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
摘要:“中国梦”的概念提出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变得十分必要,这也是对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本文章结合实际教育教学,列举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途径,将思想贯穿课堂并开辟新的途径,培养当代大学上对中国梦的认知进而凝聚建设国家的整体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22-01
一、中国梦的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中国梦的概念。这不仅是一种理想信念,也是我国重要的理论成果。这其中包含了政府对建设我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这其中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传承,也对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有承载作用。我国的中国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包含了对国家与民族发展良好前景的憧憬,代表人民的共同理想有被实现的可能。中国梦中包含的不仅是国家更是家庭,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共同的命运。最主要的本質问题还在于如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把每位公民的社会价值追求实现最大化,让每位公民能够全面发展。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国家历史使命和个人责任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最有希望与活力的社会团体。大学生满腔热血并心怀抱负,一心想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梦不仅是整个国家的梦想,其中更是包含着每一个当代青年人的梦想。中国梦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塑造的重要阶段,学习中国梦的理论思想有助于学生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形成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中国梦这个重要概念要深挖其本质与内涵,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秀成果学习并发扬。学习中国梦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加强对优秀思想的认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社会责任
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是历史使命也是需要承担的重担与责任。各个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实现中国梦阶段所必需的人才,感受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成果,追求中国梦。
三、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大学生日常主要获取知识的场所,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而对大学生的教育任务极其重要,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这也是对教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的挑战,教师要了解其内涵,担任好引导者的角色。高校设置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集中教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认真学习中国梦的有关理论成果,进而对每一节课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有互动、有反馈的积极教学,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成效。
(二)开展系列党、团的有关活动与课程
高校的党员、团员也是学习党的知识的主力军,在大学开展党课和团日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其中可以加入对中国梦的剖析与探究。与课堂思想政治课程结合进行中国梦的相关讲座,可以邀请本校或校外对中国梦有深入见解的学者、教授到校开讲。开展围绕中国梦的不同主题培训,可以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梦思想内涵的领悟,对大学生加深理解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继而凝聚成一股筑梦之力。还可以建设关于党、团的历史陈列室和展览馆,为学生呈现真实形象的历史材料。
(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在于对中国梦的实践性的认识和研究。对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教育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课堂外多设置社会实际和调查的机会,多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社会研究等。走出校园,更好地结合现实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研究。在灵活的活动中中渗透“中国梦”的主要内容,学习重要思想,增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结合思想确定自身人生目标和理想,培养优秀人才,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
(四)采用新媒体形式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对“中国梦”的宣传除了普通的设计宣传栏、张贴海报等传统形式,还可以积极开发新形式,比如应用互联网和手机的途径。采用年轻人了解信息的常用方法可以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到相关信息。另外,重视对相关人才的管理和培训,对新媒体的形式更好地普及、开发。
(五)其他形式
开展形式多变的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对校园环境的规划改造,使大学生有置身其中的感受并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其次,利用校园网和校园期刊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上述基础上可以开发新的学习形式,比如定期设立对中国梦具体内容的学习讲座,有组织地进行选拔式演讲,开展关于中国梦的主题知识竞赛,开展朗诵、歌唱、书法比赛,放映梦想类电影,等等。通过新颖的教育方式,鼓励高校生学习中国梦思想,形成整个校园积极学习的文化氛围,让广大学子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展开实际行动,成为中国梦的践行者。
四、结语
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切身参与到建设中国的实际行动中来,是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坚持的日常工作,从而发动集体力量,实现国家发展的整体目标。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