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去芯片化”喜忧

2017-05-17 08:12李瑶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无人驾驶英特尔高管

李瑶

英特尔新战略聚焦的八大领域类似一个矩阵,任何一领域出现短缺,都会影响其他业务领域。

英特尔正在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不像世界第一芯片巨头。

2017年4月中下旬,英特尔在官网宣布,今后将不再举办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原定在2017年夏天的IDF 2017将就此取消。自1997年创办以来,IDF一直以来都是英特尔发布新款芯片处理器的主阵地。

而在3月的最后一天,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还曾公开对着台下的上百家媒体说道,“英特尔是一家数据公司。”这是自CEO科再奇4年前上台宣布要转型之后,英特尔高层首次公布自己的转型定位。

在过去几年里,几乎每次被媒体问及英特尔的转型情况时,英特尔的高管都非常娴熟地摆出科再奇的转型发言及单个业务进展,至于媒体提出的“英特尔到底转型成为了怎样的一个公司”的问题,没有人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时至今日,在明确自己是数据公司的定位后,“数据”就成英特尔高管对外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数据非常关键,英特尔要驾驭数据的洪流”,杨旭解释说。

然而在被问及为什么要定下数据战略的转型时,杨旭一再称“英特尔不是变身数据公司,而是一直就是数据公司”。

英特尔研制CPU处理器起家,自然算得上分析、处理数据的公司,只是,如今数据的量和形态都已巨变,“数据公司”的含义也早已大不同。

如此形势下,英特尔能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公司”吗?

一团乱麻

英特尔“数据公司”的说法,源于2016年4月科再奇发出的一份公开信。

科再奇在信中说,英特尔要从一个芯片处理器公司转变为一家数据公司,英特尔未来应该是一家“驱动云计算和数以亿计的智能、互联计算设备的公司”。

这是科再奇2013年5月接任CEO后,英特尔下注最大的一次决策,也是最艰难的一次决策。

英特尔前任CEO保罗·欧德宁曾被不少媒体认为嗅觉迟钝,直到2012年9月接受采访时,他仍然认为“我们生活在以PC为中心的世界”,使得英特尔移动芯片陷入一步慢步步慢的境地。

更糟糕的是,由于三星电子等崛起,2012年时英特尔一直领跑的PC处理器市场也开始出现下滑。

科再奇接手的就是这样“一团乱麻”的英特尔。

为了梳理业务链条,上任后的科再奇为英特尔制定了四个核心发展领域:数据中心、PC、移动和芯片制造技术。

为了扭转移动业务,他和新任总裁蕾妮·詹姆斯遍访移动设备制造商,然后得出结论:移动业务是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也是英特尔应该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确在移动领域落后于对手,但我相信,我们有着很好的基础。”对于移动业务的未来,他很乐观,“我们将对英特尔处理器架构和产品路线作出一定的调整。”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未如科再奇所愿。一方面,2014年制定的补贴平板电脑的策略虽然刺激了出货量,却是“赔本赚吆喝”,亏了数十亿美元;另一方面,移动芯片非但没有复制PC和服务器芯片领域的辉煌,反倒一步一步被移动芯片设计巨头ARM和制造巨头高通联手逼得几无立锥之地。

对于曾和微软一起称霸PC市场20余年的英特尔而言,这是从未遭遇过的危急时刻。就连杨旭回忆起这段时光,都会忍不住说出“两三年前的惶恐”这样的话。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但凡媒体问起公司转型情况,英特尔高管往往都避重就轻,以致有媒体人吐槽称,“英特尔高管的发言内容是车轱辘话,多问一答。”

移動转型遇挫似乎已成定局,科再奇最终只能把转型的重点调整到营收不断看涨的数据和物联网业务上,于是就有了2016年4月科再奇以一封公开信宣布英特尔转型“数据公司”的事情。

配合这轮转型,科再奇还宣布了裁员1.2万人的计划。这是英特尔公司史规模最大的裁员计划,约占总员工人数的11%。

背后博弈

就在外界还在审视科再奇的转型计划能否带来效果时,英特尔自己先“骚动”起来了。实际上,与其说是“骚动”,倒不如说是大公司的通病——新旧力量的博弈爆发了。

科再奇上台后,打破了英特尔以往只从公司内部提拔高管的惯例,开始着意从外部聘请高管。

美国媒体BussinessInsider做过统计,如今在该公司领导团队页面显示的23名高管中,有近三分之一的高管都是从其他公司跳槽而来的。这些外聘来的高管在公司转型中,的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比如负责PC、移动以及物联网等部分的卡塔·伦度金塔拉,就是英特尔从高通挖来的悍将,被视作仅次于科再奇的“二把手”。

