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虚假大学”误了青春
——2017高考志愿填报风险提示

2017-05-17 08:44岁正阳何玲
中国信用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凭学历大学

◎文/本刊记者 岁正阳 何玲

中新社 发

6月22日,甘肃、四川等省份率先启动2017年高考分数查询,之后的几天里,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放榜。至此,“成败在此一举”的填报志愿“大戏”正式拉开序幕,截至记者发稿时,山西、福建、内蒙古等省份的2017高考填报志愿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选择上哪所大学又成了考生们面对的另一场重要“考试”。

与此同时,一份“381所虚假大学黑名单”出现在网络上,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参考消息、凤凰网、中国教育在线、湖北日报、青岛网络电视台等媒体纷纷转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据了解,这份“381所虚假大学黑名单”由民间教育服务类网站“上大学网”公布,涉及全国26个省市,其中北京有151所数量最多,占了将近4成。像中国邮电大学、中国师范学院、中国北方理工学院等这些“看上去不错的”学校也出现在这份“黑名单”中,可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大学”根本不存在,都是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

“虚假大学”又称“野鸡大学”,是指未经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审批,没有办学资质而私自招生办学的学校,“虚假大学”最常见的为冒用某大学的分支或者某地的分院。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高校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是随着民办本科,专科等高校的盛行,那些仿冒正规大学进行招生诈骗的“虚假大学”也越来越多,而且近些年甚至有愈演愈烈的风向。

这些“虚假大学”背后暗藏了什么利益链条?家长和考生如何擦亮眼睛验明学校正身?本刊记者在各地考生报志愿之际,梳理总结出这份高考志愿“风险预警指南”,向广大考生和家长揭开“虚假大学”的真实面纱,期待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份规避风险的报考指南,也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份风险预警的信用提示。

野火烧不尽“虚假大学”态势愈演愈烈

“虚假大学”不是什么新事物。此次曝光的“381所虚假大学黑名单”是“上大学网”自2013年以来发布的第六批“虚假大学”名单。这份名单从开始的不足100个,逐渐发展壮大到现在的381个,遍布全国多省市。记者在百度搜索输入“381所虚假大学黑名单”榜单内的学校,会有提示:“您搜索的学校名称不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中,媒体披露其虚假办学,请谨慎辨别!”

如这份名单一样,现实中的“虚假大学”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截至目前,记者在百度百科中搜索“虚假大学”一词,发现其曝光历史可以追溯至2010年。2010年5月10日,被《京华时报》报道的虚假警校“中联司法学院”被查封;2011年7月,《中国青年报》曝光了与华北科技学院仅有一字之差的“虚假大学”“华北科技大学”;2013年6月和7月,“上大学网”分别发布了《百所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和《第二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共50所)》,先后曝光存在于我国内地的150所不具招生资格、涉嫌非法招生的“虚假大学”;2014年7月,“上大学网”发布的《第三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2014年)》,60所“虚假大学”榜上有名;2016年5月,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公布了73所“野鸡大学”;2016年6月,“上大学网”发布第六批虚假大学警示榜,此次发布的“虚假大学”一共有30所……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对此也一直加大处罚力度。2013年7月8日,教育部公布了《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预警第1号》,明确指出,国家有关部门正采取行动,依法关停有关网站、惩处不法分子”,“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相信网上虚假高校招生宣传”。2017年2月1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强化招生信息公开和监管,严格执行“30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各高校不得发布未经主管部门备案的招生章程或者进行虚假招生宣传;对高考报名、考试、招生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视情节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依法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

一边是“虚假大学”顽强的生命力,一边是相关部门有力的打击,但“虚假大学”依旧呈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态势。“虚假大学”靠售卖假文凭挣钱,其外在形式为一个抄袭正规大学内容的网站,往往没有办学资质、没有校址和师资力量,只是凭借着一个虚假的网页或“办学人员”的三寸不烂之舌,欺骗学生和家长。

业内人士指出,制造一个“虚假大学”,可能只需要半天时间,弄一个假大学网页即可。这和有的教育机构混淆招生类型进行招生欺诈还不同。招生欺诈是有具体的办学实体,有教学活动,只能颁发非学历教育证书,但宣称可授予全日制文凭。

寻根究缘由利益驱动造就虚假“温床”

