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延莹
本刊记者 王砾尧
近日,个人征信数据服务平台“91征信”宣布获数千万元B轮融资。这则消息再次吸引了征信市场的目光。曾有专家预测,中国整个征信市场潜在发展规模达万亿元。其中个人征信市场,被认为有千亿级别,但另一个现实是,目前只有不到20亿元的体量。与此同时,被人民银行“钦点”的8家征信企业,却因独立性、公正性、个人信息保护难保证等原因至今无一摘得个人征信牌照。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征信业在“群雄逐鹿”的火热发展下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5月,人民银行对征信业违规事件的处理已超过70起,累计罚款金额超过700万元,4家市场征信机构被注销了备案资质。
一方面,征信业参与者们激流涌动,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正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创新和试错,在探索中前进。随着信用建设的深入推进,人们对信用的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逐步打造个人和企业与其所处信用环境之间的关联和影响,建立和强化信用主体对信用规则遵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信用社会化、社会信用化”特征突显的今天,个人信誉已经成为个人资产的组成部分,企业家们之所以越来越看重个人形象在社会上的影响,因为他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信用就是资本。无论是“曾子杀猪”的家常之道,“一诺千金”的商家之约,还是“退避三舍”的战事之盟,在社会实践中不再仅仅作为道德层面的要求,而是已经成为赢得长远经营资本的必做之事。
另一方面,在征信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规则与秩序在不断建立、打破和修正中日趋完善。虽然当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但若要完成西方国家已经进行了上百年的发展进程,则在迎来诸多机遇的同时面临着潜在风险。仅以当下征信业立法亟待完善和推进、信用大数据基础设施缺乏科学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标准、没有数据交互的规则和制度等挑战为例,就必然会经历“平地起楼”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征信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三类问题,这三类问题也折射出征信业在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阶段性阵痛。一是迫切需要政府管理将原有的条块分隔变成联合共享。征信业的发展除了必要的制度建设、机制保障外,还需要建设用于信用数据收集、分析、管理的平台、数据库及运营环境,这些都是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而信用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这样数据在共享、流通及交易时才具备基本的运行条件。此外,各部门之间在协同联动、实施联合奖励和联合惩戒时,必然会遇到管理和实施上的困境,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转换原有的工作思路和方式,跟上发展需求。
二是迫切需要政府企业携手营造良好的诚信营商环境。当前,我国市场诚信经营环境总体态势向好,制度规范也越来越完善,但不排除少数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追求利润、不信守承诺,提高了交易成本、降低了运行效率,给市场诚信经营的环境带来了伤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既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服务,也需要企业自身加强信用建设,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助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国内征信业发展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纵观美国征信市场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信用立法、信用环境及信用产品已基本完善,这都为其企业经营提供了便利环境。我国征信企业的发展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更要迎接国际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说,中国征信业要用最短的时间赶上国际征信机构的发展水平,并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这样的要求使征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囫囵吞枣、裹泥飞跑的境遇,走错路、走弯路,政府和企业关系界限模糊、交错越位等现象时有发生,客观来看,这也是快速成长的征信业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在认识到我国征信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征信业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五方面。
一是我国政府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各经济体间越来越频繁和重要的贸易往来中,信用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手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国政府和企业正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等变革,而信用体系建设就成为该进程中保驾护航的专业支撑。
二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数据产业的崛起,并为其快速发展构建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和环境。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水平让世界侧目,在互联网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一方面,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多层次的发展水平和多元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数量庞杂的中小微企业带来了信用调查的刚性需求。这些条件,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完善市场信用环境提供了要素和条件。