在英特尔引进外部团队的同时,英特尔原体系的一些高管也开始离开。比如曾跟科再奇并肩作战过的总裁蕾妮·詹姆斯、客户端计算事业部前总经理施浩德陆续跳槽,物联网部门负责人道格·戴维斯宣布退休,等等。

这新旧血液的一来一去间,一心改革的科再奇与英特尔老人之间的隔阂,无形中加深了。

如果说管理层新旧力量的对冲造成了科再奇转型决策的困难,那么普通员工对公司频繁调整的疑惑和对裁员的不满,则给转型策略的执行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员工都反对科再奇的做法,但员工对企业上层决策的认知不统一,既不利于决策的执行,也有损决策者的形象,更是企业的一种内耗。

事情演变到后来,国内外“科再奇需反思”类的声音层出不穷,到2016年5月初时,美国一家财经网站甚至发文直言“英特尔应任命新任CEO”。

但科再奇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质疑。除了出席8月16日在旧金山的IDF 2016,他几乎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他没闲着。

2016年5月,主导收购专门从事计算机视觉(CV)算法的初创公司Itseez,创建从汽车到安全系统的物联网;

8月,收购深度学习公司Nervana Systems,加强英特尔在AI领域的能力;

9月,收购计算机视觉创业公司、谷歌Project Tango 3D传感器技术背后的功臣Movidius。

就在外界好奇英特尔“买买买”意欲何为时,11月21号,科再奇拿出了一篇“数据是未来无人驾驶的新‘石油”的观点文章,称数据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思考驾驶体验的方式。

很快,英特尔官方开始不遗余力地宣传“数据洪流时代”到来之类的信息,为公司的转型战略做理论和舆论支持。

到11月30日,英特尔在北京举办人工智能论坛,首次全面展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转天又召开媒体分享会,英特尔高层一改往日的谨慎言辞,兴奋地向中国媒体描述英特尔眼中的数据未来。

“可以说(2016年)11月30日的英特尔人工智能日活动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那以后,英特尔对未来的战略布局和计算能力的准备比以前想得清楚了很多。”杨旭这样评价道。

未来走向

什么叫“比以前想得清楚了很多”?

首先,科再奇提出的“数据是未来无人驾驶的新石油”理论被迅速扩展到英特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其他业务领域,英特尔官方宣传中开始出现“未来世界的第三大科技趋势是数据洪流”、“海量数据将驱动增长和创新”等说辞。

再者,从2016年11月30日以后,英特尔的动作更多了:成立人工智能产品事业部和人工智能实验室;CES 2017上发布英特尔GOTM智能驾驶5G车载通信平台;收购Mobileye延伸无人驾驶技术布局,等等。

为了证明自己现在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在那场宣布自己是一家数据公司的“2017年第一场大秀”上,英特尔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逻辑:

未来数据的形态正在从结构化(文本图形)向非结构化(音频、视频、社交),以及不规则维度和定制类型数据演进(声纳、GPS、雷达、镭射激光、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基因),数据的处理方式就需要用创新科技端对端深加工,而英特尔的优势就在于此;除了端到端的芯片综合实力,英特尔还对整个生态系统提供开放架构,为合作伙伴提供工具、算法,对杀手级应用提供易部署的应用解决方案。

紧接着,杨旭解释道,数据是新石油,为了深挖数据富矿,英特尔计划从三个层次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一是云、网络、人工智能,二是物和设备,三是加速技术,其中“加速技术”是一二层之间的巨大推力,三者紧密联系,并通过摩尔定律的经济学效应得以进一步加强,循环增长。

实际上,杨旭的这番话与科再奇公开信中所阐释的理念并无两样。但值得注意的是,再次提起这个理念,杨旭提了中国市场这部分。

作为一家外资企业,英特尔入华已有30余年,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空间和中国企业的崛起,英特尔近年来一直在加速本土化进程。

国家发改委报告显示,仅中国一家网约车平台每日产生的数据量就可以达到70TB,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中国的数据总量将达到8000EB(1EB=1024*1024TB)。

