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羽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下的城乡市场一直处于分割状态,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商贸流通业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探讨了商贸流通业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尝试提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城镇化 商贸流通 市场分割 城乡统筹
随着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先导作用的日益凸显,商贸流通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地区市场的生产和消费的影响日益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尤其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拉动农村市场的内需。目前,我国城乡地区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双向流通渠道,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业态形式落后、主体分散,阻碍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网络,构建有效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渠道,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对于转变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产业集聚优化升级、全面推进农村大市场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受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发展相对滞后,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在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基础和先导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發展和产业升级都进入关键阶段,新城镇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体系不断完善,在制度、经济、人文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城镇化发展制定了各项鼓励政策,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向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试图彻底打破过去单一的城镇化格局,将城镇化建设向深层次渗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逐步开启城镇化建设进程,但由于历史二元结构的局限和建设理念的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化建设一直停留在人口转移、村庄合并、社区建设等浅层次上,制度、人文、环境、公共资源、经济结构、社会保障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分割问题、拉动内需、实现农村生产的集约化、现代化,我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方向。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单纯地进行城市的扩建和地区合并,而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带动第三产业的增长。
与此同时,我国商贸流通业在“十一五”后的十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于其它产业资源具有整合和推进作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同样至关重要。一方面,现代化的商贸流通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城乡产业之间的集聚和互利,促进城乡市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充分激活农村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构建一体化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将终端市场的消费需求通过供应链向上游生产领域进行传递,不断促进上游生产企业的资源共享和整合,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分割、推进信息共享。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的生产主体较为分散,农户与市场之间无法形成准确的市场对接,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现代化信息流通体系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为生产主体构建与市场对接的渠道,并即时获得市场信息进行生产活动的调整。同时,商贸流通体系的建立极大地带动了农村地区的消费层次、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变。连锁型、集约型的流通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并为构建有效的城乡双向流通渠道提供了可能。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新型城镇化建设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区域界线,为构建城乡统一大市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商品通过有效的流通渠道进入市场实现自由平等的竞争。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流通市场的开放程度,强化流通主体的主动性功能不断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商贸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贸流通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行业发展水平滞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整体处于大而不强状况,经过经济高速增长期的长足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业在行业水平和规模上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是与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态势相比仍旧滞后。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以及区域市场发展不平衡,仍是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企业组织方面来看,商贸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程度和市场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足;从市场方面来看,缺乏完整统一的市场体系、区域市场存在壁垒、城乡市场发展不协调;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流通产业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制造业,对于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对于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性功能受到制约。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形势有下行趋势,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软着陆的重要保障,而商贸流通业是实现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整体策略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全面构建有效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激活区域市场配置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集聚和业态创新,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大市场体系的建立和行业异质化所带来的市场细分,是信息化技术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不断带动终端消费市场需求的转变,个性化、异质化的消费需求通过商贸流通业向上游生产领域传递带来生产领域的细分。市场的细分要求商贸流通服务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到交易各方的服务领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服务,例如物流配送、信息服务、市场管理等方面。同时新的经济形势对于商贸流通业的企业组织和信息化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外资商贸企业在先进经营理念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势引导下,对于国内商贸流通业市场的冲击,致使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物流现代化水平低、组织管理落后等短板凸显。因此提高我国商贸流通业信息化管理经营水平是市场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二,粗放式增长方式。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由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总体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规模扩展过快导致增长方式粗放、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在运输配送的物流操作上仍旧以人工为主,导致运营成本较高。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商贸流通业产业先导性作用的发挥,致使供应链发展无法适应快速增长的终端零售市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粗放式的行业增长方式导致物流成本的提升。根据《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占GDP比重18%,而美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仅为8.5%,印度为1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物流总成本要高于处于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的高低标志着物流效率的高低,成本越高所需要支撑物流效率的资金动力不足,不利于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物流行业门槛低,行业整体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高素质从业人员,创新技术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对人力资源的依赖较大;另一方面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道路运输成本高,这些原因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成本控制。
二是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强。作为关联性强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商贸流通业具有极强的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能力,所需要的服务性技术人才占比较大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但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发布的行业人员就业报告显示,2014年度商贸流通行业的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为27%,缺乏实际的就业吸纳能力。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的人力组织体系不完善,行业发展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导致行业整体待遇偏低,上升空间狭窄,行业固化,人才外流。
