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大业

2017-05-17 12:55王剑冰
商界 2017年5期

王剑冰

没有固化的行业,只有迟钝的商人。以“小而散”著称的养猪行业正摘掉原始、落后、甚至“看天吃饭”的标签。猪还是那头猪,但曾经的“草根经济体”已在市场环境的星辰变幻中找到进化的钥匙。

向来没什么新闻的生猪养殖业,却在近年成为报刊头条的常客。

“对于养猪,我们是认真的!”网易“猪场”的高科技养猪初见成效,一头生态猪拍卖出11万元,猪尿净化后可饮用;国企也看上了“二师兄”,武钢宣布投资390亿元进军养猪业,与之相对,山西焦煤进军生猪屠宰业,布局产业链下游。2017年中国至少有5家上市公司公告投资养猪业,目前A股涉及养猪业的上市公司近30家。

热闹背后,中国养猪业正翻开新篇章。养猪行业不再仅是大佬们的游乐场,占比90%的中小养殖户在消费升级、生态食品甚至大健康产业释放的机会之下,吹响了转型升级的号角。互联网精英、国企、资本大佬如众星捧月一般,为中小养殖户在产业链各个环节提供服务。其背后,是企业淘金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的全新探索。

养猪已经进入科学时代。

风来了,猪真的飞上了天。

下游:云端养猪

工作之余打开“芯田鲜生”手机App,刷一刷“我的牧场”,这是上海一位80后女白领最近的一大爱好。云监控的视频画面中,她认养的小猪正在猪舍酣睡。

如今,猪越来越没有“猪味”。饲料猪不仅食之不香,还不太健康。在芯田鲜生CEO郭凯的故乡佛山,许多商贾大亨搭建私人牧场养猪。养成后猪肉不光自己食用,还是逢年过节的最佳的礼品。2015年8月,芯田鲜生应运而生,郭凯想做“城里人的私家农场”。

猪群散养,不使用催肥剂,生猪自然育肥后可出栏。生态猪在饲养上没有技术上的困难,难点在于销售:一头饲料猪4~6月即可育肥,而散养生态猪的育肥期有时长达12个月,导致售价比普通猪肉高出不少。由于产品缺少信用背书,消费者并不知道猪肉是否真的健康、自然、零添加,成交量成问题。

为了建立生态猪的消费信任,郭凯想到让消费者自己“养”猪。

芯田鲜生为用户提供不同年龄段的猪仔进行众筹,由合作牧场代养,用户可通过云视频实时监控小猪的吃喝拉撒。生猪出栏后,用户众筹的部分,如五花、后腿、肋排等通过冷链配送上门。

C2B订单式生产降低了养殖户的经营风险,终端环节的取缔也让生态猪售价较线下门店低15%。芯田鲜生的众筹认养功能一上线就受到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白领阶级的追捧,在6个月的试运营期卖出700头猪,每月营业额50万元以上。有的用户还为猪仔取名“顺丰控股”“中昌数据”等,寓意股票像小猪一样茁壮成长……

实际上,让猪登陆云端,做实体版的开心农场只是芯田鲜生的第一步,其下一步要做的是拓展一头猪的盈利模式。

芯田鲜生的用户中,80后都市白领占比70%。他们观念前卫,乐于接触互联网+传统农业。同时他们大多是新晋父母,有亲子需求,对其家人、子女的健康要求也高。

于是芯田鲜生拓展了生态鸡肉、生态大米等项目。猪的散养场地也能养鸡、喂鱼,种植青猪食的土地能兼种大米、玉米。新业务沿用平台生态猪现有的物流系统,用户在芯田鲜生能买到一整套生态食材。

同时,芯田鲜生鼓励合作养殖户积极开展农家乐。一来,用户可以親自到农家乐视察小猪的养殖情况。二来,养殖场大多坐落在近郊,利用田园牧歌的消费场景,农家乐成为用户周末游的一个选择。家长可以和小孩到田间地头体验钓鱼、喂猪等亲子项目,并采购下周的生活食材。

目前,农家乐正成为养殖户除线上推广之外的第二大流量来源,大型养殖户每月能接待300多位用户。这些用户在生态大米、鸡肉等项目的转化率高达72%。

2017年上半年,芯田鲜生的线下体验店相继落户。体验店直销农场的生态食物,还承担经营用户社群的功能,定期为会员组织“辣妈厨艺汇”、参观农场等活动。

从下游消费环节切入,拉近养殖场与消费者的距离,芯田鲜生开发出猪的长尾市场。同样,也有一些企业试图从中游经营环节入手,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抚摸养殖户真正的“痛”。

