(口服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等),平时不要吃油腻食物,可多食大葱、菠菜、芹菜、番茄及黑木耳等,注意进行锻炼,平时保持心情舒畅,进而减少或避免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5]。

4 小结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之一,它的症状较轻,有些患者甚至是在体检身体时发现,但该类疾病也不可忽视,如不及时治疗及时控制有复发的可能性,反复的发作不仅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也有出现大面积梗死的可能。此种疾病没有具体的较好的治疗方案,只是单纯的对症支持治疗,因而需早期发现并进行积极的治疗。该研究得知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等)有关,随着时间的进行人们发现此病与糖尿病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要及时了解患者的血糖情况,及时进行检测,如发现2型糖尿病,不可掉以轻心,需对血糖进行控制,可采用药物(不止是降糖药物,还可使用将血脂药物,如他汀类)、食物及锻炼的方法进行;同时告知患者不要认为只是单纯的血糖高,暂时没有出现并发症就不去重视,高血糖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有再次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可能;在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病变时也可定期的进行头颅CT检查,及时的了解病况。

综上所述,该研究得知2型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因而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我们对患者积极的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还要进行健康教育,使得患者的血糖尽力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进而尽量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涛,周华东,王延江,等.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3):55-59.

[2] 苏琳,张庆文,李卫,等.老年高血压患者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6):1855-1858.

[3] 蔡佳宇,任苏虹,周国庆,等.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DL-C和ApoA1水平及其相互关系[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6):2865-2866,2869.

[4] 王薇,赵冬,孙佳艺,等.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133-1137.

[5] 张巧慧,柳洁.2型糖尿病患者腔隙性脑梗死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的关系[J].实用醫技杂志,2016(3):272-274.

(收稿日期:2016-10-14)

猜你喜欢
病死率偏瘫年龄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算年龄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年髋部骨折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