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寒静,严 敏
武警官兵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外显自尊的关系研究
刘寒静1,严 敏2
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外显自尊;武警部队
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人类情感和身体的疲惫衰竭状态,Freudenberger[1]在1974年首次提出,指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多维心理症状,通常被视作一种极端的压力症状。外显自尊是一个重要的个体特征因素,指个体对自身有意识的一种消极或积极的态度[2]。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外显自尊与许多心理变量存在关联,并对未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具有预测作用[3,4]。目前,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涉及个体外显自尊领域较少,尤其是针对官兵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及外显自尊水平三者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更是罕有文献报道。笔者以武警某部培训的学员和某院学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外显自尊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为有针对性地预测和减轻军人职业倦怠提供参考依据。
1.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分别以参加某部培训的学员和某院的学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12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2.5%;其中男性350人,女性51人;年龄18~36岁,平均21.18岁。276人(72.5%)入伍前居住农村,105人(27.5%)入伍前居住城市;未婚376人(98.6%) ,已婚5人(1.4%);高中及以下学历297人(78%) ,大专及以上学历84人(22%) 。
1.2 工具
1.2.1 职业倦怠量表(MBI-GS) Maslach和Schaufeli等[5,6](1996)编制的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订定的第三个版本,它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共15个项目,分为3个维度: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降低。采用0~6(从没有~频繁发生)计分。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大于0.80,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2 工作压力量表 本研究结合Vagg和Spielberger(1999)设计的JSS(Job Stress Survey)工作压力调查,Cooper、Sloa和Williams(1988)设计的OSI(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量表,周玉林等[7]编制的武警战士工作压力量表进行修订,量表分以下七个维度:工作本身的压力 、角色认知压力 、工作背景和氛围压力 、组织压力 、人际关系压力 、职业发展压力 、自身发展压力,共计 27 个题目,均为正向题,采用Likert五级计分方法进行计分。 经检验,本研究中工作压力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22,可见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对其进行因素分析得知,该量表各因素的 alpha 值均大于 0.80,可靠性很强,结构效度良好。
1.2.3 自尊量表(RSES) Rosenberg[8]于1965年制定,最初用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采用Likert四级评分,1分表示非常符合,4分表示很小符合。分值越高,外显自尊水平越高。Fleming等(1984)证明自尊量表与几个涉及到自我评价过低的概念呈负相关。临床研究证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对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
2.1 武警官兵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外显自尊的特点 对不同学历水平的武警官兵的工作压力各个维度、职业倦怠3个维度及外显自尊得分进行了ANOVA分析,工作压力在不同学历水平的官兵中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11,P<0.01),其中高中学历的官兵工作压力得分最高。除去人际关系压力和组织压力维度以外的其他工作压力的维度得分在不同学历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但是职业倦怠3个维度和外显自尊在不同学历水平的官兵中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学历水平的武警官兵工作压力及其各因素和职业倦怠3个维度得分的ANOVA分析结果 ±s)
对入伍前居住于农村或城镇的武警官兵在工作压力及各个维度得分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入伍前居住在农村的武警官兵的工作压力得分高于入伍前居住在城镇的武警官兵的得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4,P<0.05)。入伍前居住在农村的武警官兵的组织压力维度和工作背景和氛围压力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入伍前居住在城镇上的武警官兵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1;t=2.392,P<0.01)。武警官兵的职业倦怠各个维度得分在入伍前生活于农村或城镇上有所差异,具体来讲,入伍前居住于农村的人群情绪衰竭维度显著高于入伍前居住于城镇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5,P=0.024);入伍前居住于农村的人群玩世不恭维度得分高于入伍前居住于城镇的人群,无统计学意义;入伍前居住于农村的人群成就感低落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入伍前居住于城镇的人群,有统计学意义(t=2.011,P=0.045)。武警官兵的工作压力及其各个维度和职业倦怠3个维度、外显自尊得分在年龄、婚姻状况、军衔和入伍时间上无统计学意义。
2.2 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外显自尊的相关分析 对武警官兵的工作压力及其维度、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和外显自尊的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关系分析(表2)。表2结果显示,外显自尊与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玩世不恭维度存有正相关关系,与成就感低落维度无相关关系。外显自尊与工作压力及其维度(除工作本身压力外)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表2 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外显自尊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
2.3 职业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以武警官兵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探究武警官兵的工作压力、外显自尊以及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入伍前居住于农村或城镇、婚姻状况、军衔、入伍时间)对它们的预测作用,结果可知,工作压力对情绪衰竭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18,P<0.001),对玩世不恭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55,P<0.001),对成就感低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72,P<0.001)。外显自尊对职业倦怠各维度无预测作用,人口学特征对职业倦怠各维度无预测作用。
采用逐步回归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以武警官兵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进一步探究武警官兵的工作压力的七个维度对它们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工作压力中的职业发展压力和工作背景和氛围压力对情绪衰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工作压力中的角色认知、职业发展压力、工作背景和氛围压力对玩世不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工作压力中的工作本身压力对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工作压力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对成就感低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表3 职业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3.1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职业倦怠是个体对工作的一个负性情绪反应,是长期暴露在一个压力工作环境中的结果[9,10]。因而,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存在直接关系,且工作压力是职业倦怠的预测指标,本研究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与工作压力各维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说明,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3个维度(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显著性相关。在进一步的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回归分析中也发现,工作压力对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这和国内对教师人群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12]。