因此,在公布为转型数据公司后,英特尔自然也将目光投到数据资源巨大的中国市场,把关注领域细分到人工智能、无人驾驶、5G、虚拟现实,聚焦中国制造2025、精准医疗、体育、机器人八个领域。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这家外资企业还努力呼应当下中国振兴实体经济、发展新经济的大趋势,表示“致力于做中国高价值的合作伙伴”,“为实体经济增值”。

“我们要把数据做增值服务提供给中国消费者。”杨旭说。

挑战丛生

在2017年深圳IT领袖峰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未来三十年是服务别人的竞争,是体验的竞争”,获得了业界不少人士赞同。

他说,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近几年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所有的数据必须变成业务,所有的业务必须数据化。因为你只有这样才能迎接这个时代。”

其实,英特尔重新定义自己为“数据公司”,本质上也不出左右,从原来的“技术公司”向“技术+服务”公司彻底转变。这一转型,既是为自己选定了新业务模式,也算是迎上产业大趋势。

说到新转型,英特尔高管如今喜欢拿来展示的案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牵手2017央视春晚,让舞者佩戴装有英特尔Curie模块的智能手套制造夢幻的舞台效果;另一个是在美国超级碗盛典上首次采用300部Shooting Star 智能无人机上演灯光秀。

从事后的舆论反应来看,这两大活动本身的热度的确让英特尔露了把脸,最关键的是让普通民众清楚认识到:英特尔变了,它的形象不止是以前“等灯等灯”标志性背景音下的各种电脑处理器了。

在这一轮转型里,技术固然是是英特尔的强项,服务领域也算是插上了自己的小旗子,但英特尔依旧不能掉以轻心。

数据这个产业发展到今天,依旧处于未成熟阶段,没有出现一家企业能够“只手遮天”,“先到先得”的规律也不一定奏效。

鉴于英特尔将关注领域分为八个,这八个也几乎都是现下的热点趋势,不妨用“公约数”的方式来逐一分析:

首先,人工智能、无人驾驶、5G等在国内国外都异常火热,但从概念到产品落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具体会发生什么,未来格局如何分配,尚无人能准确预测。

比如,谷歌是最早提出并研发无人驾驶的大公司,但如今无人驾驶公司越来越多,谷歌既无力阻挡“Uber、通用Cruise不断公布自动驾驶成果”,也拦不住“百度把无人驾驶汽车开上五环”,更顾不上硅谷创业公司Drive ai的“汽车雨夜自动驾驶试验”获得成功,甚至谷歌自己的无人驾驶前 CTO Chris Urmson也脱离谷歌单干了。

所以,当英特尔作为一个刚思路理清不久的数据公司,虽然凭着几十年的企业技术和实力积淀进入新领域,但转型后会否不出岔,没人敢打保票。

其次,英特尔通过收购各类“小而专”的创业公司来完善自己在各领域的技术布局,这种方式相当于英特尔“开着车”去追赶各领域的领先者,短期内效果自然不错,但之后呢?车油耗尽,英特尔拿什么补充能量,拿什么跟先行者继续比拼?

再者,英特尔选定的八大领域不是彼此间独立的,比如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机器人等的背后都是大数据和深度学习,而5G是大数据产生、分析的重要基础。换句话说,英特尔这八大领域类似一个矩阵,其中任何一领域出现明显短处时,都会影响到其他业务领域的发展。

而且,每个领域都牵连着行业内各链条上的企业,比如5G游戏规则、技术、成熟度等还有待完善,单个企业要想走得快且长远,就必须与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携手合作。

这个道理是众所周知的,而英特尔自PC时代的微软之后,一直没有达到同等核心地位的新盟友,所以,如何快速且牢靠搭建起自己的“朋友圈”,纵横捭阖,也是英特尔接下来面临的重任。

1991年,英特尔第四任CEO安迪·格鲁夫用“Inter Inside”的口号推动英特尔转型并换来了近20年的风光。

如今,科再奇启用新口号“experience what's inside”(体验内在)来开启新的转型,英特尔还能迎来新的风光时期吗?

猜你喜欢
无人驾驶英特尔高管
英特尔发布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
战“疫”需求急呼无人驾驶车冲上前线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英特尔宣布发售英特尔Stratix?誖10 TX FPGA
北京第一条无人驾驶地铁试运行!你敢坐吗?
英特尔召回
无人驾驶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