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围城》中,克莱登大学成了远近闻名的“骗子学校”。然而时至今日,类似的“虚假大学”和“野鸡大学”依然未见收敛,面对越来越长的“虚假大学”名单,舆论很困惑,7年间,约400余所“虚假大学”“粉墨登场”,为何屡禁不止?对此记者分别从学生、家长、社会三方面角度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

—是落榜考生的“救命稻草”。记者梳理过往的案例发现,“虚假大学”的受骗者大致就是三类人群。其一是偏远闭塞地区的考生,他们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很容易就被骗子天花乱坠的说辞绕进去;其二是低分考生和落榜考生,这一类学生出于“死马当活马医”“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侥幸心理,愿意花钱买个“假文凭”去蒙混过关,所以明码标价购买文凭而不读一天书对他们来说颇为划算。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虚假大学”通常通过非法渠道购买考生信息拿到考生名单,之后再大量群发短信或所谓的录取通知书,坐等上钩者。由于成本极低,哪怕只有极少比例的人上当受骗,他们的利润也非常可观。其三是学历与能力不符的社会在职或者求职者,无奈只得买张文凭、或被骗张文凭来补块“敲门砖”。

二是无奈父母的“地下通道”。每年到高考“放榜”之时,就是考生家长们最为紧张的时候,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为孩子做好打算。一些家长担心子女成绩不理想,影响上大学,早早地开始托关系想办法,这时一些声称拿钱就可以搞到高校内部指标的骗子就开始“招摇行骗”。家长们对于教育机构宣称不需要高考分数就能被录取,最终获得名校全日制文凭的“招生”手段虽然半信半疑,但在“望子成龙”的心理驱使下,这类家长还是走了这条“地下通道”,就配合部分诈骗的“虚假大学”替孩子报名,直到最终孩子根本拿不到全日制文凭才忽然醒悟。其中,被“虚假大学”欺骗的受害者很多不仅不举报不投案,反而口耳相传,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虚假大学”在中国社会很多个角落里的泛滥。

三是文凭唯上的“万能钥匙”。“虚假大学”的名单之所以越来越长,与其牵涉的庞大“刚需”市场密切相关。要看到“虚假大学”背后的真问题——假文凭现象。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认为,社会上的“唯文凭论”是目前“虚假大学”不断“推陈出新”的原因之一,在“低入学和毕业门槛”等诱惑下,部分学生抱着侥幸心理去报名入学,企图获得一个将来升学、就业能用得上的文凭。一方面,文凭成了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只有拿到文凭才能越过门槛,才能追求梦想和幸福。因此,许多人对于文凭的追求不择手段,无论真假。另一方面,许多单位或企业对求职者的学历把关不严,让一些人蒙混过关,也从另一个侧面鼓励了更多“后来者”。当文凭学历成为就业、升职、加薪等的敲门砖或通行证,就容易诱发部分人心存侥幸走“捷径”。

九大陷阱志愿填报须“步步为营”

在用人单位看文凭的年代,买卖学历文凭的地下市场已成为产生“虚假大学”的温床。考生填报志愿之际,帮助考生和家长分辨虚假大学,了解相关政策,有助于避免上当受骗或短视冲动,彻底铲除“虚假大学”的生存土壤。据媒体调查显示,“381所虚假大学黑名单”上的大学绝大部分是“虚假大学”,都仿冒了正规高校的名称,并通过抄袭学校简介、图片等方式打造校园官方网站以混淆视听。记者通过对近年来曝光的虚假大学分析整理,发现其存在以下9类造假行为。

一是仿冒正规大学名称,以假乱真。

绝大部分“虚假大学”都仿冒了正规普通高校或其他正规学校的名称。例如:“虚假大学”“江苏经济贸易大学”“杭州经济贸易大学”,是仿效正规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而来。以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为例,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在第四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公布的118所“虚假大学”名单中,114所均不在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3所为仿冒正规高校历史上更名前的学校名称;1所仿冒广西上世纪1980年左右存在过同名的民办学校。

二是以文凭证书为诱惑,名不副实。

有媒体曾接到一些高考生及其家长的举报或反馈,称他们接到了不少大学通知其前去面试的电话,告诉他们“只要入学就可以直接拿本科学历文凭”。比如2013年7月初,山西省一名200多分高考生向“上大学网”咨询,她称自己最近接到上海、南昌、北京等地多个自称有空乘专业计划外招生名额的大学老师的电话,要她前去学校面试。然而奇怪的是,她这个分数段的考生在山西省尚未开始填报志愿,而且山西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专科(高职)录取工作线都没有划定和公布,就被多所高校预录了,这显然不符合考生报考的正常逻辑。

