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聪
摘 要:在当今社会,小农意识中的保守性、封闭性、迷信性等消极方面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人们思想的进步,我们应该通过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改造小农意识,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
关键词:小农意识 社会发展 改造途径
一、什么是小农意识
小农意识是指農民或者小手工业者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血缘为本位的环境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它体现着小农经济中小生产者的身份和地位,反映了小生产者对自己利益的维护,但不包含对权力的捍卫与争取。意识是个体的,但小农意识是普遍的,它不但只存在于小生产者的思想中,还影响着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人,包括小市民,乃至官僚。几千年来,小农意识制约着中国各个阶层的思想观念。
小农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群体特征,在过的几千年中,小农意识在大多数中国居民思想中根深蒂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国都拥有大量的小生产者,即使是城市居民,也大多是近一两代才摆脱小生产者的身份。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小农意识也曾经历过革新,但它的主体思想却并未发生改变且世代传承。几千年来,这种思想在人们的思想中固定下来,并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它既是等级制度的产物,又反过来构成等级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小农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小农意识的大部分思想观念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是不相容的,甚至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而且这种阻力往往并不是以反社会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身份在无形中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小农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农意识的平均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
小农意识中的平均主义认为任何差别都不应该存在,尤其在物质方面应该做到人人平均。在自然资源有限,生产率低下的古代社会,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被大多数小生产者所接受,甚至形成了一种价值观念,古语“不患寡而患不均”所得就是这种平均主义。在古代,社会财富有限,生产力不足,禁欲就成为小生产者实现平均主义的主要方式,而一旦生活有所改善,长期的禁欲就很容易发展成为纵欲。太平天国的时期的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起义前大多为长时间禁欲的小生产者,起义后拥有了权利和财富便开始骄奢淫逸、荒淫无度。除此之外,小农意识的平均主义还会导致集权统治的加强。小生产者虽然渴望平均主义的实现,但他们认为凭借自身的力量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将希望寄托于超越个体的神权和皇权,这必将会导致政治的不平等加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高效率是实现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基础,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有效的保障每位公民参与社会分配的权利和物质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等价交换,要求建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公平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平原则与小农意识的平均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2、小农权威意识、人治意识与现代民主意识、法制意识
近几年来,腐败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大量关注,腐败问题已经越来越制约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利的不透明和不受法治的约束。腐败是专制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小农意识表面上似乎与专制主义相去甚远,但其实正是由于小农意识中的权威意识和人治意识导致了专制主义产生。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小生产者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局限,缺乏社会交往,导致其自私性、孤立性和封闭性,这为专制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中国古代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有其闪光之处,但是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社会地位底下的老百姓将维护自己的利益寄希望于于上层阶级,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有人治而无法治”的社会状态,人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而现代的民主思想则是真正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是政治的参与者,万事以法律为基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遵循民主、法治,社会才能有序的发展。
3、小农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小农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的,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小农的思维方式相比于原始时期和奴隶时期无疑是进步的,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思维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一味地相信经验,盲目的遵从经验会导致人们思想的狭隘性和非反思性,无法产生新的思想和事物。小农的思维是一种循旧性的思维,对于同一件事过去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基本相同,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在经验、理性的基础上,探寻新的方法、发现新的事物。创造性思维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亦步亦趋的模仿和重复其他发达国家的道路是不可能站在世界现代化的前列的,更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小农意识的改造途径
1、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必然会影响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又会影响上层建筑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改造小农意识的根本。小农意识产生的基础是自然经济和封闭的社会环境,要想改造小农经济,就要实现我国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发方式的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社会的开放程度。
2、加强政治文化建设
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和小生产者数量众多,占据了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小农意识也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而深入人心,时至今日,小农意识依然在某些方面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小农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专制政治,要想改造小农意识必须先以政治文化改造其产生和依赖的政治基础,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政治文化改造小农心理,规范小农行为,引导小农进步。加强政治文化一方面是始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是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们所用。
3、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农民和小生产者,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如果一个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体还束缚于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脚步必然是十分沉重的。一个人的思想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影响着国家的发展速度。改造小农意识就要用新的思想文化去感染和影响小农,让他们抛弃原先认知里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和认识,塑造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政府应该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发展基础教育,降低社会文盲率,在发展高水平科技的同时,确保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教育,教育改变思想,知识改变命运。
参考文献:
[1]赵文嫱.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掣时浅谈[D].天津师范大学.2001
[2]刘永佶.小农意识-农民个体而非阶级的意识[J].学术论衡.2007.04(2)
[3]刘永佶.中国官文化批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04
[4]袁银传.关于改造小农意识的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03(6)
[5]胡玉萍.浅谈小农意识对现代化进程消极影响的改造[J].巢湖学院学报.2006.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