第三,实体零售业竞争不足。零售业作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商贸流通业向上游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推力。终端零售业的发展水平决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基础,传统零售业占据我国零售行业的主要位置。但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崛起,对传统实体零售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电子商务扁平化的供应链体系和信息化的经营模式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覆盖面积,并依托于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消费群体的精准推广。虽然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传统实体零售仍然在我国零售市场占据较大的比重,因此传统实体零售企业的发展对于商贸流通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但传统零售业业绩不断下滑的根本因素不仅仅来源于电子商务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传统零售企业的业态结构落后、供应链体系复杂,导致交易成本高于电商,加之对于市场定位的偏差,导致传统实体零售业举步维艰。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全新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功能。我国商贸流通业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时要尽快扭转大而不强的局面,提高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物流效率、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强化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现实因素的约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形式粗放。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也不断向城市转移,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超出城市容量的情况,从而带来了很多经济社会问题。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现状来看,城市容量逐渐出现饱和,城市人口素质下降,在环境和社会公共资源方面给城市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尤其是在人口逐渐上移的情况下,一些城市不断地进行扩建,给周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尚未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导致农村在土地合并的过程中存在大量宅基地闲置或占用田地等状况。二是人口城镇化不彻底。这主要体现在制度和人文方面:户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流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与户籍制度都息息相关,户籍壁垒直接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城乡分割,阻碍了人口城镇化的進程。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农村地区人口素质下降,加剧了城乡文化分割的状态,大量农村人口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服务资源,阻碍了内需的拉动。三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大量地引进高耗能企业,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这些企业虽然在短期内显著地拉动了区域经济,但从长期来看环境的大量消耗和污染成为了城镇化建设的极大阻碍。一些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由于污染问题对居民生活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四是规划不合理。服务产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服务产业效能的掣肘主要体现在民生工程上。地方政府较多地参与到民生工程中,民间资本受到了限制、服务产业的平衡性功能无法发挥。
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内容
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来看,是将城乡之间相互作用的商贸流通、物流支持和服务等体系整合在整个商贸流通体系之中。二元制的经济结构从根本上阻碍了农村地区生产力的提高,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市场间的差距。生产要素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单项流动,农村市场呈条块分割,市场开发严重不足,这无疑阻碍了农村人口消费需求的增长。
一是城乡间商流一体化。商流是基于交换主体所形成的价值置换。实现城乡之间商流的有效沟通,打破市场壁垒,构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中的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产业优势互补和业态创新,以核心企业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规模化的流通网络。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以城乡供应链一体化促进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商贸流通业在城乡供应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连接着供应链上下游的产业运作和市场营销。供应链系统依靠商贸流通业进行连接,将供应链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推进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城乡间的产供销、产加销活动一体化。
二是城乡间物流一体化。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整个供应链活动中,对于产品成本、流通效率以及服务体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建设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将全球定位技术、自动化装卸技术应用到物流运输过程中。保证交通道路畅通和信息化物流节点建设,以便在运输、仓储过程能够无缝衔接,提高物流总体效率。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的总体方向就是实现资源整合利用的集约化管理运营模式,仓储资源的整合能够有效地降低物流业的经营成本。集散一体化的仓储模式就是将单独的小型仓储点进行整合连接构建为大型的综合性仓储中心,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力、物力成本,也有助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践行。城乡库存共享可以取得库存的协同效益便于管理和出货。
三是城乡间价值流一体化。价值链是厂商与厂商之间由生产到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值的全部过程。实现城乡价值链的协调统一,对于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农业产业价值链前向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前向延伸是指产业链分化前提下,由于企业在下游介入产业价值的增加产业链而向前延伸。以农产品为例通过组建农业商业一体化的综合性企业进行农产品生产、包装、营销等一系列产业增值活动,最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占有率。其二,农业产业价值链后向延伸。产业链后向延伸是指企业进入价值链上游环节而构成的产业价值链延伸。
四是城乡间信息流一体化。第一,要推动综合性物流信息网络的构建。城乡物流信息网络的构建是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标志,促进城乡物流信息的流通要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加强硬件设施的完善。第二,加强城乡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城乡物流信息系统是通过城市农资和工业品生产企业和城乡物流配送中心与终端零售系统进行联网,在统一的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下,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第三,加强市场信息交流。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在人才、市场、技术方面的交流,改善农村地区信息交流的基础条件。2008-2012年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如图1所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体系实现路径
(一)建立城乡双向流通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
农副产品的双向流通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就业人口的增长和农民的收入,是构建双向流通商贸体系的基础,拓展农副产品的市场空间,加快信息流通和物流流通,是农副产品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的关键。首先,与大型超市建立合作机制开通供货渠道,促进农产品基地与超市之间的对接,引导小规模农户进入超市供应链,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小型散户农产品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建立品牌效应,促进与城市市场的对接。其次,以产品经销商为核心,将供应商终端零售商进行整合,激活市场配置功能,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提升批发市场价格指导功能,在农村地区建立综合性的批发市场。最后,大力发展一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物流渠道,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物流效率。依托于成熟完善的物流体系,向周边市场进行辐射,构建农产品物流网络,形成城乡统一的大市场体系。
(二)建立城乡双向流通的生产资料流通体系
生产资料流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推进生产资料流通体系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达到城乡统一市场的开放和建设以及农村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的最终目的,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鼓励引导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转型,加强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积聚,发展形成区域大型批发中心,提高信息、加工、交易、运输和配送的一体化综合管理;其次,以大型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作为行业引导,提高整个行业的流通水平。对于生产资料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的管理经营模式,打通区域市场,进行产业优势互补,鼓励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最后,加强生产资料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配套的生产资料运输服务中心和统一管理的现代物流基地,完善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点成面构建信息化网络。在提高物流的信息化水平的同时,要实现全面信息化的管理运营。
(三)建立城乡双向流通的现代服务业流通体系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逐渐成熟,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就业人口的增加,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相对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档次较低、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都是制约现代化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要改善这些问题:一是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旅游、现代商贸等行业整合能力较强的产业,在新兴服务业的带动下对行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产业集聚提升品牌效应。二是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推动业态创新,积极培养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并推动与之相关的酒店、餐饮、娱乐等相关项目的开发。加快服务业主体的培养,加强重点企业的实力,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对当地资源进行整合。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产业的专业分离、打造现代化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经营的专业性,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并引进专业的管理经营人员,注重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结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水区,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商贸流通业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乡市场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的形成。同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反之,新型城镇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变,打破制度壁垒,实现了城乡公共资源的共享,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渠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心.调整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J].商业经济,2013(23)
2.任保平.统筹城乡商贸流通:态势、机制与模式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4)
3.高煜,曹大勇.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中农产品流通组织:失衡与纠偏[J].求索,2011(2)
4.汤向俊,任保平.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约束条件及其路径选择[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
5.任保平.建立城乡双向流通商贸流通体系的必要性及战略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