中游:猪场孵化器

2016年1月,国务院发布最严环保法“水十条”。一时间,达不到环保排放标准的中小养殖场哀鸿遍野:上海的养猪场淘汰近半,关拆猪场3.09万家。福建已拆5万家猪场,生猪减少463万头。

2016年被视为农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年,但对于广大中小养殖户来说,想做到规模化、现代化谈何容易?养猪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新建牧场至少需要5年才能回本,投资大收益慢。养猪场又是出了名的贷款难——猪场的土地性质属于农业用地,抵押效率低,猪又无法作为抵押物。

2016年初,牧芽科技挂牌成立,为中小养殖场的转型升级提供系列服务。首先,牧芽推出了众筹认养业务。

用户在牧芽平台上可选择不同的认养项目,如“35天保育猪”。选定后用户支付猪仔在保育期的饲养费用,由牧场代养。小猪出栏后用户拿回饲养成本,并根据生猪市场行情获得8%~14%的销售收益。

以牧芽合作的江苏天种牧业为例,牧芽为天种累计筹得资金1亿元左右,承担了天种70%的生产资金,用户认养小猪近4万头。天种的自有资金得以用来扩建1 000亩二期养殖基地。虽然牧场要以部分销售收益作为用户的投资回报,但规模扩大后总体利润仍能得到提高。

牧场有了资金,扩大了养殖规模,但新养的猪往哪儿销?牧芽下一步从供应链着手,解决困扰养殖户的猪周期问题。

牧场的供应链布局越完善,猪周期对其破坏力越小。因为猪肉的市场价格趋于稳定,猪周期只是改变了其中赚钱的环节:2015年初,生猪市场行情不好,生猪出栏价为10元/Kg,终端肉价24元/Kg。到2015年年中,生猪出栏价涨至16元/Kg,终端肉价还在24元左右——养殖户、屠宰场、销售商总有一个能赚钱。

养殖户想尽办法介入销售环节,但往往收效甚微。江苏某牧场2015年先后投入200万元布局了十多家终端门店,至今没有回本。

那何不让用户参与卖猪?牧芽推出“我的肉摊”功能,用户从投资者变为卖家,向朋友出售自己养的猪。渠道的流通费用直接转化为利润,这是用户卖猪的动力,而销售的基础是猪场24小时云端监控加上熟人关系的信用背书。通过“肉摊”功能,牧芽能消化牧场80%的产能。

与牧芽合作的一年间,天种牧业的规模扩大近一倍,有了稳定的现金流,升级生产设备水到渠成。其沼气发电技术一年能节约电费20余万元,养殖中心里一个人能负责上千头猪。

这就回归到了牧芽的初衷——做规模化大牧场的生意。

在以色列、美国的现代化农业中,大数据指导生产,无人机喷洒农药等生产方式从技术上并不难实现。牧芽CEO李昂与朋友在2013年就生产过智能化农用机械,却苦于没有销路——国内农业从事者中散户占比90%,他们缺少资金,更没有引进先进设备的需求。

中国生猪行业规模化养殖是大势所趋,未来存栏量50头以下的小型养殖户将逐步退出市场。而规模化养殖离不开高科技、现代化技术,在“养猪4.0”的风口之下,硬件与服务前景喜人。

牧芽帮助中小养殖场拓展资金来源,扩大养殖规模,增加产品销量,最终目的就是将一个个中小养殖场“孵化”为规模化、现代化的大型养殖场,再向其输出智能设备与养殖管理系统。

比如牧芽正在打造的RFID耳标全程溯源系统。耳标伴随猪仔的“一生”,集成猪仔父母的品种信息,并记录猪仔在保育、饲养、用药、屠宰、分割等各环节的信息。牧场通过耳标可以排查养殖过程中的问题,消费者也能扫描耳标追溯猪的生长过程,对吃进嘴里的食物不再是雾里看花。