三是当前个人消费升级带来的对品质和效率的差异化多元化追求,给信用产品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价值空间。高价值的信用产品主要通过对信用数据的深度挖掘,对客户进行精准定位,为客户推送个性化产品,提供定制化服务。这些都采信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判断,信用数据在具备了一定规模和维度之后,就有条件为企业和个人开发定制化的产品,包括在客户服务、品牌营销、战略咨询等方面,可以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这一类信用产品数据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则征信公司的定价权较高、产品附加值大。
四是征信业激活了信息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为互联网企业及信用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环境。传统的信息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了必要的运营硬件系统,运营内容急需加强应用系统的开发,且迭代性开发需求强烈。征信关系到各行业系统的应用,例如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更加高效的社会治理手段,提供了决策和管理依据。随着政府部门“放管服”的深入推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需要更多技术支持和工具。征信与大数据公司、运营商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的互动成为产业链延伸的必然趋势。技术、数据、环境的发展等资源供给构建起了征信产业新生态。
五是征信从业者对征信业不遗余力的探索和对信用事业的不懈追求。据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7年5月,全国存续的备案企业征信机构共有133家。据了解,这些企业目前大多商业模式不够清晰,但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在征信产品开发、资源搭建及模式探索上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由于国外征信机构的数据模型构建与中国企业的风险要素及数据构成有较大不同,所以需要大量创新和突破。征信业的从业人员来自金融、信用评级、互联网、大数据、经济管理等多个专业和领域,多元背景的征信人才为各行业开展信用产品应用提供了专业支撑。
面对当下征信业面临的风险与机遇,展望征信业的未来,虽然路途漫漫,但无论从政府监管层面,还是从行业人士观点来看,有三类趋势已逐渐达成共识。
一是公共征信与市场化征信协调发展的趋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此前指出,国内公共征信机构和市场化征信机构协同发展是未来征信业的方向。
“个人征信主要与个人参与的金融信贷交易相关,信息共享是个人征信机构最核心的商业原则。由于金融业务和个人信息的敏感性,征信产品从经济学上来说是‘有条件的公共产品’。”吴晓灵认为,由政府或行业成立公共征信机构成为各国的一种选择,在中国即为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但市场的要求是多样的,是多层次的,因而还需要一些商业化的征信机构作为补充,深耕细分领域,为市场提供灵活高效的服务。
近日,万存知在署名文章《个人信息保护与个人征信监管》中指出,在征信制度下,没有被覆盖的社会经济领域,往往是骗子云集、风险最高的领域,为防止信用违约风险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域转移传播,征信需要做到覆盖全社会。人民银行未来批设的个人征信机构,原则上不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开展同质业务,新老征信机构在业务范围上错位发展,功能互补。
二是征信机构管理趋严、趋紧。万存知此前表示,能在全国范围内综合开展征信业务的机构数量不能太多,要严格控制数量。因为数量一多,每个机构有自己的信息平台,会分割信息,共享难度会加大。吴晓灵也指出,征信机构是有限竞争的,不能太分散,而要有相当的门槛。
万存知强调,由于个人征信与个人信息保护密切相关,所以个人征信市场绝对不能走“先乱后治”的道路。征信机构不能滥用客户信息。征信机构要从保护个人信息、保护个人隐私权益方面出发,所有信息使用应该授权,应该特定用途、 特定授权,不能一次授权反复使用、多次使用、无限使用。
三是征信机构发展可能趋于整合。“全面的综合性征信机构不可能存在太多,包括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在内估计也就3家左右比较合理,如菲律宾的征信市场,从最初的6家征信机构到目前剩下4家,预计将来还会整合成三家或两家。”世界银行集团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FC)东亚及太平洋区金融基础设施技术援助负责人赖金昌认为,未来中国的征信、数据服务市场可能分为三类,即综合类征信机构、专业类征信机构、数据和风险管理服务商。其中综合类征信机构、专业类征信机构属于征信业范畴。
“征信业不在于征信机构的数量多少。征信业有三个组成部分,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和信息使用者。以征信机构为信息共享的平台, 各行各业的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通过征信机构在中间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万存知表示,当今国际上没有一个征信机构是由某一金融机构或某一企业集团独立发起成立的。但是,如果若干人、若干经济组织,从自愿共享客户信息的角度出发联合起来申办一家个人征信公司,则是完全可能的。同时,新批设的个人征信机构应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按市场规则,在合理定价的基础上,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由此可见,当前征信业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征信市场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助力征信乃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同时,也需要征信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在信息共享、个人信息保护、保证征信的公平公正等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跟上征信业规范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只有这样,我国的征信业发展才会以独立自主、务实高效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征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