三是学校网站域名不备案,混淆视听。根据《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在我国境内提供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办理备案。未经备案,不得在我国境内从事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而大部分“虚假大学”网站域名、备案号信息在工信部系统查不到。以2015年公布的第四批118所“虚假大学”的域名信息为例,其中65所“没有符合条件的记录”;35所“有备案号,但查询未果”,涉嫌盗用或捏造;18所涉嫌抄袭盗用正规学校或企业或个人的备案信息。据了解,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院校官方网站,域名后缀一般为“.edu.cn”,而“虚假大学”多为用于工商金融企业的“.com”等其他后缀。同时,有些“虚假大学”会在“.com”前加入“-edu”或“edu”,蒙骗考生、家长。

四是校网IP挂靠海外,鱼目混珠。“虚假大学”利用虚拟主机、IP地址挂靠等方式建设学校网站,手续简单,成本极低,而且不受国界限制,是导致“虚假大学”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查询最新公布的381所“虚假大学”的网站域名,发现其IP地址(空间/服务器)分布在香港、美国、韩国等大陆以外的地区或国家。在“上大学网”2016年曝光的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中,新曝光的73所“虚假大学”网站IP的物理位置只有1个在中国大陆,其余的集中分布在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五是盗用正规学校信息,偷梁换柱。

据媒体报道,最新公布的381所“虚假大学”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左抄右盗、东拼西凑,将自称官方网站的自建学校网站搭建起来的,以此混淆或蒙骗广大高考低分、低学历人群。比如记者在百度中输入“北京信息管理学院”,其官网显示,“学校现占地面积1879亩,建筑面积76.36万平方米,藏书180余万册。现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师资及各类人才,为东北特别是辽宁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记者再次检索该条信息发现,内容与“沈阳师范大学”的介绍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北京信息管理学院”盗用了沈阳师范大学的校园简介内容,来骗取家长的信任。

六是在线学历查询造假,滥竽充数。

“虚假大学”建网站的最核心目的,就是让其团伙伪造大中专院校学历文凭证书上的证书编号,依靠在部分学历查询网站或其所谓的官方网站上实现文凭证书验证,来增加学校的可信度,因此在“虚假大学”的网站一般都设置有“学历查询”“证书查询”“信息查询”等栏目入口。据报道,“上大学网”在查证“虚假大学”的同时,发现部分虚假大学会设置“信息查询”栏目会增设“民教网”“民学网”“民信网”“民服网”等多个验证学历信息的网站链接,利用这些学历查询网站来多渠道查询验证。有相关媒体曾对“民教网”(官网)www.chsi.ac.cn做了实地调查:网站客服中心公布的联系方式始终无人接听,网站上注明的指导单位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但在实际中却没有找到这个中心的归属部门,并在咨询教育部后,查明没有这个机构。

七是“低分高录”招生陷阱,暗藏利益。这些“虚假大学”主要瞄准高考失利或分数不达线但又想上大学的学生,采用介绍“大学”的内部指标、低分高录、军校国防生内部名额和补录等好处,通知学生前往某某大学、某某学院面试等手段行骗。若考生和家长交纳一定“赞助费”等名义的款项后,考生便可以走大学自主招生的途径,得到低分录取等入学优惠。但实际上,大学自主招生过程有着严格的流程,违背流程的“低分录取”基本上都是骗局。近日,北京市朝阳法院公布一“手握自主招生名额能低分录取”的案例,作案人自称手中握有多所知名院校的自主招生名额,可以帮助考生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并可以低分录取。然后,作案人以赞助费、活动经费等名义收取每人25万余元。高考过后,相关学生家长到学校查询,发现并无考生的入学记录。

八是“免试入学”噱头宣传,招摇撞骗。针对一些高考分数没有达到本科录取线的考生,意图实施诈骗的“虚假大学”,可能会以“免试入学”为噱头,吸引考生和家长。考生和家长以为,只要交纳一笔钱,考生就可以与其他正常被录取的考生一样,享受同样的入学待遇。但实际情况是,不法分子很可能故意混淆大学与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从考生和家长处诈骗钱财。在北京市朝阳法院公布的“培训‘免试入学’专攻落榜考生”案例中,受害人小朱的高考分数没有达到本科录取线,听说某公司有落榜考生培训班,小朱缴纳了6万元的培训费后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上学时却发现自己参加的是成人高考培训。经查,不法分子虽与高等院校签订了合同,但并未按合同约定招生,而是打着考前培训的幌子,向家长承诺交钱就能享受与普通高考同样的文凭待遇。

