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峰
摘 要: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学校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内容;老师要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的常抓不懈,同时要运用各种方法不断地引导和督促学生,使他们在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品行;常规;训练;典型;主题活动;方法
小学教育,除了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塑造学生健康的性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学校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内容。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特殊时期,对学习、生活乃至人生与社会的认知尚不稳定,因此,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促進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必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如何着手呢?
一、重视品行
对学生品行状况的重视,是培育小学生良好行为和品格的首要任务。由于小学生处世较浅,他们对善恶对错与真假丑美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对一些具体行为表现也不能完全清楚,老师应该从品行角度一步步引导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与学生平时的沟通交流中,老师要利用一切可以教育的机会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要善于抓住孩子生活、学习、情感中的细节和小事对他们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这可以从点滴出发,从每一时每一事做起,将学生的品德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当中。同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还表现在他们品质的细节方面,老师和必须及时观察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学生的缺点和问题能耐心地加以引导,做到以德服人,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是非观,唯有对班级学生情况有整体上的掌握,老师才能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导师。
二、狠抓常规
常规是约束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准绳,是促进小学生用来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基础,是要求每名学生都应遵守的行为规矩。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要做好最基本的常规教育,制定好符合班级特点的班规班纪。具体来讲,班规应该包括作息时间、课堂学习、课外锻炼、作业完成、值日制度、安全行为等方面。这些规则的制定,既约束学生日常的言行举止,也能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老师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必须落到实处,有理有据,公平合理。
三、关注训练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坚持,老师要有目的地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化训练,反复督促,直到把日常的行为上升到内在的习惯。小学生活泼好动且自制能力比较差,如果不及时强化,反复训练,好的行为习惯也很容易改变。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课内外的各种活动、各种场所关注学生行为的训练,比如在作业完成、文明礼仪、交通秩序、卫生打扫等等方面及时着手。当然,老师更不能放松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加强训练的机会,尤其在课程教学的训练中要反复加强指导,促使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让身心健康发展。
四、树立典型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可以利用这个天性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评选出各类小明星,比如“进步之星”、“德育之星”、“劳动之星”等称号以树立典型,号召同学以他们为榜样,通过向这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学习,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树立典型时,要注意长期性、全面性、连续性、针对性,争取为每个小学生创造行为习惯的成长空间,让团体来影响个体,让个体去带动团体。如此以来,班级里必将会形成了一种你追我怕赶的良好氛围,长此以往,学生也会从自觉模仿转变成个人的养成习惯。
五、借力主题活动
有计划地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变的主题活动,也是老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最直接的就是定期带领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手则》中的某一条,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表现,谈谈应该如何去遵守;在每周的主题班会活动中,确定不同行为习惯主题学习,就近期比较突出的问题或现象的讨论。其次,利用队会主题活动,开展名人故事、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等的宣讲活动,这样既锻炼了表达能力,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六、讲求方法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科学的方法尤为重要。老师除了要多借鉴多学习成功的案例外,还要不断地研究一些适合学生情况的方法,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办法,杜绝千篇一律、急于求成的做法,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集中治理,反复强调;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可以个别谈心,跟踪观察;对于问题较多的学生,就要先抓重点,由大到小。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工作,老师要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的常抓不懈,同时要运用各种方法不断地引导和督促学生,使他们在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得以健康发展,为将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本论文系甘肃陇南市级教研课题“武都城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课题号LN[2014]08)教研论文。