从工作压力各个维度与情绪衰竭的回归分析结果中发现,在部队中的职业发展和工作背景和氛围压力对情绪衰竭有良好的正向预测作用;角色认知压力、职业发展压力、工作背景和氛围压力对玩世不恭有良好的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关系压力对成就感低落有良好的正向预测作用。此外,本研究发现工作压力中的工作本身压力却对成就感低落和玩世不恭有负向预测能力,也就是说工作本身所给予的责任越重、难度越大,个体低成就感越少,同时能抵消部分玩世不恭的态度。总体来说,除去工作本身所给予的压力(工作责任大小、复杂性、任务时效性等),武警官兵个体感知的工作压力过大会加重个体的职业倦怠水平。这与国内有关部队基层干部的研究[13]以及国外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4],角色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工作压力因素会影响到职业倦怠。
3.2 职业倦怠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外显自尊与职业倦怠的两个维度正相关,在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中未发现外显自尊对职业倦怠有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的卫生服务行业的研究结果相反,他们发现外显自尊与压力成负相关关系,与职业倦怠成负相关关系[15,16]。外显自尊是与认知性压力症状有关,与职业倦怠有关[17]。可以说,外显自尊是慢性压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然而,将其认定为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还有争论。一个有关于外显自尊的纵向调查发现它与继发的职业倦怠有关[18],而在另一项纵向研究中就没有明确发现这种相关关系[19]。此外,高外显自尊者被发现为了迎合工作需求而将个体需求放置一边,例如他们会带病工作或放弃午餐去工作以及将工作带回家中[20],这无疑会增加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感知水平。Richter等[21]的研究结果中就发现,情绪衰竭和外显自尊之间存在互惠关系,也就是说情绪衰竭能够增加外显自尊的水平,而外显自尊的水平也能增加情绪衰竭的感觉。还有,由于职业特性也是影响职业倦怠水平的重要因素[14],武警的特殊环境和职业特性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工作特性,其工作特征表示为个体行为的高度统一以及个体的绝对服从性,这也许就使得个体特征在军队这种特殊工作特性作用下表现出对职业倦怠不同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中未发现自尊对职业倦怠有预测作用,这也符合职业倦怠是一个社会性的现象而不是个体问题的解说,作为个体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自尊不如工作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大[15]。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高中学历水平及入伍前居住于农村的武警官兵其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水平要高于其他群体的官兵。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在未来的部队职业倦怠干预工作中,更应要关注那些高中学历水平、来自农村且高自尊水平的官兵群体。同时,在干预措施制定上,要明确部队环境下职业倦怠的社会特性,偏重部队工作环境建设和工作氛围优化,为个体工作发展提供有利空间,而不要过多参考依据普通社会群体研究结果提出的干预策略,过分强调个性特征培养。
[1] 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J]J Soc Issues, 1974, 30:159-165.
[2] Rosenberg F R, Rosenberg M. Self-esteem and delinquency[J].J Youth Adolescence, 1978, 7(3):279-294.
[3] Harter S.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n the self-system[J]. Handbook Child Develop., 1983,4:275-386.
[4] 钱铭怡, 肖广兰. 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6:553-555.
[5] Schutte N, Toppinen S, Kalimo R,etal. The factorial validity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MBI- GS) across occupational groups and nations[J].J Occup Organ Psych, 2000, 73(1): 53-66.
[6] Taris T W, Schreurs J G, Schaufeli W B.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 a two- sample examination of its factor structure and correlates[J]. Work Stress, 1999, 13(3): 223- 237.
[7] 周玉林. 湖南武警战士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1
[8]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8-320.
[9] Maslach C, Jackson S E. Burnout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J].Appl Soc Psych Annu, 1984, 5:133-153.
[10]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Job burnout [J]. Annu Rev Psych, 2001, 52: 397-422.
[11] 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5,25(1):74-77.
[12] 许百华, 汪永光, 李玉明. 社会支持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 浙江预防医学, 2013, 25(9):1-3.
[13] 李川云,魏 存,潘楷文,等. 基层军官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典型相关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2):1358-1361.
[14] 王晓春,甘怡群. 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15] Shimizu T, Kubota S, Nagata S.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assertiveness training among Japanese hospital nurses [J] J. Occup. Health, 2004, 46:296-298.
[16] 李 霞,谷金君,李晓雯,等.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 17(12):2368-2371.
[17] Rosse J, Boss R W, Johnson A E. Conceptualizing the role of self-esteem in the burnout process.[J]. Group Organ Studies,1991, 16(4):428-451.
[18] Blom V. Contingent self-esteem, stressors and burnout in working women and men [J]. Work, 2012, 43(2):123-131.
[19] Dahlin M E, Runeson B. Burnout and psychiatric morbidity among medical students entering clinical training: a 3 year prospectiv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based study [J]. BMC Med. Educ, 2007, 7(1):1-8.
[20] Hallsten L. Burnout and worn-out: concepts and data from a national survey [M]. In: Antoniou A S G, Cooper C L. (Eds) Research Companion to Organiz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USA: Edward Elgar Publish, 2005:516-536.
[21] Richter A, Schraml K, Leineweber C. Work-family conflict,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performance based self-esteem: reciprocal relationships[J].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2014,88(1):1-10.
(2016-10-28收稿 2017-01-15修回)
(责任编辑 张 楠)
刘寒静,本科学历,主治医师。
1.310051,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心理科;2.310027 杭州,浙江大学神经管理学实验室
R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