九是无民办高校办学资质,虚假招生。这些“虚假大学”一般都会自称为“国家教育部备案、某某省教育厅批准的民办高等院校”,无论是民办普通统招高等学校,还是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含助学、培训机构)的名单,各地教育厅(教委)都应定期通报公布。例如,2013年5月3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对外公布了《2012年民办高等学校及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办学状况评估及年度检查合格学校名单》,其中,40所全日制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23所非全日制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达到评估和年检合格标准。但“上大学网”从2013年到2014年发布的三批名单中,有近100所校址在北京的“虚假大学”都不在其中。这些非学历民办高校并不是真正大学。

四项举措重拳惩治 对症下药

当前,正值2017年全国各级各类普通高等院校在各地招生录取之际,面对如此猖獗的“虚假大学”,本刊公布以上七招“识破术”之外,还提出如下四点小建议,为社会各界相关部门和人士提供参考,一方面期待每一位考生都能识破虚假大学的陷阱,顺利进入正规高校;另一方面希望相关部门能从根本上治理“虚假大学”,为广大学子营造一个诚信的报考环境。

一是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民办学校“年检”力度。目前我国将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分为六大分类:1、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招资格的民办高校);2、高等职业教育院校;3、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2004年教育部已发文取消该考试,各试点民办学校于2005年起停止招生,国家和各省统考课程于2007年后停止);4、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助学院校);5、高等教育职业资格考试(职业资格考试院校);6、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际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据了解,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够坚持每年公开、透明地一一公布以上六大类民办高校的评估、年检等合格名单的屈指可数,所以“虚假大学”容易在地方民办大学中“浑水摸鱼”,仿冒正规大学进行招生诈骗。因此,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学校“年检”力度,并定期公布地方正规民办大学名单,这样可以为报考民办院校的考生提供一份可信的参考指南,同时进一步打压“虚假大学”的生存空间。

二是各级网监部门要严把网站从域名注册到访问运营各关口。“虚假大学”的网站域名后缀大部分都是“.com”。诸如此类的域名审批、ICP备案和网站日常监管等事宜,只有各大互联网域名供应商、国家工信部和各地网监部门同时联合起来,每年采取行动,才有可能杜绝这些“既不像大学网站,也不像商业网站”的虚假高校网站的存在。比如,现在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上大学网”公布的“虚假大学”名称时,都会出现“百度提示您:您搜索的学校名称不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中,媒体披露其虚假办学(查看详情),请谨慎辨别!报考前可以到教育部官网查询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等提示信息,百度、360等公司已联合“上大学网”在国内搜索引擎这一方面,对“虚假大学”铺开了第一道“拦截网”。

三是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虚假大学”的打击力度。教育、公安等部门以及社会力量应打出组合拳,在监管环节拧紧一扣、深挖一尺,严格把关、集中治理、重拳出击,彻底铲除虚假大学生存的土壤,全面封堵“虚假大学”运行的路径。其中,教育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优势,曝光“虚假大学黑名单”,及早向社会各界发出预警,增加虚假辨识度,让假文凭真正变成废纸一张;公安机关应对虚假大学诈骗案件进行立案,让“虚假大学”的操纵者付出惨痛的代价;工商部门要查处“虚假大学”无证经营、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同时,应尽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严格惩戒机制,让文凭造假者产生信用污点,将文凭造假等问题列入“黑名单”,让使用“虚假大学”文凭的人,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各责任部门要加强部门沟通与信息共享,虚假大学频现的所在地政府也需定期展开联合、综合执法,莫让虚假大学成为城市负面名片。

四是媒体要加大对“虚假大学”线上线下的宣传曝光。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要充分利用媒体优势,曝光“虚假大学”行骗手段及对社会的危害,提高考生、家长的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同时,相关媒体应在第一时间曝光有关官方机构定期发布的“虚假大学”名单,与相关部门整治打击形成联动态势。电视台等视频视听平台也可以考生被“虚假大学”诈骗的典型案例为引线,详细阐述“虚假大学”利用高考录取招生为由实施诈骗的常见形式及手段,在招生前夕的黄金时段连续播放,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引导学生和家长不要轻信无根据的招考信息和招生中介。

猜你喜欢
文凭学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VS 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VS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大学求学的遗憾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膨胀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