牧芽的第二大核心业务是ERP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养殖信息,ERP系统会在云端生成猪场养殖日志,统筹生猪养殖的各个环节。比如,猪场共有多少头待产母猪,母猪大概会产下多少猪仔,猪场的产能能够饲养多少头猪等。ERP系统会对猪场管理情况与盈利水平进行整体判断,并对养殖过程中的用药、消毒、断奶、疫苗、配种等关键节点进行科学指导,优化生产。

“水十条”与分离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等政策只是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的开端,行业在未来几年必将风云变化。养猪不仅要看到产业的风向,还要跑到风的前面。

上游:养猪服务商

2015年1月,农业高科技企业大北农集团发布产品“猪联网”,让中国的猪倌精神振奋。猪联网顾名思义,以猪为核心,连接与猪相关的产业链资源。而猪倌们振奋的原因是:猪联网以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帮助养殖户做好成本控制,提高每头猪的盈利水平。

具体而言,猪联网的关键词是:猪交易、猪管理、猪服务。

过去,手机通讯录就是养殖户的全部买方资源。遇到合作买家不收猪的情况,养殖户只能临时另寻买家或与同行“搭伙出栏”。猪联网聚合了20万养殖户、1 000家养猪服务商、5 000家屠宰企业,以及设备厂商、饲料厂商、仓库配送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者。现在养殖户用猪联网“搜一搜”就能找到各地的屠宰企业,有不同生猪品种、不同价格预期的养殖户能更精准地匹配需求。确定订单后,养殖户用猪联网“嘟嘟货车”就近寻找经销商、猪贩的闲时车辆,降低运输费用。

养猪已进入科学时代。在猪场管理环节,猪联网提供财务管理系统为猪场进行绩效分析。在猪场发生业务的一刹那,猪场员工就能在移动端录入交易数据,猪联网同步完成财务报表。采购、饲养、销售人员通过财务系统能够随时进行物资损耗分析与成本核算。猪联网的农信商城还为养殖户提供种、料、药、苗一站式团购,进一步降低其生产成本。

甘肃锐峰农牧科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锐峰通过财务管理系统协调经营活动,避免了部门间重复工作,节省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数据分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浪费,猪场在物料采购上可以有的放矢,靶向管理。得益于猪联网,锐峰的生产成本降低了13%,而最“省钱”的部门是猪联网的撮合交易。大型养殖场一旦因为订单变化导致生猪不能及时出栏,每天的饲料、粪便处理、人工等费用高达数万元。现在牧场在猪联网上能随时与各地需求方沟通,具备多重保险。

后端服务方面,猪联网为猪场提供远程猪病诊断服务“猪病通”。猪病通将每周猪病汇总并提供疾病预警方案,以信息流的方式展示给养殖户。如果猪出现采食量减少、猪咬架喘等常见问题,养殖户填写症状說明后能快速获取诊疗方案,遇到复杂病情时可以联系平台的认证兽医问诊。

2015年9月,在“互联网+农业”专题汇报会上,汪洋副总理寄语猪联网:“好好做,相信下一个风口就是猪了,就要飞起来了。”截至2016年初,猪联网已管理母猪存栏数169.68万头,猪友圈养猪人群28万,线上累计交易额566.69亿元,月均交易额1.3亿元。随着交易量的积累,猪联网掌握了行业的生产密码——养猪大数据。

猪联网对优秀养殖场的饲养、防疫、培育、配种等环节进行大数据分析后,生成了一套经济效益最高的养殖方案,对中小养殖场进行指导。比如,生猪出栏的最佳时间是4~5个月;每年4月是疫情高发期,最佳防疫方案是从2月开始采购疫苗,60天内逐渐完成防疫隔离工作;最佳的人员配置为1人管理800~1 500头猪,饲养、配种、去污环节需专人负责……

除了指导生产,大数据更大的意义是指导经营。2016年4月,生猪行情向好,广西养殖户李志兴计划进一步增加母猪存栏量。但猪联网数据显示广西地区生猪价格或将迎来下跌,李志兴思量再三,最终决定将3 000头母猪提前出栏。2016年7月,广西的生猪价格从8元降至5元,李志兴因此避免了数十万元亏损。得益于猪联网的全国生猪出栏量预测、生猪价格波动趋势、疫情传播趋势预测、区域供需关系分析,过去“蒙眼”做生意的养殖户如今得以窥见市场全貌。

养猪行业处于拐点,潮水的方向正在改变。养猪以及围绕养猪而生的周边产业在当下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